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6Z324)

作品数:4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大平陶勇邓建明王晓梅何晓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溶藻细菌
  • 1篇底物浓度
  • 1篇营养化
  • 1篇生物控制
  • 1篇生物膜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研究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脱氮
  • 1篇微囊藻
  • 1篇结构特征
  • 1篇菌群
  • 1篇环境因子
  • 1篇降解
  • 1篇降解率
  • 1篇分子
  • 1篇分子生物
  • 1篇分子生物学
  • 1篇分子生物学研...
  • 1篇分子生物学研...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文...

作者

  • 4篇李大平
  • 3篇陶勇
  • 2篇何晓红
  • 2篇邓建明
  • 2篇王晓梅
  • 1篇占国强
  • 1篇董娟
  • 1篇高平
  • 1篇王春明

传媒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溶微囊藻细菌的富集筛选及其菌群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溶藻对象富集、筛选,获得一个稳定的溶藻菌群。采用叶绿素、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研究溶藻过程及其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富集的溶藻菌经1×10-5稀释后仍有显著溶藻效果。Rubritepida菌C1、假单胞菌C2和鞘氨醇单胞菌C3是存在于铜绿微囊藻中的3种伴生细菌。加入富集的溶藻菌群后,菌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Rubritepida菌C1、假单胞菌C2消失,混合菌群包含未培养黄杆菌A2、鞘氨醇单胞菌C3和噬氢菌A3,其中黄杆菌A2是优势菌群,并且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与藻细胞消亡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菌种的分离鉴定与DGGE的测序结果比较,一些未培养菌可能在溶藻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邓建明李大平陶勇何晓红王晓梅
关键词:溶藻细菌铜绿微囊藻菌群DGGE
微杆菌3-28对萘、菲、蒽、芘的降解被引量:23
2009年
研究了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富集培养的微杆菌3-28对不同多环芳烃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及混合PAHs的降解能力,以及在无机基础培养基中生长时PAHs浓度与一些主要环境因子如pH值、盐度、温度对细菌降解PAHs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杆菌3-28对萘、菲、蒽和芘均有较高的降解能力,112h后萘与菲完全降解,而蒽和芘28d的降解率分别为97.54%、90.2%.初始底物浓度会影响细菌生长速率,底物浓度过高不利于细菌生长.相同培养时间下多底物培养液中的菌群浓度明显高于单底物系统.微杆菌3-28能够在pH6.0~9.0、盐度10~30g/kg,温度40~55℃的环境下生存,并保持较高的降解能力.
王春明李大平王春莲
关键词:MICROBACTERIUMPAHS底物浓度环境因子降解率
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9年
溶藻细菌在"水华"防治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广受关注.本文从系统分类、溶藻机制和杀藻物质等方面对已报道的溶藻细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在细菌溶藻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核酸探针和全细胞杂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以及溶藻机制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在溶藻细菌的研究和应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邓建明陶勇李大平董娟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物控制溶藻细菌分子生物学
高温自养硝化反硝化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筛选的耐高温亚硝化单胞菌结合适量的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通过逐步提高温度进行曝气、驯化、挂膜,获得能够在38~47℃条件具有高氨氧化活性的硝化生物膜,在进水氨浓度120~180mg/L,氨氧化率达到90%~99.9%;将该生物膜回复常温硝化,显示其氨氧化活性较差,氨氧化率仅35%~70%.对其氨氧化产物分析发现,低于43℃时被氧化的氨氮为117~143mg/L,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积累较高,总浓度在115~135mg/L;但随着温度升高至44~45℃,亚硝酸盐积累显著下降到5.6~27.9mg/L,NO3--N低于2mg/L;至47℃稳定运行期间,NO2--N维持在10mg/L以下,NO3--N在2mg/L以下.对反应器中消耗的碱度的分析表明,当温度从43℃逐渐升高时,碱度消耗明显下降,由7.16~9.14mg(CaCO3)/mg(NH4+-N)降至4.08~5.19mg(CaCO3)/mg(NH4+-N).结合大量的NH4+-N被氧化且氨氧化产物中又只有少量的NO2--N和NO3--N,以及碱度消耗明显下降的特征,推测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了自养硝化反硝化脱氮现象.
占国强王晓梅何晓红陶勇高平李大平
关键词:高温生物膜脱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