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411952406)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蒋慧李珊珊邵静波张娜夏敏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慢性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血小板...
  • 2篇免疫性血小板...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血小板抗体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免疫性...
  • 1篇治疗指征
  • 1篇特发性
  • 1篇特发性血小板...
  • 1篇特发性血小板...
  • 1篇紫癜
  • 1篇慢性特发性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嘉定区...

作者

  • 3篇蒋慧
  • 2篇李珊珊
  • 1篇张娜
  • 1篇夏敏
  • 1篇邵静波

传媒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尤其慢性患儿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生及预后。该文从其危险因素、基因多态性和表达水平与其易患性及病情严重情况的关系、表观遗传的作用、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李珊珊蒋慧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表观遗传
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抗体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探讨免疫抗体在儿童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cIT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确诊为pITP/cITP的34例患儿为研究组,其中男20例,女14例;中位年龄5岁(9个月-12岁).其中pITP 14例,cITP 20例,选取同期上海市儿童医院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20例(健康对照组)和新诊断ITP患儿24例(新诊断ITP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和流式微球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 cITP组中血小板表面的PAIgA、PAIgM、PAIgD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GPⅡb特异性自身抗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ITP组血小板表面GPIb、GPⅢa、GPⅡb、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特异性自身抗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ITP组GPⅨ、GPⅢa、GMP140及pITP组GPⅡb特异性自身抗体低于新诊断ITP组(P<0.05),且pITP组GPIⅨ、GP Ⅰb、GPⅡb、GMP140特异性自身抗体高于 cITP组;cITP组中PAIgM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 <0.05);GPⅢ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其他血小板自身抗体.结论 血小板自身抗体在儿童pITP/cITP病情迁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特异性自身抗体水平虽呈下降趋势,但高于正常水平,可能为其重要机制;GP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对pITP/cITP诊断价值优于其他抗体.
李珊珊蒋慧夏敏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
儿童急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初始治疗指征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通过分级治疗,探讨儿童急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初始治疗指征。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血液专科诊治的新诊断ITP患儿380例。男214例(56.31%),女166例(43.68%)。以血小板计数≤30×10^9/L,或伴有中度以上出血现象以及活动性出血者划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仅予每周观测血小板值,治疗组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随访至2013年8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果总有效305例(80.26%),无效75例(19.74%)。其中观察组178例(46.84%),有效133例(74.72%);治疗组202例(53.16%),有效167例(82.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P=0.59)。观察组中无效45例,进入药物治疗,有效35例(77.78%),与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0,P=0.06)。2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和季节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中,1个月~1岁组以免疫接种为主要诱因,3~14岁组以感染为主要诱因。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中3岁以上儿童是影响自愈和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本组患儿均未观察到严重出血和严重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结论以血小板计数≤30×10^9/L为分界作为初始治疗指征可行,可使50%的患儿避免接受过度治疗,先期观察后再治疗并未减弱早期疗效,严重脏器出血未见。
陆于兰张娜邵静波蒋慧
关键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