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2017)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双权张乐高星张晓凌陈福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石器
  • 5篇石器时代
  • 5篇旧石器
  • 5篇旧石器时代
  • 4篇动物考古
  • 4篇动物考古学
  • 4篇考古
  • 4篇考古学
  • 4篇古学
  • 3篇埋藏学
  • 2篇古人类
  • 1篇动物骨骼
  • 1篇遗址
  • 1篇中国古人类
  • 1篇死亡年龄
  • 1篇年龄
  • 1篇剖面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晚期
  • 1篇旧石器时代早...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张双权
  • 3篇张乐
  • 2篇高星
  • 1篇陈福友
  • 1篇张晓凌

传媒

  • 2篇人类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垩质年轮法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在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研究中,动物的死亡年龄往往能够反映古人类的生存能力及猎物选择趋向;死亡季节则是研究古人类人口数量变化、聚居模式等生存适应问题的重要途径。牙齿垩质切片研究表明,垩质的沉积与树木年轮的生长相似,具有较强的季节规律性和终生生长的特点,可被用于同时推断动物的死亡年龄与季节。垩质年轮法在国外已经有不少较为成功的应用范例,但由于其自身局限及我国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的发展状况,这一方法至今并未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垩质年轮法原理及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并对该方法在国内遗址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栗静舒张双权
关键词:死亡年龄旧石器时代
周口店第一地点西剖面2009-2010年发掘报告被引量:8
2016年
周口店第一地点再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遗址西剖面的保护状态与水平,同时也为东亚直立人演化方面某些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机遇与可能。2009-2010年,在西剖面最顶部堆积(即第三层)的野外发掘中共计出土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约800件。埋藏学研究表明,西剖面第三层中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动物属种的骨骼富集并非古人类生存行为的结果;石制品以及古人类化石材料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结合发掘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洞穴坍塌事件的证据,我们初步认为,至少在第三层堆积形成时期,第一地点西剖面位置处的洞穴形态并不适合于古人类的栖居活动;葛氏斑鹿等骨骼材料则是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各种动物因意外因素陷落于其中而得以聚集的。
张双权高星陈福友李俨张乐张晓凌栗静舒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早期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旧石器遗址动物骨骼表面非人工痕迹研究及其考古学意义被引量:12
2014年
骨骼表面痕迹观察是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在切割痕、砍砸痕、烧灼痕等古人类行为活动痕迹之外,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表面都有多种非人工痕迹的保留。但是,相对于人工改造痕迹而言,国内考古学家对于后者的关注与研究却明显不足。本文以考古研究中最为常见的肉食类齿痕、啮齿类啮咬痕、水流磨蚀痕、踩踏痕、生物/化学腐蚀痕以及风化痕迹等为例,系统介绍它们的产生机理、主要鉴别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研究案例,并对其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进行讨论与阐述。
张双权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敲骨取髓行为的确认——以马鞍山遗址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敲骨取髓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获取脂肪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对于这一行为的辨识不能仅根据某一孤立的特征判定,而要综合长骨的断裂面形态、骨骼表面与断裂面之间的夹角、断裂面质地、管状骨横剖面的周长以及敲砸痕与敲砸疤在长骨表面的分布等一系列特征组合来确定。本文结合西方动物考古及埋藏学的实证研究(包括实验和民族学观察)方法与数据,对比分析了马鞍山遗址动物骨骼组合中长骨碎片的破裂性质及敲砸疤的分布状况,确认该区域古人类敲骨取髓行为的存在,并初步探讨了他们对长骨骨髓的利用方式与程度。
张乐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
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的广谱适应生存--动物考古学的证据被引量:9
2016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的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在生存行为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对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水洞沟遗址与南方马鞍山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古人类的食物广谱化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源强化现象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记录中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此前以大中型有蹄类动物为主要猎捕对象的狩猎策略而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在其食谱范围中更多纳入了体型相对更小的动物类别(尤其是快速型的小动物);与此同时,古人类在大中型猎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趋势.然而,在古人类广谱适应事件的潜在驱动力方面,这两个遗址之间却有着较为重要的差别.
张双权张乐栗静舒高星
关键词: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The broad-spectrum adaptations of hominin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Late Pleistocene of Ch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zooarchaeological studies被引量:6
2016年
During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in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s in China had experienced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adaptations in terms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zooarchae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faunal remains from the Shuidougou site of North China and the Ma'anshan site of South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ively indicates that the broad-spectrum diet and its closely-related resource intensification for hominins were already at their places roughly at 33–35 cal ka BP. Compared to hominins of earlier period, who would have preferentially exploited large and medium-sized ungulates, hunter-gathers at later period had otherwise incorporated more small-sized animals(especially the quick ones, such as birds and hares) into their diet. Meanwhile, hominins of the later time had also greatly accelerated extractions and exploitations of the nutritional yields from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animals. However, it seems clear from the current study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the broad-spectrum adaptations of hominins in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of China.
ZHANG ShuangQuanZHANG YueLI Jing ShuGAO Xing
关键词:PALEOLITHICTAPHONOMYZOOARCHAEOLOGY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