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7DFA91520)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文湘华朱洪涛黄霞卜庆杰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中膜丝长度对临界通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为了优化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组件长度,考察了4组不同长度膜组件(膜丝长度为0.2、0.4、0.6、0.7m)在不同曝气量下的临界通量区.试验结果发现,曝气强度相同时,膜丝长度为0.4m膜组件的临界通量区高于膜丝长度为0.2m、0.6m和0.7m的膜组件,说明膜丝长度存在最优值;膜组件中膜丝长度相同时,曝气强度越大临界通量区越高.膜丝(膜组件)长度对临界通量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膜丝长度的变化会改变膜丝上局部通量的非均匀分布状况;二是曝气气泡对不同长度膜丝的冲刷作用不同.应用局部通量分布方程模拟了清洁膜丝上局部通量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膜丝长度越长,沿膜丝长度方向的局部通量分布越不均匀,则膜组件的临界通量越小.从曝气气泡对膜丝的冲刷作用看,相同曝气量下膜组件(即膜丝)长度越长,形成的气泡越大,在大气泡的作用下膜丝更易于摇摆和震动以达到减轻膜表面污染物沉积的效果,即可能达到的临界通量越大.因此,对于减轻膜污染而言,即得到最高的临界通量区,膜丝(膜组件)长度存在最优值.
- 卜庆杰朱洪涛文湘华黄霞
-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临界通量
- 二级出水水质对中试臭氧-微滤工艺运行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在以膜微滤为主的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的处理过程中,二级出水水质可能对于微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发展有较强影响.为此考察了2座污水处理厂及1个中试处理设施的二级出水水质,包括常规水质指标、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树脂吸附分离后不同有机物部分的荧光光谱所表征的有机物组分等对于死端微滤中TMP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粒径分布对于微滤过程中的可逆污染有较大贡献;②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其中的腐殖质部分,对于微滤过程中的不可逆污染有较大贡献.
- 朱洪涛文湘华黄霞
- 关键词:二级出水颗粒物有机物
- 组合膜工艺中膜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 2013年
-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非常规水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具有水量大且稳定等优点,埘其进行深度处理,将其制备为再生水,可回用于各种用水目标,对于缓解水资源紧张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膜法水处理技术以其突出的优点,在国内外均引起了普遍关注。膜工艺是一种安全且性价比较高的污水再生回用处理工艺。成功应用膜工艺的关键是有效控制膜污染。由于水质条件复杂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学术界对膜污染微观过程与机理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新型污染物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污染物,结合臭氧处理单元的组合膜系统在新型污染物去除,保证再生水安全方面是非常具有前景的技术。
- 文湘华T.David Waite
- 关键词:膜法水处理技术控制原理膜工艺污染物去除二级处理出水
- 臭氧对膜法水处理中膜污染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9年
- 膜过滤是一种高效水处理技术,包括污水处理中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和针对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生产再生水)、地表水(生产饮用水)的膜过滤工艺等,其中膜污染是制约膜工艺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在水处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针对臭氧-膜过滤组合工艺的研究正变得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与分析.在MBR组合臭氧控制膜污染方面的研究中,目前结论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对MBR进水预臭氧化或者投加适量臭氧到MBR混合液这2种方式来减轻MBR膜污染.在针对微污染水的臭氧-膜过滤组合工艺中,根据臭氧的功能和结构形式主要分为3种,分别是污染膜臭氧清洗、分离式臭氧-膜工艺和一体式臭氧-膜工艺.绝大部分报道认为臭氧可以有效地控制膜污染的发展,但也有少数投加臭氧后膜污染加剧的情况.目前,臭氧化影响膜污染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物方面,根据原水水质和工艺结构参数等的不同,颗粒物、微生物和无机物质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相应的作用.另外,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还缺乏对于臭氧投加方式和分散方式的统一衡量和比较标准.作者建议应该加强对一体式臭氧-膜组合工艺的研究,并且要注意臭氧投加的工艺经济性.
- 朱洪涛文湘华黄霞
- 关键词:水处理臭氧膜过滤膜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