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7-007-1)

作品数:9 被引量:74H指数:4
相关作者:丛海兵章清琳吴黎明苏春雅张永春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河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污染
  • 3篇水质
  • 3篇微污染
  • 3篇微污染水
  • 3篇污染水
  • 2篇电能
  • 2篇电能驱动
  • 2篇氧化法
  • 2篇生物接触
  • 2篇生物接触氧化
  • 2篇生物接触氧化...
  • 2篇水净化
  • 2篇水净化系统
  • 2篇水质模型
  • 2篇曝气
  • 2篇接触氧化法
  • 2篇节能
  • 2篇黄菖蒲
  • 2篇风光
  • 2篇浮床

机构

  • 7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作者

  • 6篇丛海兵
  • 3篇章清琳
  • 2篇吴黎明
  • 2篇唐晓燕
  • 2篇胡孟春
  • 2篇苏春雅
  • 2篇王文林
  • 2篇张永春
  • 1篇朱亮
  • 1篇鲁梦江
  • 1篇王霞芳
  • 1篇王东京
  • 1篇刘雯
  • 1篇刘祥

传媒

  • 3篇环境科技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瘦西湖风光电能驱动的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净化系统结构与功能被引量:1
2012年
在瘦西湖选择中试河段,利用太阳能风能绿色能源,研发了风光电能驱动的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净化系统。系统由风光互补发电子系统、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子系统、植物生态子系统组成。风光电能驱动的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净化系统运行正常。按照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进行水质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贴近度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水净化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段原水水质低于景观水C类,经该系统水净化后,可以达到景观水B类。系统的开发与实验,探索了利用绿色能源河湖水净化的新途径。
胡孟春张永春王文林唐晓燕
关键词:曝气水净化系统
2种耐寒生态浮床植物的水质改善性能研究被引量:34
2012年
引种了2种陆地湿生的耐寒植物——黄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作为生态浮床植物,以水生美人蕉为对比,进行了水质改善实验研究。在6个月实验期内,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和美人蕉(5个月)对SRP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79.27、20.92和34.29 mg/(m2.d),对TP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86.92、24.91和36.6 mg/(m2.d),对NH 4+-N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517.54、170.57和274.07 mg/(m2.d),对TN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763.79、301.81和384.04 mg/(m2.d)。黄菖蒲年去除磷的量21 207.64 mg/(m2.a),是西伯利亚鸢尾的2.6倍,是美人蕉的3.8倍;年去除氮的量186 365.78 mg/(m2.a),是西伯利亚鸢尾的1.9倍,美人蕉的3.2倍。黄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耐寒能越冬,生长期长,管理工作量小。
丛海兵吴黎明
关键词:生态浮床黄菖蒲
原水碳源分子量分布及DPB效能对酸化时间的响应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超滤-纳滤膜法对污水中碳源分子量(MW)进行切割试验,并测定各区间总有机碳(TOC)浓度以了解污水碳源组成特性;同时采用污水酸化技术,研究在不同酸化时间,碳源分子量分布的变化及对厌氧-膜好氧-反硝化(A2N)工艺中反硝化聚磷菌(DPB)用碳和净污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原水TOC为(58.3±2.83)mg/L,其中颗粒有机碳(POC)为(38.05±1.65)mg/L,占65.27%,剩余溶解有机碳(DOC)在分子量0.5k Da以上区间呈现"W"型分布,其中MW>100k Da、10k^5k Da、1k^0.5k Da、MW<0.5k Da区间碳源分别占36.20%、12.05%、13.68%和29.83%.在不同酸化时间下,POC含量与DOC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12h内酸化,可以有效将POC转化为DOC,且在14mg/L左右趋于平衡;DOC在大于0.5k Da区间上的分布呈现随时间而整体后移的趋势,在8h时碳源质量最优,其中MW<1k Da的小分子有机物高达17.30mg/L;此时,DPB污泥在厌氧池与缺氧池中的碳源利用率分别为83.48%、79.59%,比0h时分别提高了23.56%、18.03%;TN、TP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4.63%、16.98%.
刘祥何成达刘雯朱亮
关键词:碳源分子量酸化
脉冲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微污染水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脉冲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城市河道水体的小试,得到了优化的技术参数:曝气强度为4 m^3/(m^2·h),水力停留时间为2 h,停曝比为(6:4)~(8:2),曝气周期≤2min。在优化的技术条件下,脉冲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8.30%~93.51%)和(21.12%~24.29%),填料上的生物量为265.53~938.63 nmol/m^3,效果均好于传统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且比其节省气量为60%~80%。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开发了脉冲扬水曝气原位水质净化装置,中试结果表明:在水温<15℃的条件下,对氨氮、总氮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55.31%、18%和10%。
丛海兵章清琳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微污染水节能
扬州市城区水系补水优化调控技术研究——以二道河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以保障城市水体景观,控制城市水体黑臭、控制藻类繁殖为目标,以水体溶解氧为控制性指标,根据各条河道承受的溢流污水、雨水等外源污染和底泥污染释放内源污染,确定各条河道所需的补水量。对扬州市典型的内河(二道河)进行污染调查分析,利用多宾斯-坎普(Dobbins-Camp)BOD-DO水质模型,以COD代替BOD,计算保障河道水质达到Ⅴ类水质(ρ(DO)≤2 mg/L,ρ(CODMn)≤15 mg/L)需要的补水量。结果表明,多宾斯-坎普水质模型可为扬州城区内河整治工程提供科学决策工具。
苏春雅丛海兵王东京
关键词:河流水质模型补水量溶解氧城市河道污染负荷
3种浮床植物及人工水草去除水中氮磷的研究被引量:26
2010年
引种了能越冬的浮床植物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采用维纶醛化丝制作平行排列式人工水草,与美人蕉进行水质改善比较研究,对SRP,TP,NH4^+-N,TN的去除率分别为70.39%-99.22%,62.07%-94.98%,58.03%-99.26%,59.67%-91.06%。其中,黄菖蒲去除效果突出,对4种污染指标的去除速率分别达到98.42,88.98,1118.87和1668.06mg/(m^2·d),其次为美人蕉、西伯利亚鸢尾,人工水草最弱。黄菖蒲对4种污染指标的去除速率分别是美人蕉去除速率的2.93,2.82,3.63和5.31倍。黄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耐寒能力强,能越冬,管理工作量小,且西伯利亚鸢尾在冬季有较好的景观效果。推荐黄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作为城市水体生物浮床水质改善的主要植物。
吴黎明丛海兵王霞芳章清琳
关键词:生物浮床黄菖蒲人工水草水体净化
扬州市城区内河优化换水方案研究
2013年
通过分析扬州市城区内河各河段的流量关系和水质关系,建立城区内河水系优化换水数学模型,合理分配各内河的换水量,使得各内河出水口水质有所改善且相当,实现扬州市城区内河换水方案的优化。开发的开放性可视化优化换水软件,方便用户随时更新河道参数和水质参数,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换水方案。
鲁梦江丛海兵王金辉汪智霞苏春雅
关键词:城区内河水质模型
风光电能驱动的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净化系统的研发
2010年
按照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研发了利用太阳能、风能绿色能源驱动的风光电能河湖水体净化系统。系统由风光互补发电子系统、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子系统、植物生态子系统3个部分组成。系统连续运行7个多月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对于水体充氧和改善水质有比较强的功能,曝气区溶解氧保持在6.5~11.2 mg.L-1,系统净化处理后的水比原水水质提高1个等级。
胡孟春张永春王文林唐晓燕王金辉
关键词:水净化系统太阳能风能微污染水
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水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实验研究了不同间歇条件下,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比较了其对比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在曝气强度为4 m3/(m2.h),停曝比为6∶4~9∶1的间歇曝气条件下,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9.49%~93.51%和21.12%~24.29%,生物填料上的生物量为265.53~938.63 nmol/m3。在保障溶解氧大于4 mg/L的前提下,停曝比大于等于8∶2,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好于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且比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节省气量60%~80%。
章清琳丛海兵
关键词: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微污染水节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