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1040)

作品数:7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杨金玲张甘霖李德成杨艳芳黄来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亚热带
  • 2篇酸沉降
  • 2篇流域
  • 1篇氮沉降
  • 1篇氮素
  • 1篇地球化学循环
  • 1篇玄武岩
  • 1篇衍射
  • 1篇源识别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水化学
  • 1篇碳循环
  • 1篇通量
  • 1篇土壤矿物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土壤酸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张甘霖
  • 6篇杨金玲
  • 2篇杨艳芳
  • 2篇黄来明
  • 2篇李德成
  • 1篇赵玉国
  • 1篇唐先干
  • 1篇赵文君
  • 1篇胡锋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环境化学
  • 1篇Acta G...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被引量:23
2008年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三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三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
杨艳芳李德成杨金玲张甘霖赵玉国赵文君
关键词:激光衍射富铁土
热带地区时间序列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的演化--P.Barré假设在热带地区土壤中也存在吗?被引量:2
2010年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假设是否也存在,以海南琼北地区发育于由不同年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土壤(1×104a,(9.0±2.0)×104a,(14.6±0.9)×104a,64×104a,(133±18)×104a,(181±8)×104a)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其黏土矿物的变化情况,结合土壤钾、硅、活性硅的分析结果,发现伊利石类矿物仅存在于(133±18)×104a以前的土壤中,表层土壤中钾和硅的含量高于下层的土壤,活性硅含量随成土年龄而降低。为此,我们认为:P.Barré假设在热带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在具有一定的生物复钾和复硅条件下,在成土初期也会存在,但最终会由于土壤强烈的脱钾和脱硅作用而逐步消失。
杨艳芳李德成胡锋Bruce Velde张甘霖杨金玲
关键词:玄武岩
Chemistry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wet precipitation in a rural watershed of subtropical China被引量:6
2012年
South China is one of the regions severely suffering from acid rain in the world.However,few systematic studies of rural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have been perform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extensive studies on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of this region.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current acid rain status and identify its possible sources in the rural area of South China,we analyzed precipitation collected event by event from a rural forested watershed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between March 2007 and February 201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with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ied rural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for the urban areas of the same latitude in China.Nevertheless,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with an average pH value of 4.49) and 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n(95%) were considerably high.The relatively high ratio of(SO42+ NO 3)/(Ca2+ +NH4+) was the main cause of acid rain in this rural area,as SO 2 and NO x were the main precursors of acid rain,while Ca2+ and NH4+acted as the dominant neutralizers to the acidity.Source ident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Ca2+ and Mg2+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alkaline dust,SO42,NO 3 and NH4+originated mainly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such a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most Na +,Cl,K + and some of Mg2+ were derived from the sea.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ajor ions within precipitation in the rural area of South China were related to the meso-scale and long-range transport of particles and aerosols in the air.
HUANG LaimingYANG JinlingZHANG Ganlin
关键词:降水化学源识别亚热带
亚热带典型花岗岩小流域径流化学特征与化学风化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解小流域尺度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径流水体的影响及花岗岩化学风化对CO2的吸收,对亚热带典型花岗岩区不同利用条件下的2个相邻小流域(F-森林、FA-森林/农田)的地表径流及其常量离子和溶解Si含量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期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溶解Si,Na+和HCO3-构成地表径流的主要化学成分,FA流域离子总量高于F流域,反映了流域内农业活动对其化学径流的贡献.皖南典型花岗岩小流域(F、FA)径流中Sidiss/Na+和NO3-/SO24-比值均远高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富含碳酸盐岩的太湖流域径流中的相应值,揭示了区域岩性差异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酸沉降组成差异是决定径流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皖南花岗岩小流域(F、FA)径流化学组分约43%和38%来源于大气降水,57%和50%来源于岩石风化,FA流域内农业活动对其化学径流的贡献约为12%.皖南小流域(F、FA)花岗岩化学风化过程对CO2的消耗通量分别为(0.67—0.96)×105 mol.km-.2a-1和(0.64—1.05)×105 mol.km-.2a-1,远低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石灰岩母质流域.
黄来明张甘霖杨金玲
关键词:流域花岗岩化学风化
我国亚热带丘陵地区流域氮素的平衡与源汇特征被引量:11
2010年
以位于北亚热带丘陵地区不同利用条件下的2个相邻小流域(F:森林、FA:森林/农田)为研究区域,2007年3月~2009年2月通过定期监测雨水和径流水以及对其NH 4+-N和NO 3--N的测定,分析了流域氮素的平衡与源汇特征.结果表明,雨水中无机氮的输入量为16.72 kg.(hm2.a)-1,NH 4+-N占56%;2个小流域(F、FA)径流水中无机氮的输出量分别为5.31kg.(hm2.a)-1和8.21 kg.(hm2.a)-1,NO 3--N占75%~82%,流域内农业活动加剧了径流水中氮素的输出.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的无机氮总量为20.06~23.41 kg.(hm2.a)-1,约占当地氮肥施用量13%~15%.2个小流域(F、FA)由于氮沉降及其转化产生的H+量分别为355 mol.(hm2.a)-1和461 mol.(hm2.a)-1,流域内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壤酸化进程.流域氮素收支平衡表明2个小流域(F、FA)氮素净滞留量分别为13.35~16.70 kg.(hm2.a)-1和17.89~23.38 kg.(hm2.a)-1,受到农业活动影响的流域(FA)氮素的净滞留率(33%~40%)远比森林流域(F)(65%~70%)低,表明我国亚热带地区以森林为主的流域目前仍具有氮汇作用,但流域内农业活动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氮汇潜力.
黄来明杨金玲张甘霖
关键词:流域氮沉降生态系统土壤酸化
土壤风化速率研究及其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土壤矿物风化是土壤、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无机矿质养分的最重要来源,不仅为植物长期提供养分和保持土壤的化学平衡稳定性,并缓冲土壤和地表水的酸化,还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风化速率在全球碳循环、酸临界负荷和土壤侵蚀等研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土壤化学风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自然释放过程,气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而矿物本身的稳定性也影响了风化速率的快慢。由于人为影响下的大气酸沉降和农业活动已经非常普遍,目前的土壤风化速率也因此而改变。本文从风化速率的研究方法、风化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风化速率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在风化速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金玲张甘霖
关键词:土壤矿物酸沉降农业活动碳循环土壤侵蚀
皖南山区降水酸性特征与元素沉降通量被引量:20
2009年
以位于北亚热带的安徽南部丘陵地区为研究区域,2007年4~11月间通过定期监测雨水以及对其pH和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酸性特征与H+和其他元素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在皖南地区雨水pH的平均值为4.61,酸雨频率高达92%.Ca2+是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平均浓度为68.82μeq/L,SO24-是含量较高的阴离子其浓度为39.69μeq/L.SO24-/NO3-的平均值是1.23,反映了大气污染特征是SO2与NOx并重的复合型污染.雨水中各离子含量和输入量的动态变化表明该地区大气NOx主要是近源的农业活动所引起,SO2主要来自远源工业污染,盐基离子的变化则有北方沙尘远源传输的影响.2007年4~11月降水输入的盐基离子总量为1289eq/hm2,NO3-和SO42-的总量为926eq/hm2,H+总量为360eq/hm2,表明酸沉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唐先干杨金玲张甘霖
关键词:大气污染酸沉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