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602)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徐海明刘秦玉马静沙天阳邹松佐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热带
  • 4篇黑潮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海温
  • 3篇北太平洋
  • 2篇环流
  • 2篇海温异常
  • 2篇ENSO
  • 1篇大洋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气温
  • 1篇地面气温
  • 1篇东亚大气环流
  • 1篇东中国海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云水含量
  • 1篇增暖
  • 1篇中国海
  • 1篇数值模拟

机构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教育部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东台市气象局

作者

  • 8篇徐海明
  • 3篇刘秦玉
  • 1篇张文君
  • 1篇张文君
  • 1篇周婉君
  • 1篇马静
  • 1篇王立宜
  • 1篇杜美芳
  • 1篇邹松佐
  • 1篇赵煊
  • 1篇沙天阳
  • 1篇李智玉
  • 1篇夏瑞彬
  • 1篇罗丹
  • 1篇袁超
  • 1篇许丽晓
  • 1篇郭春迓
  • 1篇葛啸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与模态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015年
本研究依据2004—2011年Argo观测资料的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和副热带西部模态水(STMW)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不同时间尺度上STCC强度和STMW体积变化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再一次表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中存在南、北两支向东的副热带逆流(STCC),这2支逆流分别位于18°-20°N和23°-25°N纬带,月平均流速在5-20cm·s^-1。而位于西北太平洋温跃层内的低位势涡度(PV小于2.0×10^-10 m^-1·s^-1)的STMW主要出现在140°-170°E,25°-31°N的海域,介于25.0-25.6σθ等位势密度面之间,核心位势密度为25.3σθ。日界线以西的2支STCC强度和STMW体积都存在较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2支STCC强度的季节变化相类似,在5—7月中都较强,在11月较弱,这与前人提出的STCC在春季最强略有差异。STMW的体积在4—8月较大,9月后开始减小,该现象证实了在季节变化中STMW体积的增加和减少可以影响STCC的增强和减弱。2支STCC强度的年际变化几乎没有一致性,但STMW体积和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年际变化与STCC北支强度年际变化关系更密切。
葛啸刘秦玉王立宜
关键词:副热带逆流北太平洋年际变化
春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20世纪大气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海温资料研究了春季西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风暴轴与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转变。结果表明,春季西北太平洋风暴轴主要存在两种空间变化模态,即反映其强度变化的第1模态和反映其南北位置变化的第2模态。年代际及以上时间尺度上,风暴轴强度、位置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风暴轴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则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变:1977年以后,风暴轴强度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而在1977年之前则主要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特别是同期冬季日本以东黑潮和黑潮延伸区海温异常的强迫作用;风暴轴南北位置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在1977年以后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北太平洋中部海温的影响,但在1977年以前表现为海洋和大气的共同作用,风暴轴南北位置的变化还与同期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表明ENSO可能对风暴轴的位置变化存在影响。
袁超徐海明
关键词:风暴轴海温海-气关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卫星观测的海面高度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再分析大气资料,考察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尽管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海洋锋对其上云水含量的"锚定"作用(锋面南侧云水含量多,北侧少)始终存在,同时云水量值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该变化主要受背景大气环流的影响,当西北风加强(减弱)带来偏冷(暖)偏干(湿)的空气团时,锋面南侧云水少(多)。按照云水含量多少进行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来自大陆的冬季西北风南下,在遇到海洋锋锋南侧的暖水面时,空气抬升导致的大气跨锋面的次级环流和对应锋面南(北)辐合(辐散)在一定程度上(约25%)受背景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背景大尺度的西北风强(弱)时,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多),凝结放热较弱(强),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南侧南侧上升,北侧下沉的次级环流偏弱(强)。
郭春迓刘秦玉
关键词:云水含量大气响应年际变化
两类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特征、机制及其影响
利用1961年—2010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ENSO事件海温异常的非对称性及可能原因,并讨论了两类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海温异常非对称性包括空间分布非对称、...
李智玉徐海明张文君
文献传递
中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存在由多转少的突变;降水量年际变化则与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分布存在很好的关系。当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海温呈现"+-"异常分布时,引起大气热源的异常,加强哈德莱环流,同时,在南海及孟加拉湾附近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西南地区东部则处于南海气旋性环流外围异常偏北气流控制,削弱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从而造成西南地区东部的干旱。通过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0(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3.0)的海温异常试验,验证了上述观测结论。
沙天阳徐海明邹松佐
关键词:环流特征海温异常水汽输送
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美地面气温的关系
2016年
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特拉华大学地面气温资料,研究了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成因及其与北美地表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主要表现为准4 a和准5a的周期变化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与同期北美东南地区地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当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异常偏强(弱)时,洋中槽下游的北美东南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升高),对应于控制该地区的高压减弱(增强),从而使得该地区地表气温降低(升高)。此外,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洋中槽的年际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通过调节大气边界层相当位温,加热对流层大气,在热带印度洋东侧激发出东传的开尔文波,同时也使得北太平洋中东部位势高度异常升高,导致洋中槽的异常减弱。反之亦然。
徐海明罗丹赵煊
关键词:年际变化
三次黑潮大弯曲形成机制的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1/12°)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对1993—2003年的模拟结果出现了3次显著的黑潮大弯曲现象。研究表明,日本以南这3次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与2种机制有关:沿30°N西传的海洋Rossby波将太平洋145°E附近海面高度正异常信号传到九州岛东南海域是第二次黑潮大弯曲的主要形成机制;而冲绳海槽北部海水的位势涡度负异常则有利于九州岛东南反气旋再循环流海域海面高度正异常,有助于第一次和第三次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
夏瑞彬刘秦玉许丽晓
关键词:黑潮位势涡度ROSSBY波
两类ENSO事件非对称性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1961—2010年多种海、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ENSO事件海温异常的非对称性及可能原因,并讨论了两类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海温异常非对称性包括空间分布非对称、强度非对称以及持续性非对称。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虽然不同事件发展衰减阶段主导的动力作用不尽相同,但就两类事件强度非对称性而言,海洋垂直对流项起关键性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无论是通过海温强迫直接影响的赤道地区或是通过遥相关影响的赤道外地区,大气非对称响应都表现出与海温异常非对称较强的一致性,其中东部型ENSO的非对称性分布与事件暖位相分布相似,而中部型ENSO的非对称性分布与事件冷位相分布相似,且东部型ENSO非对称性差异大于中部型ENSO。
李智玉张文君徐海明
基于CMIP5资料的热带大洋非均匀增暖及其成因的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中的月平均资料,基于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现代气象统计方法,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年平均海温增暖不均匀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9个海洋模式集合的平均结果表明:在全球增暖背景下,3个热带大洋的海温增暖均表现出不均匀性,且增暖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热带太平洋赤道及其以北地区以海洋动力作用为主,赤道以南地区则以大气热力作用为主,而且海水上翻/下沉运动对海温增暖的作用在东、西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热带印度洋大面积海域的海温变化难以通过海气热通量交换来解释,海水上翻/下沉运动与温度平流对海温增暖的作用比较一致(二者同时利于海温增暖);热带大西洋赤道附近地区的海温增暖是表层温度平流和上翻/下沉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赤道以北的大西洋海温变化则以温度平流的作用为主,而赤道以南的大西洋海温的变化主要是海水上翻/下沉作用引起的。
杜美芳徐海明周超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温度平流
东中国海黑潮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82—2008年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资料,对6—8月经过东海黑潮海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发现经过该关键海区的热带气旋中有30%的热带气旋强度加强,而其中沿黑潮暖舌方向的热带气旋中有90%的个例出现增强趋势。对其中迅速加强的热带气旋进行合成分析,发现黑潮暖舌区的热通量增加对此类热带气旋的强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选取热带气旋个例Noguri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再现其经过黑潮暖舌区加强的过程,并设计两组试验来进一步探究东海黑潮暖舌对台风强度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黑潮暖舌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作用要强于热带气旋引起的冷水上翻所产生的减弱作用,东海黑潮暖舌主要通过增强海表面热通量来增强台风对流发展从而促使台风加强。
周婉君徐海明
关键词:热带气旋强度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