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4039)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万卫星袁洪刘立波宁百齐余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电离层
  • 3篇低纬
  • 2篇中低纬
  • 2篇TEC
  • 2篇磁暴
  • 2篇磁暴期间
  • 1篇低纬电离层
  • 1篇电动力学
  • 1篇电离
  • 1篇电离层TEC
  • 1篇电离层暴
  • 1篇电离层电场
  • 1篇电离层扰动
  • 1篇电离层响应
  • 1篇电离理论
  • 1篇耀斑
  • 1篇中低纬电离层
  • 1篇台网
  • 1篇台网观测
  • 1篇风场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软...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8篇万卫星
  • 5篇袁洪
  • 4篇刘立波
  • 4篇宁百齐
  • 2篇余涛
  • 1篇丁锋
  • 1篇李利斌
  • 1篇汤秋林
  • 1篇谭辉
  • 1篇陈艳红
  • 1篇左小敏
  • 1篇夏淳亮

传媒

  • 3篇空间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A...
  • 2篇Scienc...
  • 2篇中国科学:数...

年份

  • 1篇2004
  • 4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年4月磁暴期间低纬F电离层响应
太阳激烈活动对日地空间产生显著的影响,可能引起磁暴、磁亚暴、电离层暴和热层暴等复杂现象.其中,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是研究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其响应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电离层动力过程、电...
刘立波万卫星袁洪宁百齐
文献传递
武汉地区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的统计经验模式研究被引量:24
2002年
由武汉电离层观象台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980—1990年)的实测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资料,统计分析得出了武汉地区的一个 TEC经验模式.模式很好地再现了武汉地区的TEC观测值.其预测误差在太阳活动高年稍大,低年较小;在春秋两季稍大,冬夏两季较小;在当地时间白天和傍晚稍大,夜间和早晨较小.此外,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IRI的计算结果比较,本模式预测的TEC值更接近于实际观测结果.同时,本文也初步探讨了TEC的半年变化特征和冬季异常现象.
陈艳红万卫星刘立波李利斌
关键词:TEC
2000年7月14日特大耀斑引起的电离层TEC突然增强现象被引量:8
2001年
利用GPS网观测研究太阳耀斑爆发引起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的突然增强(SITEC)现象.首先,根据电离层的Chapman电离理论,分析得出耀斑爆发引起的TEC时间变化率与太阳耀斑的有效辐射通量成正比、与太阳天顶角的Chapman函数成反比的结论.为了验证Chapman电离理论的这一简单推论,利用2000年7月14日特大太阳耀斑爆发期间中国、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的GPS网观测的TEC资料,统计分析了TEC的时间变化率与天顶角的Chapman函数的倒数间的相关性,发现两者确有很好的正比关系,从而证明了Chapman电离理论的正确性与可用性.结果表明,将GPS的观测用于太阳耀斑爆发等引起的电离层突然骚扰的研究,可以发挥GPS观测精度高、空间范围大、时间连续性好等优点,从而定量地揭示出与太阳爆发相关的电离层扰动过程.对电离层中的空间天气的监测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万卫星袁洪刘立波宁百齐
中国中部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扰的传播特性被引量:3
2001年
利用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高频Doppler台阵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峰年(1989年)期间的大尺度电离层行扰(LSTID,周期为40~250 min)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这类扰动的周期、相速度、传播方位角、波长等主要传播参量及其统计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揭示出地处中低纬的中国中部地区LSTID的主要传播特性:首先,观测到的LSTID的传播方向基本为南北向,其中南向扰动占绝大部分,且主要出现在冬季,北向扰动仅占次要部分,且主要出现在夏季;其次,大部分LSTID具有表面波模(L_2模)的色散特性,另一小部分具有长周期重力波模(G模)的色散特性,这两种模式的相速分别为200和450m/s左右.LSTID是与太阳活动及空间磁暴等密切相关的一种重要电离层扰动,对研究空间天气特别是中低纬地区电离层空间天气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汤秋林万卫星宁百齐袁洪
关键词:中低纬电离层
中国中部地区中尺度电离层扰动的风场滤波现象被引量:1
2000年
中国中部地区存在东南向、东北向和南向3种中尺度电离层行扰(TID). 分析得出了热层背景风场对各类TID的方向性滤波作用: 东南向TID逆风传播; 南向TID有逆风传播趋势但传播方向与逆风向有明显偏差; 东北向TID的大部分顺风传播, 小部分逆风传播. 采用热层中重力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反射分别解释了实测TID的逆风和顺风传播2种风场方向性滤波现象. 实验中同时观测到TID的逆风与顺风传播现象, 表明了背景风场方向性滤波的复杂性, 特别是发现和解释TID的顺风传播, 揭示了一种尚未见报道的背景风场中TID方向性滤波的新现象.
万卫星袁洪丁锋宁百齐
关键词:背景风场
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被引量:7
2002年
介绍了一个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该模式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的基本方程出发,采用地磁偶极坐标系,推导出电离层电势满足的微分方程作为电场理论模式的出发方程.模式的主要输入参量为电离层背景中性风(由经验模式HWM93给出)和电导率(由经验模式IRI90,MSISE90分别给出的电子和离子的浓度、温度以及中性大气的浓度、温度计算得出).采用松弛迭代法求解电势的偏微分方程得出电势,进而获得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电流随时间、高度和地磁纬度的分布.模式很好地再现了电离层电势、电场和赤道电急流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可应用于对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电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余涛万卫星刘立波
关键词:电动力学电离层电场
磁暴期间电离层扰动的GPS台网观测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给出了一种利用GPS台网观测获取TEC快速变化的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的GPS台网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4-18日大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揭示出电离层暴期间赤道异常峰的压缩和移动等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站点分布不均匀、原始观测数据不足且随时间跳变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新的算法仍能保持很好的计算稳定性,并能快速地提取给定时空范围内的三维TEC短时变化的特征,适用于研究电离层暴等情况下引起的TEC扰动.
夏淳亮万卫星袁洪余涛
关键词:电离层暴GPS台网观测电离层扰动
Es出现率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
早在50年代末,Smith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远东地区的偶发E层(Sporadic E,或E.)出现最多的结论.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全球电高层台网的垂直探测数据,在证实上述Smith的电高层“远东异常”的同时,着重讨论E出现率的...
左小敏万卫星
文献传递
重庆与兰州电离层Es出现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对重庆(29.5°N, 106.6°E)与兰州(36°N, 103.9°E)f0Es>5MHz的 Es出现率和 E层 临界频率 f0E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此两地 Es出现率的变化特征显著.白 天重庆高于兰州;晚上则正相反.(2)出现率的这种变化与 Es环境电离密度的变化趋势十 分一致.(3)上述特征的形成,除了此两地纬度上的差异外,与兰州地处地磁Sq电流系的 焦点很有关系.
谭辉
关键词:电离层E层
The sudden increase in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caused by the very intense solar flare on July 14, 2000被引量:2
2002年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sudden increase i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SITEC) on the ionosphere caused by the very intense solar flare on July 14, 2000. According to the well-known Chapman theory of ionization, we der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oral variation rate,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and the flare parameters. It is shown tha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effective flare radiation flux, If,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Chapman function, ch(χ), of the zenith angle χ. TEC data observed by the GPS networks located in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Australia during the very intense solar flare on July 14, 2000 a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ch(χ). Th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two quantities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each other, as the theory predicted. The present work shows that GPS observation is a powerful tool for studying solar flare effects on the ionosphere, I.e. The sudde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SID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high precision, larg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ood temporal resolution, GPS TEC observation may reveal quantitatively the process of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caused by solar flares. Therefore, our results are of significance in the space weather research.
万卫星袁洪刘立波宁百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