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4501)

作品数:81 被引量:646H指数:16
相关作者:梁繁荣唐勇任玉兰赵凌吴曦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四川省骨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54篇针灸
  • 24篇针刺
  • 20篇针灸治疗
  • 20篇灸治
  • 18篇头痛
  • 18篇偏头痛
  • 17篇经穴
  • 14篇功能性消化不...
  • 11篇代谢
  • 11篇代谢组学
  • 11篇针灸疗法
  • 11篇灸疗
  • 11篇灸疗法
  • 10篇随机对照试验
  • 10篇特定穴
  • 10篇特异
  • 10篇特异性
  • 8篇经穴效应
  • 8篇经穴效应特异...
  • 7篇腧穴

机构

  • 87篇成都中医药大...
  • 9篇湖南中医药大...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四川省骨科医...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郴州市第一人...
  • 2篇天津市中医药...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湖北中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市中医医...

作者

  • 77篇梁繁荣
  • 24篇唐勇
  • 20篇吴曦
  • 19篇赵凌
  • 18篇李瑛
  • 17篇任玉兰
  • 16篇曾芳
  • 16篇刘迈兰
  • 14篇兰蕾
  • 11篇吴巧凤
  • 11篇周思远
  • 10篇马婷婷
  • 9篇陈勤
  • 8篇余曙光
  • 8篇常小荣
  • 8篇严洁
  • 7篇刘旭光
  • 6篇谢惺
  • 6篇朱欢
  • 6篇邓竹青

传媒

  • 17篇辽宁中医杂志
  • 10篇成都中医药大...
  • 8篇针刺研究
  • 7篇上海针灸杂志
  • 3篇江苏中医药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3篇四川中医
  • 2篇湖南中医杂志
  • 2篇中国循证医学...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2010年中...
  • 1篇World ...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河南中医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0篇2011
  • 32篇2010
  • 27篇2009
  • 21篇2008
  • 6篇2007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生物学与针灸现代化被引量:8
2008年
作为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系统生物学将对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生物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针灸现代化研究紧迫而任重道远,然而迄今为止所进行的针灸现代化研究,只能证明传统医学中的部分内容。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能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证明针灸理论和效应提供思路。
马婷婷刘迈兰梁繁荣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针灸
冠心病经络腧穴反应的研究及在“治未病”中的临床运用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经络腧穴的病理反应规律,为临床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借鉴。方法:查阅近1 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从经络腧穴病理反应发生部位、形式、特性等方面来探讨其临床规律。结果:冠心病经络腧穴的病理反应多表现为病变部位附...
杜怀斌梁繁荣
关键词:冠心病经络腧穴
文献传递
胃经特定穴针刺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情感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 70例FD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5例和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5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 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每日1次,9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心理、躯体、物质和社会各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P<0.01),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FD患者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均具有改善作用,但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在减轻或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刘兆平谢辉常小荣
关键词:针刺胃经特定穴情感障碍
经穴效应特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8
2008年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外有关经穴特异性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其基本规律和生物学基础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今后,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应该以针灸临床有效病症为载体,积极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进行。
梁繁荣唐勇曾芳
关键词:腧穴学穴位特异性
人体腧穴组织形态特异性研究的进展与现状被引量:28
2008年
对腧穴组织形态的研究显示,与非穴区比较,腧穴具有表皮薄、神经末梢丰富、感受器密集、血管和淋巴丰富等特点,除神经外,肌梭、结缔组织也可能是穴位效应特异性的结构基础,近年来对穴位形态的三维立体结构研究得到重视。穴位通常被认为具有高导电量、低阻抗、高电容、高电压等明显的电特性,研究穴位电特性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出现。穴区高Ca2+,低Na+离子等生物化学特性多有报道。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显示出针刺穴位相对于非穴、他穴,其治疗效应具有特异性。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针刺的结果表明,人脑对不同穴位刺激具有特异的应答,该技术有望成为研究穴位特异性的新手段。有部分研究未得出支持腧穴具有特异性的证据。腧穴特异性研究结果的不一致,说明仍需进行方法学上的探索;腧穴相对特异性的内涵、研究思路也需不断地讨论及修正。今后有可能引入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技术用于腧穴特异性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需要多中心、大样本、多水平的设计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李学智梁繁荣
关键词:腧穴特异性
Cochrane图书馆的针灸资源述评
目的:评述Cochrane library(CL)收录的针灸资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L收录的针灸资源,并按照不同的数据库收录内容进行归纳评述。结果:CL中6个数据库均有针灸文献收录;系统评价数据库共检索到72篇相关文...
刘迈兰兰蕾吴曦杜怀斌唐宏智梁繁荣
文献传递
关于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考被引量:9
2008年
对如何深化针灸的临床研究进行了讨论。认为针灸临床研究应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通过一系列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来带动针灸学的快速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加强针灸队伍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其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同时,在临床研究中还应改进临床研究方法,引入循证医学观念,注重针灸自身特色,建立可靠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切实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水平。
梁繁荣
关键词:针灸学方法论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被引量:10
2008年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最复杂的生命体系-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内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马婷婷梁繁荣
关键词:针灸
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被引量:2
2010年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融合了功能代谢显像和解剖结构显像,代表了当前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最高水平,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但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和脑代谢变化的灵敏性,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往往重复性低,甚至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往往与实验方法学密切相关。本文拟从研究对象的筛选、PET-CT扫描检查前中后受试者的准备、扫描参数的设定、机器和显影剂的选择、数据的分析处理、针刺操作的规范、针刺时机和扫描时机的设计方面,探讨以PET-CT技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迈兰兰蕾曾芳李学智刘旭光梁繁荣
近20年来中国针灸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6
2007年
近二十年来,随着循证医学方法学的兴起和临床医学模式的变化,各种医学和生物学先进研究手段和技术的引入,国内的针灸临床研究者在肯定疗效、揭示机制、规范操作、完善平台、拓展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对针灸适宜病症谱和疗效评价体系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于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将通过方法学的探索与完善、临床研究的规范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得以解决,以此不断推动和促进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
梁繁荣杨旭光吴曦唐勇
关键词:针灸疗法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