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991287)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林舟丹何少康李贵谦程昌志韦葛堇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3医院广西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路楔形截骨选择性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总结单纯后路半椎体楔形截骨、选择性单侧椎弓根、凹凸侧交错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优缺点,探讨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对12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病例采用单纯经后路半椎体楔形截骨、选择性单侧椎弓根、凹凸侧交错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矫形治疗.男3倒,女9例;年龄11—17岁,平均14岁。胸腰段侧弯畸形8例,单纯胸段侧弯畸形2例,单纯腰段侧弯畸形2例,其中1例合并明显后凸畸形,Cobb角48°。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最大75°,最小45°,平均54°,所有侧弯均合并明显旋转畸形。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76min,术中出血平均2212mL。术中固定螺钉5~8枚,平均7枚。术后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2年3个月。术后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最大32°,最小20°,平均26°,平均矫正率51.9%;1例后凸矫正后Cobb角21°,矫正率56.3%:身高增加平均2.8cm;住院费用平均46945元。结论:采用单纯后路半椎体楔形截骨、选择性单侧椎弓根、凹凸侧交错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方法.效果良好.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 程昌志李贵谦何少康林舟丹
- 关键词:脊柱弯曲钉棒内固定
- 髓核细胞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被引量:4
- 2013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作为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髓核组织工程。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当的细胞外微环境以及生长因子。目的:研究体外与髓核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和生物诱导剂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样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用单层培养法分别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髓核细胞。选用第3代的髓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上下层构建共培养体系并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为主的生物诱导剂诱导培养21 d,以高糖DMEM培养基单独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面CD29和CD44表达阳性,CD34、CD45的细胞表达阴性。与髓核细胞共培养诱导21 d后,可观察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质中分泌Ⅱ型胶原颗粒明显增多,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细胞中Ⅱ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增高。结果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加生物诱导剂条件下可成功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
- 韦葛堇黄育强覃万安廖长川林舟丹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共培养髓核细胞
- 黄韧带骨瓣替代髓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
- 2014年
- 目的:观察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中保留黄韧带骨瓣替代髓核组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后修整附带部分椎板的黄韧带植入椎间隙以恢复椎间隙高度。采用Nakai分级法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0.5~2.5年,优良率为89.5%,术后复查X线评估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下降,腰椎稳定度良好。结论黄韧带骨瓣替代髓核组织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能有效防止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减缓脊柱临近节段退变。
- 林舟丹吴家昌韦葛堇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黄韧带骨瓣髓核
- 四肢严重创伤患者截肢时机的正确选择27例病例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四肢严重创伤患者伤情紧急、伤势严重,需紧急合理救治,否则容易导致病情迅速加重,使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增高。我们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四肢严重创伤病员中27例不同部位肢体截肢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该类伤员的最佳截肢时机,报道如下。
- 程昌志李贵谦何少康林舟丹
- 关键词:截肢患者创伤患者病例分析四肢致残率同部位
- 去势联合地塞米松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观察去势联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效果。方法将24只3.5月龄雌性SD大鼠(250±20)g随机分成3组,A组:假手术+肌注生理盐水组(8只)、B组:去势+肌注生理盐水组(8只)和C组:去势+肌注地塞米松组(8只)。后两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w、4w、6w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进行大鼠全身BMD的测量,术后6w三组大鼠分别进行骨CT值测量、外周血生化检测和股骨颈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其骨小梁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大鼠术后6w,C组全身BMD及骨CT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B和C组血清Ca浓度较A组明显下降(P<0.05);B和C组血清P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ALP、TRACP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ALP浓度显著降低(P<0.01)、TRACP浓度显著增高(P<0.01);B组和C组大鼠骨小梁均变窄,连接不完整出现断裂、局部镂空的现象,骨髓腔变大,骨细胞分布减少,骨小梁形态计量值降低(P<0.01),C组更明显。结论去势联合肌注地塞米松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较单纯去势法时间短、效果明显、稳定性好。
- 卢其腾农小连吴家昌杨华韦诚明赵秋芬韦葛堇
- 关键词:去势地塞米松骨质疏松模型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