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XLX015)

作品数:8 被引量:268H指数:8
相关作者:赵景欣刘霞申继亮师保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农村
  • 5篇农村留守
  • 5篇农村留守儿童
  • 5篇留守
  • 5篇留守儿童
  • 5篇儿童
  • 3篇抑郁
  • 3篇知觉
  • 3篇歧视知觉
  • 3篇反社会
  • 3篇反社会行为
  • 2篇流动儿童
  • 2篇孤独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韧性
  • 1篇压力性生活事...
  • 1篇养育
  • 1篇生态模型
  • 1篇自尊
  • 1篇教育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潍坊幼教特教...

作者

  • 6篇赵景欣
  • 4篇刘霞
  • 4篇申继亮
  • 1篇师保国

传媒

  • 3篇心理发展与教...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山东省团校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5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9
2010年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日常烦恼这一危险因素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日常积极事件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越高。日常积极事件表现出了对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但是因儿童留守类别的不同而不同:日常积极事件对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抑郁的改善效应较强,对双亲外出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较强。此外,日常积极事件还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烦恼对儿童反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
赵景欣刘霞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
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状况及其与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河南省某乡镇抽取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以儿童抑郁、孤独和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测查。结果:①双亲外出儿童对留守烦恼的消极评价高于单亲外出儿童;②对留守烦恼的消极评价越高,儿童的抑郁和孤独水平越高;③对于留守烦恼的积极评价越高,儿童的抑郁和孤独水平越低,但是双亲外出儿童的积极评价不能显著降低其抑郁水平。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对其孤独的预测力高于抑郁;认知评价对抑郁和孤独的预测力因留守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赵景欣申继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孤独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被引量:10
2010年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比较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远端压力事件和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事件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并没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同经历的一般日常烦恼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和抑郁水平;与留守状况这一远端压力相比,一般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对于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大,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近端环境的重要性。
赵景欣王焕红王世风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反社会行为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被引量:78
2011年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关键词:歧视知觉
养育者行为监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流动养育者和留守养育者的行为监控水平与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对日常压力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运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偏差行为量表、父母行为监控量表与留守日常烦恼核查表进行测查。结果:①双亲外出儿童的留守养育者行为监控水平低于单亲外出儿童,两类儿童的流动养育者行为监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②留守养育者和流动养育者的行为监控水平越高,儿童的孤独感越低;③对于单亲外出儿童,高水平的留守养育者行为监控能够削弱留守日常烦恼与儿童反社会行为之间的正向关联水平。结论:养育者行为监控在降低儿童孤独和反社会行为上的保护作用因养育者和留守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赵景欣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反社会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被引量:21
2010年
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一类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甚至得出了一些比较有争议的研究结论。从本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环境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对环境与个体关系的宏理论和相关微理论的分析,文章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从远环境和近环境以及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等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建议。
赵景欣申继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被引量:79
2010年
以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水平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特点及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水平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群体水平的歧视知觉;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高年级的流动儿童和流动男孩的歧视知觉相对较多;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存在减少的趋势。(2)不同水平的歧视知觉对个体和集体自尊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个体歧视知觉主要通过群体歧视知觉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集体自尊。
刘霞申继亮
关键词:流动儿童自尊
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3
2010年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刘霞申继亮
关键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环境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