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52)

作品数:4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姜大膀梁潇云孙建奇张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值模拟
  • 1篇淡水资源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气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东亚气候
  • 1篇中国气候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盛冰期
  • 1篇数值模拟分析
  • 1篇水资源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温
  • 1篇末次盛冰期
  • 1篇环流
  • 1篇环流模式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3篇姜大膀
  • 1篇梁潇云
  • 1篇张颖
  • 1篇孙建奇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Scienc...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地区1~3℃变暖的集合预估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有关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关键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估研究表明,如果年平均地表气温在现有的水平上继续升高1℃,2℃和3℃,那么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粮食产量、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口死亡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为此,基于17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评估了以上3个变暖值在中国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的上升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别,低(高)排放情景下各变暖值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早),低(高)变暖值的发生时间在各排放情景之间差别相对较小(大);就地域分布而言,各变暖值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早于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姜大膀张颖孙建奇
关键词:地表气温变暖气候模式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成因检测被引量:24
2008年
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设置的标准试验方案下,首先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模拟了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状况,然后通过4组数值敏感性试验逐一模拟了大气CO2浓度、海洋表面温度(SST)和海冰、陆地冰盖和地形、东亚植被变化4项强迫因子的单独气候效应,进而对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成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除华南局部略有升温外,中国年均地表气温显著降低,降温幅度总体上向北增大,青藏高原处存在一个降温中心。其中,SST和海冰变化是华南局部略偏暖的主因,它同时导致了东亚其他区域地表气温的显著降低,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陆地冰盖和地形变化对于东亚地表气温的显著冷却作用主要体现在东亚的西北部;大气CO2浓度降低会引起东亚地区0.2—0.9℃的普遍降温;相对而言,东亚植被的降温作用(0.5—1.0℃)主要显现在中国40°N以南的区域。与此同时,SST和海冰变化能引起中国东部年均降水一定程度的减少,而大气CO2浓度、陆地冰盖和地形、东亚植被单独变化均不会显著影响东亚年均降水的分布状况,然而,上述四项因子的共同变化会通过协同作用引起中国东部年均降水的显著减少,西部地区降水则与现在差别不大。此外,末次盛冰期东亚夏季风的显著减弱源于SST和海冰变化,冬季风变化则可归因于SST和海冰、陆地冰盖和地形的变化。
姜大膀梁潇云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数值模拟
Ensemble projection of 1―3℃ warming in China被引量:22
2009年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on the key vulnerabilities and the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suggest that annual surface temperature rise of 1℃, 2℃ and 3℃ above the present level would lead to changes in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food production, fresh water resources, biodiversity, human mortality, etc. Here two sets of simulations as performed with seventeen atmosphere-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AOGCMs) for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R4), i.e. the model outputs from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in Coupled Models (20C3M) and from th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emission scenarios B1, A1B and A2, are used to analyz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values in China over the 21st centur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te of warming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The above values are reached much later (earlier) when emission amount is lower (higher), and spread of the time when the lower (higher) value is exceeded is narrower (wider) among the three scenarios. As far as the spatial pattern is concerned, the above values are crossed much earlier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respect to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and South China.
JIANG DaBang1,2,3, ZHANG Ying1,4 & SUN JianQi1,3 1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环流模式淡水资源
上新世中期中国气候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曾就上新世中期(距今约3百万年前)气候进行过数值模拟试验,在已有针对全球气候进行分析的工作基础上,集中研究了该地质时期我国气候的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除了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局地冷却现象以外,上新世中期我国约100°E以东地区地表气温上升4~8℃,升温中心位于江淮流域下游地区;该经度线以西地区地表气温升幅相对要弱一些,在1~4℃之间。上新世中期年均降水在我国东部地区显著减少,平均减幅在0.5mm/天以上,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疆北部、青海和西藏大部年均降水略有增加,而新疆中部和南部年均降水略有减少。在对流层低层,上新世中期东亚冬季风系统减弱,夏季风系统总体上略有减弱;在对流层中层,冬季东亚大槽显著减弱,夏季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升高。在以上结果中,上新世中期我国气候相对于现在偏暖、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得到了代用资料的支持。
姜大膀
关键词:中国气候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