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2WWC014)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卞东波宇文所安田晓菲陈威叶杨曦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诗学
  • 2篇抒情
  • 1篇新论
  • 1篇压抑
  • 1篇御史
  • 1篇御史中丞
  • 1篇知音
  • 1篇中国戏曲
  • 1篇神宗
  • 1篇诗案
  • 1篇诗选
  • 1篇抒情传统
  • 1篇宋人
  • 1篇批评家
  • 1篇重审
  • 1篇自然主义
  • 1篇亡国
  • 1篇亡国之音
  • 1篇文本
  • 1篇文学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耶鲁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美国纽约大学

作者

  • 7篇卞东波
  • 1篇田晓菲
  • 1篇宇文所安
  • 1篇叶杨曦
  • 1篇苏源熙
  • 1篇陈威

传媒

  • 2篇文学评论丛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铜仁学院学报
  • 1篇古典文献研究
  • 1篇励耘学刊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亡国之音:本事与宋人对李后主词的阐释
2015年
南唐后主李煜以30余首词彪炳于文学史,而《南唐二主词》的编纂却是直到李煜去世后约两个世纪才完成。这一时期之内,有关李煜生平与词学创作的本事在宋人诗话、笔记、史书中大量涌现,极大地影响了李煜词的接受与阐释。一方面,由于宣扬正统传承、贬损南方割据政权的政治需要,宋朝本事中往往极力渲染李煜沉湎享乐的亡国后主形象;另一方面,宋人对南唐填词侑宴、书画风流的浪漫想象也处处流露出宋代士人类似的文化取向,而徽宗朝文物大盛之后北宋的灭亡,也使得对亡国之音的评价变得更为复杂。而这些本事的流行,促成了对李煜词自传式的解读,使其不再仅仅是轻歌曼舞的靡靡之音,从而在词体地位上升的过程中,奠定了李煜词超越其时代的经典地位。本文通过对几则有关李煜与南唐故实的考察,辨析其源流和版本之间的差异,深入探讨这些本事对李煜词传播、理解的影响,并希望以此个案研究揭示本事诗传统活力之所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孙承娟卞东波
关键词:本事亡国之音《临江仙》
闻驴鸣:中国中古时期的友谊、礼仪与社会常规被引量:1
2016年
在中国中古时期,学驴鸣似乎是一种名士风度的表现,但其背后实际上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当时的士人将闻驴鸣当作一种"知音"的表现。《世说新语·伤逝篇》记载了两则关于驴鸣的逸事,其引起的不同反应,正与中古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有关。
陈威武泽渊(译)卞东波
关键词:礼仪知音
重审应璩与陶潜之诗学联系被引量:2
2013年
应璩(字休琏)是建安时期(196-220)最著名的作家与书法家之一,同时他也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角色~①。相较而言,他今天有点声名不彰,只知道他是应玚(建安七子之一)之弟,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尺牍作家之一~②,而作为诗人则被文学批评家锺嵘(496?-518)列为陶潜(365-427)诗学谱系的渊源~③。
林葆玲卞東波
关键词:建安七子文学批评家建安时期
1935年,梅兰芳在莫斯科:熟悉、不熟悉与陌生
2014年
1935年3月,梅兰芳访问莫斯科,也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各种元素带到了苏联,引发了苏联艺术家对迥异于欧洲话剧的中国戏曲的热议与思考。就在1935年,主管苏联意识形态的日丹诺夫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展开了对非表现的、"形式主义"艺术运动的批判。这对苏联的艺术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伤害。梅兰芳带来的中国戏曲艺术,让他们看到艺术上要以内容为中心,教条式的现实主义艺术标准是不可行的。换言之,他们认为以写意为主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现代性"。而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传统的戏曲遭到胡适、傅斯年、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前所未有的批判。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过时,是一种"遗形物",希望用欧洲自然主义风格的话剧取代中国戏曲。梅兰芳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来到莫斯科的,他的莫斯科之旅正显示了现代性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苏源熙卞东波
关键词:中国戏曲自然主义
高楼女子:《古诗十九首》与隐/显诗学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考察了一组被认为创作于公元2世纪的无名诗歌。虽然文字表面看似直白明晰,但这些诗歌呈现给读者变化多端的面貌,使得我们很难把握究竟是谁在言情,又对谁倾诉了什么款曲。明清时期的诗评家们对这些诗歌多歧而矛盾的解读,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那么这些诗歌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对中国古典诗歌后来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可能后果?我将在本文中探讨这些问题,尤其会留意于诗中模糊的人物角色以及不完整的叙事。
田晓菲卞东波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压抑表演性抒情
桃花源的长官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围绕一组由欧阳修所作的散文展开讨论,其主题都是快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作品对快乐的来源给出不同的答案,其中《丰乐亭记》将其追溯为国家的和平统治。滁州人民大都与世隔绝,忘记了一个世纪以前此地发生的战乱。作为太守的欧阳修认为自己有责任提醒人民:他们的快乐并非自给自足,而是由于他们是天下承平的一部分。二十年后,苏东坡在《喜雨亭记》里回应了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当时扶风可能面临大旱,苏东坡通过命名他的亭子,来纪念持续的雨季这一"恩赐"。他在散文结尾追问这种快乐的赐予者是谁,并得出不知快乐来源何在的结论。文章末尾则讨论将文本置于"家族"中来阅读的方式,这些文本提出共有的问题,并呼应此前的相关文本。
宇文所安叶杨曦卞东波
关键词:互文本
《中国现代诗选》:最早翻译到西方的中国现代诗集被引量:9
2014年
由哈罗德·艾克顿与陈世骧共同翻译的《中国现代诗选》,是第一部介绍到西方的中国新诗选集,于1936年在伦敦出版。这部诗选选译了15家中国现代诗人的96首诗。这些诗人大部分是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或教授。入选的诗人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10—20年代,与文学革命的前辈,如胡适等人相比,编者更强调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并且试图恢复新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联系。这部翻译的诗选最欣赏的新诗人是林庚和卞之琳。艾克顿与陈世骧的翻译出色地将中国新诗介绍给世界。为了适合西方读者的口味,在翻译中他们对入选诗歌做了一些改动或变形,或有一些误解与误译之处。该书对于中国新诗在西方的传播以及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新文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卞东波
关键词:抒情传统
1079年的诗歌与政治:苏轼乌台诗案新论
2014年
先父因言,此处语中有隐讳。既为先兄讲述,因曰:"读书当知言外意。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二句未写。遇此等处,当运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钱穆《八十忆双亲》七《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元丰二年(1079)7月末的某天,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向神宗皇帝上了一个札子称,苏轼(1037~1101)在其诗中对国家的新政多有责难。
蔡涵墨卞东波
关键词:乌台诗案御史中丞神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