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JDSZ3042)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崔磊李小虎姚伟钧滕秋玲周文华更多>>
- 相关机构:铜陵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被引量:19
- 2015年
- 文章分析了新媒体与其传播特点,对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作出简要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就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隐性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 滕秋玲崔磊
- 关键词:新媒体
- 网络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探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的理论与信仰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大学生对多元价值和社会思潮的选择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抵御"西化"、"分化"的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网络舆论,争取网络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 周文华
-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阵痛·觉醒·变革:清末民初桐城教育现代转型
- 2013年
-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以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段最为关切,停废科举直接改变了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与仕进渠道,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新式教育的发展,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清末民初以来,桐城知识精英主动为桐城、乃至全国教育转型与发展作出贡献,桐城教育亦经历了阵痛——觉醒——变革的渐变式教育转型与发展脉络,新式教育逐步确立,时人教育理念得到更新。
- 崔磊姚伟钧
- 关键词:清末民初科举制度教育转型知识精英
- 需求视域中的“失范”:形成、原因与应对 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 2015年
- 人的需求是价值和意义的源泉,需求的无限性和历史性是规范的依据,同时又是"失范"的根源,需求和需求的满足手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或慢或快地变化着。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多种原因导致"失范"蔓延,"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失范"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危机。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集体意识,加强不同部分之间的合作协调,是应对"失范"危机的重要途径。
- 李小虎
- 关键词:失范核心价值观
- 民族地区高校隐性道德教育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隐性教育因其自身特点,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发、整合和优化民族隐性德育资源,构建融环境、课程、师资、活动、新媒体于一体的隐性道德教育模式,以生动的德育实践实现建筑寓伦理、教材显文化、场馆载活动、师资启自觉、传承进网络、实践有社团,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 崔磊姚伟钧
-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道德教育隐性教育
-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 2015年
-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扩张,人类正遭遇着各种风险的威胁,风险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不可规避的时代境遇。西方风险社会理论通过对现代社会各种风险现象的揭示来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发展悖论,然而由于其折中主义立场和改良主义理论特质,弱化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力度。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风险社会理论,应从实践存在论来探讨风险的生成根源,要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理论取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发展道路,要将现代性批判的理路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探讨风险社会的未来发展之路。
- 周文华寇东亮
-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
- 辅导员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研究——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思考被引量:6
- 2014年
- 隐性教育就是在区域化、例行化的实践中,自觉地通过活动的具体情境传递学习、生活中的共识。隐性教育具有实践性、非话语性、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同一性、开放性和自觉性。现代高校隐性教育是普遍现象,并且现代性强化了隐性教育的不确定性,辅导员必须反思性地运用隐性教育的理论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 李小虎
- 关键词:辅导员隐性教育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