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4173)

作品数:29 被引量:212H指数:9
相关作者:蒲春生吴飞鹏何延龙景成刘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7篇压裂
  • 6篇低渗
  • 6篇储层
  • 5篇油藏
  • 5篇特低渗
  • 5篇稠油
  • 4篇低渗透
  • 4篇油田
  • 4篇解堵
  • 3篇动力学
  • 3篇水力
  • 3篇特低渗透
  • 3篇爆燃压裂
  • 3篇测井
  • 3篇测井响应
  • 2篇单相
  • 2篇低渗透储层
  • 2篇低渗透油藏
  • 2篇应力
  • 2篇诱导应力

机构

  • 25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化
  • 3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教育部
  • 1篇延安职业技术...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川庆钻探工程...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0篇蒲春生
  • 9篇吴飞鹏
  • 7篇何延龙
  • 5篇景成
  • 4篇刘静
  • 3篇任杨
  • 3篇崔淑霞
  • 3篇董巧玲
  • 3篇饶鹏
  • 2篇李淼
  • 2篇何举涛
  • 2篇林承焰
  • 2篇陈德春
  • 2篇张兵
  • 2篇于浩然
  • 2篇杨红斌
  • 2篇王博
  • 1篇石道涵
  • 1篇佘跃惠
  • 1篇张新春

传媒

  • 5篇西安石油大学...
  • 3篇石油学报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2篇油田化学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应用化工
  • 1篇爆炸与冲击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测井技术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嵌段高分子自乳化体系及其对超稠油的乳化性能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特超稠油开采难度大,乳化降黏过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以嵌段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为核心的自乳化降黏体系。合成的高分子型非离子嵌段聚氨酯表面活性剂DBPS,其临界胶束浓度为2.71×10^(-6)mol/L。考察了引发剂(Na_2CO_3)加量,不同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对超稠油乳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自乳化体系配方。结果表明,自乳化降黏体系最佳配方为:0.5%Na_2CO_3、0.5%DBPS、0.5%吐温80和0.6%聚乙二醇。自乳化体系与稠油混合后,形成较为分散的水包油型油水乳状液滴,乳化降黏率达98%以上。80℃时,乳状液沉降2.5 h后的脱水率达73%;70℃时,自乳化体系水溶液表面张力为27.02mN/m,自乳化体系水溶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为0.0057 mN/m。
何延龙蒲春生郑伟林任杨董巧玲陈庆栋
关键词:超稠油聚氨酯表面活性剂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化学示踪监测分类解释模型被引量:3
2016年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天然裂缝广泛发育,人工裂缝使其裂缝系统更加复杂多样。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裂缝系统发生动态变化,现有的孔隙型示踪剂解释模型难以有效表征该类水窜裂缝系统。以鄂尔多斯盆地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为例,通过分析水窜、水淹综合特征,将水窜裂缝系统划分为人工裂缝窜通型、差异裂缝交互型和裂缝相对均匀推进型,等效抽象出不同水窜裂缝系统的物理模型,并依据注入水与示踪剂在裂缝条带中运动的基本假设,建立了Ⅰ类单峰型、Ⅱ类多峰型、Ⅲ类宽台型水窜裂缝系统的示踪剂分类解释模型,实现了非均质问题的相对均质化处理。现场实例验证了该分类模型在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示踪剂解释中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治理方案的准确制定和后期精细挖潜提供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景成蒲春生谷潇雨何延龙王博崔淑霞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示踪剂
基于孔隙演化的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以GGY油田长4+5、长6储层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特低渗透非均质储层储渗特征受成岩作用控制的特点,基于GGY油田长4+5、长6成岩作用特征、孔隙度演化及成岩储集相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分析,将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分为Ⅰ类弱胶结强溶蚀的粒间孔-溶孔型、Ⅱ类中胶结中溶蚀的溶孔-粒间孔型、Ⅲ类较高胶结弱溶蚀的剩余粒间孔型、Ⅳ类高胶结弱溶蚀微孔型共四类成岩储集相,并阐明了该四类成岩储集相在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孔隙类型、结构、压汞图像等方面的分类特征。通过不同类别成岩储集相在压实、胶结、溶蚀等主要成岩阶段孔隙度演化模式的差异,建立了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评价划分的指标体系。评价出的Ⅰ类、Ⅱ类成岩储集相广泛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带,且具有相对较好的孔隙结构和渗流、储集特性,是筛选相对高产高渗储集单元的有利层位和井区。
白远云彦舒郭华
关键词:陕北斜坡特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成岩储集相
空气泡沫/凝胶复合调驱技术在浅层特低渗低温油藏中的模拟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空气泡沫/凝胶复合驱技术综合了凝胶和空气泡沫的双重优势,在中高温油藏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浅层特低渗低温油藏中的应用较少。根据陕北地区特低渗油藏地质储层特征,以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为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凝胶和泡沫的注入顺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凝胶注入量、泡沫液注入速度、空气注入速度和泡沫总注入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浅层特低渗低温油藏水驱高含水后,优先注入凝胶段塞,再注入泡沫,调堵效果最好。空气泡沫/凝胶复合调驱技术在浅层特低渗低温油藏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饶鹏杨红斌蒲春生李星红吴飞鹏张新春杨兴利
关键词:凝胶提高采收率
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与增产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爆燃压裂工艺设计与效果预测水平及工程应用效果,基于爆燃压裂原理和油藏渗流理论,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建立了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包括流体从油藏边界渗流到爆燃裂缝的渗流外阻模型,和流体在裂缝中渗流入井的渗流内阻模型)并编制了计算软件。以低渗油藏油井F31-10井为例,计算、分析了油藏参数和爆燃裂缝参数对爆燃压裂油井增产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爆燃裂缝长度、裂缝数量和爆燃裂缝导流能力对油井增产效果有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爆燃裂缝长度、裂缝数量和爆燃裂缝导流能力;在爆燃裂缝长度和裂缝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的爆燃裂缝导流能力;爆燃压裂后油井增产倍数为1.365~2.115,且增加爆燃裂缝长度和爆燃裂缝数量比增加爆燃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对增产更有利。
孟红霞陈德春潘志华吴晓东
关键词:爆燃压裂油井产能预测保角变换增产效果
高速冲击作用下岩石破裂强度及破裂形态变化规律
对于利用高能量强动载作用在低渗透油藏储层中形成裂缝的改造技术,揭示在高速冲击下对岩石强度的影响破坏机制,分析岩石在流体影响下的破裂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天然岩心的组成基础上压制人造岩心,利用岩石冲击损伤实验装置进行了饱和...
丁乾申吴飞鹏杨维李德
关键词:岩石强度饱和岩石
文献传递
长脉冲燃爆压裂复合燃速火药配方优化与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常规燃爆压裂火药类型单一、燃速偏快、难以形成峰值压力与持压时间的优势平衡,致使改造规模有限的问题,深入考察成熟火箭推进剂配方,借助密闭爆发器、燃速仪等实验设备,筛选优化了高、低两级燃速火药配方体系。测试了各自燃烧性能、安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高、低燃速火药燃爆加载速率分别为13.38 MPa/ms、2.38 MPa/ms,燃爆时间分别为11.7 ms和51.8 ms,将一定质量两种火药复合串联,利用高燃速火药爆燃轻易制裂地层,随后低燃速火药长时间持续低速燃烧,最大限度增大破裂规模和裂缝长度。经现场应用表明,该复合型火药体系燃爆压裂过程安全可控,能有效改善地层应力状态,降低井底破裂压力,提高单井产量,为燃爆压裂技术在深层、超高压地层的应用提供有利支撑。
任杨吴飞鹏蒲春生何延龙董巧玲黄小梅
关键词:火药配方脉冲压力
温度对不同黏度稠油油水相渗的影响规律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研究油层温度和原油黏度对稠油油水相渗的促进机制,基于NB35-2稠油油藏一维岩心流动模拟系统,模拟了不同黏度原油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水驱渗流特征.结果表明,稠油油水相渗曲线表现出水相渗透率非常低的特点;当含水饱和度大于50%后,油层中形成联通的水流通道,导致水加剧突进;温度升高,油水两相共流区范围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但高于油藏温度时,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油水相渗曲线变化较小;原油黏度增大削弱了油水的流动性,降低了采收率.对比温度和黏度对油水相渗的影响规律,认为温度主要是通过改变油水黏度比而影响油水相渗曲线.
张兵蒲春生朱建红于浩然曾祥林
关键词:相渗曲线油层温度原油黏度
低频谐振波作用下单相流体渗流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大功率低频谐振波对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促进作用已初步得到矿场验证;但振动波对于油藏单相渗流的定量化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通过开展谐振波对岩心渗透率影响实验,回归得出低频谐振波条件下渗透率表达式;进而在岩石渗透率与孔隙度关系模型及已有渗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低频谐振波条件下单相流体渗流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程序编制与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岩石固有频率时,低频振动使得振源处渗透率增加最大;随着离振源距离的增加,渗透率增值变小并呈指数衰减;但仍可大范围改善地层单相渗透率,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研究成果对大功率人工谐振波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支撑推动作用。
刘静刘静蒲春生林承焰
关键词:渗透率渗流模型
低频振动单相不可压缩流体细管流动微观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以及流体流动规律的影响,鉴于储层孔隙体系结构的复杂性,采用细管多孔介质模型,针对单一细管中的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将低频波对流体流动产生惯性力引入圆管层流的Naver—Stokes(N—S)方程,建立了低频振动条件下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在细管中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采用C—N差分格式,对低频振动条件下单一细管中流体流速以及剪切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振动条件下圆管中的流速随管径呈抛物线型分布,随时间以不振动下速度分布为中心轴线呈周期性变化;黏附层处剪切力也是随时间以不振动下的剪切力为中心轴线呈现周期性变化,当剪切力大于黏附层流动的临界剪切力时,黏附层会部分发生流动。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进一步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渗透性微观动力学增效机制提供了重要认识。
刘静蒲春生蒲春生林承焰
关键词:低频振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