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601)

作品数:18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熊学军于龙苏劼吴俊飞薛宇欢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篇浮标
  • 2篇跃层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漂流浮标
  • 2篇内孤立波
  • 2篇孤立波
  • 2篇黑潮
  • 2篇表达法
  • 2篇春季
  • 1篇地形
  • 1篇东海黑潮
  • 1篇端点
  • 1篇端点检测
  • 1篇悬停
  • 1篇映射
  • 1篇运动学
  • 1篇增长型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机构

  • 13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海石油深海...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河海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教育部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华东勘测设计...
  • 1篇马里兰大学

作者

  • 12篇熊学军
  • 3篇于龙
  • 2篇吴俊飞
  • 2篇苏劼
  • 1篇袁耀初
  • 1篇王辉武
  • 1篇王鹏
  • 1篇张宏伟
  • 1篇左军成
  • 1篇于卫东
  • 1篇李崇银
  • 1篇王海员
  • 1篇陈长霖
  • 1篇廖光洪
  • 1篇杜凌
  • 1篇杨成浩
  • 1篇胡筱敏
  • 1篇郭永青
  • 1篇黄韦艮
  • 1篇刘曙光

传媒

  • 8篇海洋科学进展
  • 4篇海岸工程
  • 2篇机械制造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工程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东北部C型内孤立波的观测与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布放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海域的5套潜标观测到的内孤立波波列数据和孤立波扰动KdV(PKdV)理论,研究内孤立波在趋浅陆架上的传播特征。得出如下结果:1)观测到的内孤立波属于C型内孤立波,即平均重现周期为(23.41±0.31)h。2)内孤立波在西传爬坡过程中,其振幅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与该海域温跃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得到的孤立波振幅增长率(SAGR)数值接近,表明该海域的内孤立波的振幅变化可以采用由孤立波PKdV方程导出的趋浅温跃层理论来描述。3)随着水深变浅,内孤立波传播方向向北偏移,传播速度减小,即在A,B和D站位,传播方向分别为279°,296°和301°,偏转角度达22°;传播速度分别为2.36,2.23和1.47 m/s,减小38%。
徐智优原庆东熊学军陈亮郑全安
关键词:内孤立波
相同尺度地形与背景流共振生成内孤立波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为研究内孤立波的地形和背景流共振机制,用地形和背景流共振机制计算了3个潜标观测的内孤立波(不同模态、不同波长)的流速和传播速度,并与观测到的内孤立波进行比较。潜标观测的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波长分别为6.4和3.3 km)都是下凹型内孤立波,2个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约为1.4 m/s、最大振幅约为48 m,水平流向结构都是上层西北向、下层东南向,波长3.3 km的内孤立波波峰前后有更明显的下降流和上升流。用共振机制计算出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纬向流速的垂向结构与观测相同,最大纬向流速出现的深度与观测一致,分别相差5和12 m。用共振机制计算出的内孤立波传播速度与用KdV方程计算的传播速度相当,共振机制计算波速为0.66~1.21 m/s,KdV方程计算波速为0.79~1.40 m/s。
吴凡杨永增熊学军陈亮宫庆龙
关键词:内孤立波
2013年春季Wyrtki急流变异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分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际观测海流数据对2013年赤道印度洋上层Wyrtki急流(WJ)的变异进行了研究,发现WJ在2013年呈现明显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WJ强度略强于同年秋季WJ。再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也同样验证此结论,而这与气候态WJ的演化特征相反。在气候平均态下,印度洋春季WJ强度远弱于秋季WJ强度。进一步数据分析与数值模式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WJ异常加强与赤道印度洋海表风场变化密切相关,而春季海表风场的变化主要归因于2013年春季异常增强的季节内振荡(ISO)事件,发生在2013-05的ISO对流位相是导致春季印度洋海表西风异常的直接原因。本研究揭示了中小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更长时间尺度海洋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
韩国庆刘琳段永亮王关锁王辉武刘延亮王海员冯琳于卫东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
新型表层漂流浮标体设计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表层漂流浮标在应用于海洋调查研究时,浮标体外形对浮标通讯稳定性及数据回收等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也直接制约浮标使用寿命。为此,考虑减少风阻和水阻,减小浮标体对水帆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近远海海洋观测的表层漂流浮标体葫芦形外形设计方案。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分析,运用Solid Works软件分别对葫芦形浮标体和常用的圆柱形浮标体建模,并利用Workbench软件CFX流体分析模块开展了流体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葫芦形浮标体所受压力更均匀,其水下部分压力值较圆柱浮标体减小约28%,证明葫芦形外形浮标体更具可靠性。
王鹏王鹏胡筱敏
关键词:海流
中国近海海水透明度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被引量:14
2015年
统计了2006—2007年中国近海环境调查的透明度数据,绘制了中国近海4个季节的透明度分布图,分析了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深和入海径流对中国近海透明度分布影响最大。总体上,除长江口等重要河口区外,透明度等值线分布趋势基本与等深线一致,即近岸浅水区透明度最小,外海深水区透明度最大。由渤海至南海,透明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统计表明,冬季透明度最小,夏季透明度最大。从透明度分布特征上看,长江口及其以东海域随季节的变化最为显著。而从透明度值变化上看,渤海海域随季节的变化最为显著。与历史数据对比,渤海、长江口以东海域及海南岛以西海域透明度值的观测结果明显减小。
薛宇欢熊学军刘衍庆
关键词:中国近海
春季东海黑潮海表温度与风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海表温度和海表面风场数据,通过经验正交分解(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春季(3—5月)东海黑潮海温暖舌和海表面风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黑潮海温暖舌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96/1997年发生由弱到强的位相转换,该年代际变化主要受到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的调制。进一步研究表明,与气候态相反,春季黑潮海表温度和风场散度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合成分析表明,该现象主要是由黑潮西侧东海陆架海域海温的异常增暖所造成。
王兴智李崇银
关键词:春季黑潮海表温度
海洋跃层的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被引量:3
2016年
提出了海洋跃层的全水层剖面谱表达法,通过海洋要素的垂直变化梯度零线和分布曲线把跃层形态、垂直变化过程及特征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凸显出来;分别利用曲率区域最值和小波变换自适应检测法,将跃层谱峰根部的转折特征提取出来,确定了跃层与上下层水体的分界;从而形成了全面表征跃层自然属性特征的"五点三要素"法,即跃层上界点、强跃层上界点、跃层最值点、强跃层下界点、跃层下界点这五个跃层属性特征点和跃层最大强度、强跃层平均强度、跃层平均强度这三个跃层强度要素。基此,建立了一套关于跃层的定义、表达、确定和识别的系统方法,使得绘制系统而完整的跃层各类特征全海区分布图成为可能,为跃层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陈亮熊学军李小龙苏劼
关键词:端点检测曲率小波分析
应用GHSOM网络分析南海北部表层环流模态与黑潮入侵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1992年10月至2009年11月卫星观测的海表高度(SSH)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增长型分级自组织映射(GH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南海北部和西太平洋SSH和中尺度涡旋的变化,识别出该海域SSH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信号。分析表明,流经吕宋海峡的黑潮分支在冷季入侵南海北部,同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出现一个强烈的气旋式涡旋,表层黑潮的入侵与跨过吕宋海峡南北的经向压力梯度密切相关。黑潮的非入侵事件主要出现在暖季。春秋季节作为两个事件的过渡期,环流结构复杂,由GHSOM的第2层特征图进一步进行分类识别。黑潮入侵事件和非入侵事件发生的百分比分别为24.57%和27.53%,过渡模态的百分比为47.87%。当入侵南海事件发生时,南海北部表层环流流态相对简单,主要为气旋环流控制南海北部,吕宋海峡表层海流是否入侵南海,与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特别是吕宋岛西北的气旋式涡的变化关系密切;反之,在非入侵事件发生时,南海北部出现多涡结构,环流流态复杂,表明吕宋海峡海流入侵南海对南海北部环流也有重要调整作用。除季节尺度变化外,年际时间尺度变化信号也十分显著。在1994—1995、1997—1998和2002—2003年期间,表层黑潮入侵南海北部的事件要显著多于其他年份,然而入侵事件在1998—2001年和2006—2009年时间段明显减少,非入侵事件增加。应用欧氏距离定义的模态2的时间发展序列与Ni o3.4指数序列延迟相关。
徐晓华廖光洪杨成浩袁耀初黄韦艮
关键词:年际变化
表层漂流浮标水帆的研制与海上试验被引量:1
2017年
表层漂流浮标是为满足海洋调查研究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小型海洋观测浮标,水帆是表层漂流浮标的重要组成部件。从研制与海上试验两方面介绍了一种适用于近远海海洋观测的表层漂流浮标水帆,并利用MATLAB软件的工程计算与数据处理能力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水帆的可行性,为新型表层漂流浮标的研制提供了保障。
王鹏熊学军吴俊飞
关键词:浮标
根据漂流浮标资料对黑潮15m层流路及流轴特征的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1979-02-2012-03共33 a的水帆位于15m层的Argos漂流浮标资料,绘制黑潮流系15m层的多年年平均和月平均流场,运用特征线方法计算得到黑潮流轴,定义黑潮流动路径的边界为流速大小20~30 cm/s的过渡性区域.结果显示:黑潮多年年平均流路大致是一个以(13°30′N,142°00′E)为圆心、2 235 km为半径的直角弧段,其在吕宋海峡、台湾东北、九州西南及伊豆海岭附近海区发生气旋式弯曲前先进行反气旋式弯曲调整,弯曲处出现的路径开口主要是支流的并入或分支的流出;黑潮流轴整体性偏向黑潮左边界,其中在吕宋岛东北至台湾以东海域最为显著,在本州岛以南海域次之,而在东海段基本居中;黑潮流路上的流速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增大趋势,但并非沿流路持续性逐渐增加,而是呈现出较平直流段的大流速区和弯曲调整流段的低流速区相互交错的状况,其中四国岛以南至伊豆诸岛以西流段的流速为最大.多年月平均流场显示,2月,5月,8月和11月这4个月份是黑潮流路和流轴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期,而1月,4月,7月和10月这4个月份则是各季节的代表月份.其中,冬季月份的黑潮流路和流轴最为曲折,向边缘海发生显著入侵;夏季月份的黑潮流路和流轴最为平直,左侧伴随有北向流动;春、秋两季的过渡性特征则比较明显.
于龙熊学军郭延良郭永青
关键词:漂流浮标黑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