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018)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马政文于布为顾卫东薛庆生陆佩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突起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营养因子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神经元
  • 1篇突起生长
  • 1篇皮层
  • 1篇皮层神经元
  • 1篇细胞移植
  • 1篇脊髓
  • 1篇脊髓损伤
  • 1篇脊髓损伤修复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骨髓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篇于布为
  • 2篇马政文
  • 1篇张富军
  • 1篇陆佩华
  • 1篇薛庆生
  • 1篇顾卫东
  • 1篇张福军
  • 1篇顾卫东

传媒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5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对皮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皮层神经元分别和BMSCs、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及单独培养,测量神经元突起生长的长度和数量。采用ELISA测定BMSCs培养上清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的含量。观察BDNF抗体和GDNF抗体能否抑制BMSCs的促神经元突起生长作用。结果与BMSCs共培养后,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和数量均较单独培养组和成纤维细胞对照组明显增加。BMSCs培养上清液中,BDNF和GDNF的浓度分别为(125±14)Pg·mL^-1和(70±5)Pg·mL^-1。BMSCs培养上清液中加入BDNF抗体和GDNF抗体后,神经元的突起长度和数量明显减少。结论BMSCs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
顾卫东张福军马政文于布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纽约大学脊髓重物坠落仪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7d,在损伤中心周围移植BMSCs(BMSCs组)或注射PBS(PBS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测定脊髓空洞体积,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中心轴突的数量。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大鼠的BMSCs示踪移植细胞,观察BMSCs移植后在脊髓中的存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采用脊髓埋管模型,研究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BMSCs组BBB评分显著高于PBS组,而其脊髓空洞体积明显小于PBS组。电镜下可见,在脊髓损伤中心BMSCs组的轴突数量明显多于PBS组。细胞移植后4周,在脊髓损伤中心周围可见大量BMSCs-GFP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脊髓移植的BMSCs并不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表面标志性蛋白。脊髓埋管实验发现,在种有BMSCs的导管内可见有NF阳性的神经纤维的长入,而未种有BMSCs组的导管内未见神经纤维的生长。结论脊髓损伤后进行BMSCs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BMSCs移植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有关。
顾卫东于布为张富军薛庆生马政文陆佩华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突起生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