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001)

作品数:5 被引量:210H指数:5
相关作者:潘保田高军平方小敏高红山刘小丰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西段
  • 2篇阶地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界
  • 1篇盆地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 1篇热事件
  • 1篇组构
  • 1篇裂变径迹
  • 1篇磷灰石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黄土地层
  • 1篇构造-热事件
  • 1篇构造热事件
  • 1篇河流
  • 1篇河流阶地
  • 1篇柴达木盆地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3篇潘保田
  • 2篇刘小丰
  • 2篇高红山
  • 2篇方小敏
  • 2篇高军平
  • 1篇范兵
  • 1篇李保雄
  • 1篇李明永
  • 1篇刘胜昌
  • 1篇彭杨宏
  • 1篇李吉均
  • 1篇李艾银
  • 1篇张伟林
  • 1篇韩嘉福
  • 1篇李生喜
  • 1篇刘洪春
  • 1篇宋春晖
  • 1篇李炳元
  • 1篇王勇
  • 1篇薛建平

传媒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渭河陇西段河流对构造-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0年
中更新世以来,渭河陇西段共发育了七级阶地,形成年代分别为860ka、787ka、621ka、412ka、128ka、60ka、11ka。研究表明:渭河阶地是在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下形成,构造抬升为河流的下切提供一个垂直空间,准0.1Ma周期的气候变化控制着渭河阶地的发育。陇西地区黄土记录表明自860ka以来该地区共经历了10个较大的气候转型事件,此地区并没有发育10级阶地,黄土样品的色度数据显示渭河陇西段缺失的3级阶地可能与气候温暖湿润程度较低及气候的不稳定性波动有关。
刘小丰李明永刘洪春高红山潘保田李保雄范兵
关键词:阶地气候变化
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界磁组构的特征和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柴西地区发育良好的新生代地层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的共同响应。对红沟子剖面新近系磁化率各向异性的测量分析认为,沉积物磁组构参数既揭示了沉积盆地及其周缘山地的环境变化特征,又反映了源区构造事件对沉积物及区域环境变化的制约。大量证据表明,柴西地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以及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Ⅰ阶段(〉16.5-14.2 Ma)构造活动强、气候干燥;Ⅱ阶段(14.2-9.8 Ma)早中期构造稳定、环境变化平稳,晚期构造活动加强;Ⅲ阶段(9.1-4.8Ma)早期构造活动加强,中期构造、环境较稳定,晚期则变化较大。
高军平刘胜昌方小敏李艾银张伟林彭杨宏
关键词:磁组构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被引量:18
2011年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或4Ma)的快速整体挤压-隆升2个时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柴西及其周缘山地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多阶段构造-热演化过程,即晚中生代(116~68Ma)、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约68~62Ma)、始新世早中期(54~44Ma)、始新世晚期(约36Ma)、渐新世早期(约30Ma)、中新世(约22、16、12Ma)以及晚新生代(3Ma或4Ma、约1Ma)等阶段;同时揭示,在约28.4、19.52、14.21、8.76Ma时仅发生快速抬升,而在约30、21.8、16.38、7.38Ma时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盆缘掀斜、抬升剥蚀,对应于柴西地区逆冲断裂的多次逆冲叠覆活动。
高军平方小敏宋春晖李生喜薛建平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新生代构造热事件
渭河上游陇西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被引量:5
2007年
野外考察发现渭河在其上游陇西县城附近共发育了七级河流阶地,阶地都具有砾石层和河漫滩组成的二元相结构,并且上覆不同厚度的黄土地层.应用古地磁、OSL、14C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等定年方法,初步确定了各级阶地的形成时代.同时根据阶地的沉积特征和年代数据的分析,发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控制着该区渭河阶地的形成,构造抬升为河流提供了下切空间,气候变化则控制着渭河侧蚀堆积和下切过程,河流加积作用一般发生在冰期,而下切过程发生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型时期.另外通过阶地形成年代和拔河高度的线性分析,得到了870ka以来该区渭河平均下切速率为0.2m/ka,与区域其他河流下切速率有所不同,可能反映了秦岭造山带更新世期间构造活动的时空差异.
潘保田刘小丰高红山王勇李吉均
关键词:黄土地层河流阶地气候变化
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被引量:179
2008年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因此应称其为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基本地貌分类及其划分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按照起伏高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分级指标组合来划分的原则符合起伏复杂、多台阶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分类的基础上,按起伏高度对山地进一步细分,即划分平原、台地、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m)等7个基本地貌“形态”。本文对前人以现代雪线、多年冻土下线和森林上线高度为依据确定地貌面海拔高度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它们的海拔高度在全国各地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海拔高度等级指标并不符合中国实际。通过全国重点地区1:500000地形图山地顶面海拔高度分布和1:1000000国家数字高程模型(DTM)数据库编制的中国地面高程分布图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应以1000m,2000m,4000m和6000m作为划分低海拔(〈1000m)、中海拔(1000~2000m)、亚高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和极高海拔(〉6000m)地貌海拔高度分级指标。根据7个地貌起伏高度形态和5个海拔高度等级,将全国组合成从低海拔平原至极大起伏极高山28个基本地貌类型。
李炳元潘保田韩嘉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