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C751026)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臧国书唐永泽曹崎明王玉莲更多>>
相关机构:曲靖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7篇叙事
  • 6篇死亡叙事
  • 5篇审美
  • 3篇意蕴
  • 3篇审美意蕴
  • 3篇美意
  • 3篇红楼
  • 3篇红楼梦
  • 3篇《红楼梦》
  • 2篇三言
  • 2篇审美差异
  • 2篇《红楼梦》研...
  • 1篇杜十娘
  • 1篇杜十娘怒沉百...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诉求
  • 1篇叙事功能
  • 1篇叙事聚焦
  • 1篇游记
  • 1篇预叙

机构

  • 10篇曲靖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臧国书
  • 2篇唐永泽
  • 1篇王玉莲
  • 1篇曹崎明

传媒

  • 6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蒲松龄研究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年份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娇鸾百年长恨》男女主人公死亡叙事的审美差异
2012年
《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男女主人公死亡的情节建构有巨大的审美差异。男主人公周廷章贪财慕色,只享受色欲生活,不担负社会责任,最后难逃被惩罚而死的结局,周廷章之死是对道德败坏者的警醒,对情感游戏者的惩戒。女主人公王娇鸾追求真爱,但被人愚弄,还被世人贴上"荡女"的标签,王娇鸾选择死亡,是爱情坚持者的绝望,是对人格尊严被亵渎的反抗。
臧国书
关键词:死亡叙事审美差异
论“贾瑞之死”的结构价值蕴涵
2011年
"贾瑞之死"是《红楼梦》中最早的死亡叙事之一,该故事单元在《红楼梦》中虽是"昙花一现",却具有丰厚的价值蕴涵。叙贾瑞痴迷于情欲,陷入色欲的泥淖无法自拔而走向毁灭,是为色迷心窍者诫之意,而这也正是贾府衰败的根由之一。该故事使王熙凤之心机、言辞,其残忍、毒辣等性格特点锋芒初露,也见其处事的策略与分寸。《风月宝鉴》提起了"家亡"的叙事主线,关涉到小说的色空观念,使作者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重大命题得到了互为表里的隐喻性互证。
唐永泽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价值蕴涵
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死亡叙事的审美意蕴被引量:1
2012年
杜十娘选择死亡是理想爱情被愚弄的绝望、人格尊严被亵渎的哀凉、社会信任被涤荡的反抗。杜十娘死亡叙事的情节建构让读者产生怜悯与悲伤、愤懑与惋惜、赞赏与批判的审美意蕴。
臧国书
关键词:杜十娘死亡叙事审美意蕴
论《红楼梦》与《水浒传》死亡预叙聚焦方式的审美差异被引量:1
2012年
《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均有对文中人物死亡的预叙,但两部小说死亡预叙的聚焦方式则有差异:《红楼梦》死亡预叙采用的是内部聚焦叙事,《水浒传》采用的是外部聚焦叙事。聚焦方式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死亡观:《红楼梦》认为死亡是惨痛人生的悲剧性结果,《水浒传》认为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人生终结。
曹崎明
关键词:预叙叙事聚焦审美观
论“三言”男性形象的死亡叙事与审美被引量:1
2012年
冯梦龙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融入"三言"中,建构了形形色色的男性形象死亡形态,丰富缜密的叙事建构产生了韵味无穷的的审美意蕴。为义而死,死生伟大与崇高;为欲望而死,死生痛斥与警醒;作恶而死,死生批判与憎恶;被冤而死,死生怜悯与惋惜。
臧国书
关键词:三言死亡叙事审美意蕴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意识被引量:1
2012年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唐永泽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林黛玉
《聊斋志异·阿宝》死亡情节建构的心理诉求被引量:1
2008年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反映了特定的心理诉求,准确把握其中的心理诉求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途径。《阿宝》篇中孙子楚枝指死亡情节是从众与取悦的心理追求;离魂情节是痴情与幻化的心理升华;附魂情节是定情与示爱的心理延伸;还魂得功名情节是名士与团圆的心理泛滥。
臧国书
关键词:聊斋志异阿宝心理诉求
论中国古典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被引量:2
2011年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臧国书
关键词:中国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
论《西游记》死亡叙事形态与功能
2011年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王玉莲
关键词:《西游记》死亡叙事叙事功能
论“三言”女性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意蕴
2012年
在"三言"中冯梦龙将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糅合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祸水"和"工具"。生时,她们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人,有鲜活的人生舞台;死时,她们为自己的理想和欲望而献身,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正面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共性是为正义、为报恩不惜一死的崇高;对爱、对尊严勇敢追逐的深情赞美。反面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意味是作恶者、纵欲者的罪有应得;对丑、对堕落的无情鞭挞。
臧国书
关键词:三言女性形象死亡叙事审美意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