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940)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丛日杰李枫胡春芳张玉铭侯艳超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斑背大尾莺
  • 1篇单倍型
  • 1篇选择偏好
  • 1篇越冬
  • 1篇越冬栖息地
  • 1篇生态分析
  • 1篇湿地
  • 1篇食性
  • 1篇偏好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种群
  • 1篇种群遗传
  • 1篇控制区
  • 1篇繁殖
  • 1篇繁殖生态
  • 1篇MTDNA
  • 1篇MTDNA控...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李枫
  • 4篇丛日杰
  • 2篇胡春芳
  • 1篇张微微
  • 1篇张欣宇
  • 1篇李波
  • 1篇侯艳超
  • 1篇张玉铭
  • 1篇赵雪琼
  • 1篇吴星兵

传媒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上海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越冬栖息地选择偏好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样线法、因子测定法、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崇明东滩地区的斑背大尾莺越冬生境选择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影响鸟类生境选择的干扰(距人为干扰距离)、水分(栖息植物下方水深)、食物(动物性食物数量)、遮蔽物(植物密度、盖度及平均高度)4个主要因素进行等级划分,评价采样点的生境类型,从而探究越冬期斑背大尾莺在崇明东滩的最合适的越冬栖息地。结果表明:越冬期斑背大尾莺喜好在纯互花米草、互花米草与芦苇混合生境中栖息,影响斑背大尾莺越冬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干扰,斑背大尾莺越冬期最适合的生境为干扰小、栖息地下层水浅或者无水、存有足够量的动物性食物、遮蔽性良好的生境。
侯艳超李枫张欣宇丛日杰汤臣栋庚志忠冯雪松
关键词:斑背大尾莺越冬栖息地
江西南矶湿地斑背大尾莺食性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填补斑背大尾莺食性研究的空白和比较其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否有食性差异,于2011年4月繁殖期,在江西南矶湿地用望远镜观察和录像机拍摄斑背大尾莺亲鸟育雏行为,记录育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11月秋季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专项环志过程中采集7只意外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胃容物解剖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得出:1)春季取食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蝼蛄科成虫或幼虫、鳞翅目成虫或幼虫、蜻蜓目的成虫,蛛形纲的小型蜘蛛;2)秋季食物由动物性食物(70.24%)和植物性食物(29.76%)组成,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直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蜘蛛目等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一些植物种子和少量的叶片组织。本研究表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食性有差异,这种差异性是随季节变化生境中的食物组成不同,及育雏期雏鸟需高蛋白营养食物而导致的。
吴星兵李枫丛日杰胡斌华
关键词:斑背大尾莺食性
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繁殖生态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揭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不同地理种群间繁殖生态是否会出现分化,于2010年、2011年4—6月在崇明东滩(东经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对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崇明东滩地区斑背大尾莺的巢型有两种,即浅杯状无盖巢和椭圆状有盖巢;产卵期3~6 d;孵化期10~12 d;育雏期14 d左右。其中:巢内育雏9~10 d(平均值=(9.18±0.41)d,n=11巢);巢外育雏4~5 d(平均值=(4.75±0.45)d,n=11巢)。斑背大尾莺的孵化率为53.85%(42/78),离巢率为80.28%(57/71),卵成功率为37.18%(29/78),将其与扎龙、双台河口两地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进行比较,发现3者在繁殖生态方面有一定差异。
丛日杰李枫胡春芳汤臣栋庚志忠冯雪松张玉铭
关键词:繁殖生态
基于mtDNA控制区新单倍型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辽宁双台河口、黑龙江扎龙地理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该结果显示出上海崇明岛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的巢形相异在遗传学上缺乏关联。此外,双台河口新定义的3个单倍型与南矶山、双台河口、扎龙地区的单倍型以及双台河口以往发现的单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其分支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各栖息地种群(约10倍)。这暗示了双台河口分布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部分发生了分化,或者后分化出的进化支(W,R)属于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或新亚种。
赵雪琼李波李枫张微微胡春芳丛日杰
关键词:斑背大尾莺MTDNA单倍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