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80300)

作品数:11 被引量:72H指数:7
相关作者:余克服施祺陈天然陈特固赵美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珊瑚礁
  • 4篇滨珊瑚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珊瑚
  • 2篇石珊瑚
  • 2篇气候
  • 2篇全球变暖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变暖
  • 1篇研究员
  • 1篇营养化
  • 1篇有机碳
  • 1篇造礁珊瑚
  • 1篇造礁石珊瑚
  • 1篇生长率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影响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石笋
  • 1篇水温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施祺
  • 6篇余克服
  • 5篇陈天然
  • 3篇陈特固
  • 3篇赵美霞
  • 2篇张乔民
  • 2篇郑兆勇
  • 2篇张会领
  • 2篇周雄
  • 2篇严宏强
  • 2篇莫少华
  • 1篇周洁
  • 1篇李淑
  • 1篇汤超莲
  • 1篇覃嘉铭
  • 1篇黄玲英
  • 1篇王丽荣
  • 1篇王嵘
  • 1篇王文介
  • 1篇蒲晓强

传媒

  • 6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热带地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珊瑚白化的关系--以大亚湾石珊瑚为例被引量:14
2011年
定量分析了2006年6月、2007年8月和2008年2月采自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的共8科、13属、23种170个石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探讨了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珊瑚白化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珊瑚种属的共生虫黄藻密度都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总体上夏季低、冬季高(约为夏季的2倍),是海表水温和太阳辐射协同作用的结果。夏季大规模的珊瑚白化(热白化)可能是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逐渐降低(排出)到一定阈值的外观表征,而非突发的生态现象;冬季珊瑚白化(冷白化)则可能是极端低温直接致珊瑚死亡,进而快速排出虫黄藻的突发现象;高共生虫黄藻密度对冬季低温乃至极端低温条件下的珊瑚生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李淑余克服陈天然施祺陈特固
关键词:石珊瑚
三亚造礁石珊瑚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的日周期及其调控因素被引量:5
2014年
珊瑚与虫黄藻的共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特征,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直接决定着珊瑚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对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礁坪上5种典型珊瑚(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多弯角蜂巢珊瑚Goniastrea favulus和伞房鹿角珊瑚Acropora corymbosa)共生藻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进行了连续5日的现场监测,并同时监测了该海域的7种环境参数(温度、盐度、溶解氧、pH、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pCO2、辐射和潮位),旨在探索鹿回头海域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和各环境参数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共生藻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所调控,其次是温度和潮位变化。澄黄滨珊瑚的共生藻光合作用最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周洁施祺余克服
关键词:造礁珊瑚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影响因素
海陆相互作用下粤东岬湾海岸剖面的侵蚀演变被引量:1
2011年
粤东海域海洋动力作用较强,平均波高0.9—1.3m,最大碎波水深5.9—10.0m,海流流速10—60cm.s-1。粤东岬湾海岸剖面中段处于侵蚀演变态势。文章基于海陆相互作用下的界面理论,阐述了在大浪或强浪情况下,碎波带波浪水动力强度最大值和底剪应力的分布及其对海底沉积物搬运和造成地形侵蚀的机理;另外,在海流作用下,海洋水团底层流速所形成的底剪应力亦可引起海底基岩侵蚀和沉积物的搬运堆积,改变地貌形态。文章最后得出岬湾海岸剖面变化的2种基本模式,即基岩海岸岬角剖面形态发育模式和湾内沉积性海岸剖面形态发育模式。前者剖面上部为陡壁,下部呈缓凹型;后者剖面为凹型,滨线有一定进退演变。
王文介
关键词:海岸相互作用
石笋有机碳作为气候指标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总碳分析仪对云南寻甸仙人洞1号石笋(编号XR1)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总碳分析仪分析石笋有机碳的方法,并利用寻甸仙人洞XR1有机碳分析结果重建了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有机碳气候变化模式,其与XR1石笋的氧同位素气候变化模式结果一致。通过石笋有机碳含量与石笋氧碳同位素和石笋沉积速率的对比,发现石笋有机碳含量与石笋氧碳同位素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石笋的沉积速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受有机碳对环境响应机理的限制,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没有氧同位素敏感,石笋有机碳含量指标只能定性讨论气候变化。
张会领蒲晓强覃嘉铭
关键词:石笋有机碳气候指标
应用海洋生态足迹评价三亚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被引量:8
2011年
珊瑚礁源源不断地向人类社会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宝贵的海洋资源,但珊瑚礁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正处于严重退化之中。文章以三亚珊瑚礁为例,利用海洋生态足迹方法评价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三亚源自珊瑚礁的海洋生态足迹主要来自于本地居民消费、外来旅游消费、贸易输出及其他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的海洋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了珊瑚礁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并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打破了珊瑚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拓宽捕捞范围、调整渔业结构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来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并加强珊瑚礁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以实现珊瑚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赵美霞余克服张乔民施祺
关键词:珊瑚礁可持续利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南海南部美济礁200余年滨珊瑚骨骼钙化率变化及其与大气CO2和海水温度的响应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被认为是珊瑚生长的主要威胁.利用珊瑚骨骼X光影像方法分析了美济礁14个大型滨珊瑚的骨骼钙化率,获得了200多年来的珊瑚钙化率变化模式.结果显示珊瑚钙化率的长期变化包括3个增长阶段(1770~1830,1870~1920和1980~2000)和2个降低阶段(1830~1870和1920~1980),其中1770~1830年和1920~1980年分别有200多年来最大增幅(4.5%)和最大降幅(6.2%),最近的时段1980~2000年间珊瑚钙化率有小幅度上升.珊瑚钙化率与大气CO2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响应模式的分析发现,美济礁珊瑚钙化率与大气CO2的响应关系不成立,百年来的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珊瑚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珊瑚钙化率则与SST具有非线性响应关系,最大钙化率温度为27.2℃,低于和高于该温度,钙化率降低.20世纪早中期的SST上升有利于珊瑚生长,而近20年的SST持续上升则不利于珊瑚生长.
施祺余克服陈天然张会领赵美霞严宏强
关键词:大气CO2SST滨珊瑚
与海结缘 永不懈怠——庆祝赵焕庭研究员80大寿暨从事海洋地质地貌科研工作60周年
2016年
赵焕庭研究员从事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已近60年,学生时期师从曾昭璇等名师学习地质地貌理论及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工作多年来勤于野外考察,致力创新,成果累累,在珠江河口演变、华南海岸动力地貌、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学术贡献。近年来,赵先生陆续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咨询项目和有关科技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广东徐闻西岸珊瑚礁》及主编《接收南沙群岛——卓振雄和麦蕴瑜论著集》,参与多部著作的编写,并撰写了一批有关南海珊瑚礁的形成机制、地貌模型、灰沙岛透镜体和人工岛建造的论文。近年来,他经常接受各媒体采访,将其多次南沙科考经历和南沙的古今公之于众,藉此保护南海主权,传播南海正能量。古稀之年的赵先生在77、78岁仍分别获广东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充分地诠释其"与海结缘,永不懈怠"的精神。
王丽荣
关键词:珊瑚礁
涠洲岛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变化对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增加的响应被引量:8
2013年
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礁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在南海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文章通过X光照相的方法,测定了采自涠洲岛的滨珊瑚Porites样品的骨骼生长率;利用涠洲岛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SST上升速率,并计算出周热度指数和正、负水温异常值,清晰地展现历史上该海域的极端高、低温事件;结合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和水温参数的变化,研究涠洲岛滨珊瑚对全球变暖以及历史极端事件的响应和记录,并以此为例探讨南海北部较高纬度海域珊瑚对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增加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滨珊瑚年龄覆盖27年,即1984—2010年,其平均骨骼生长率为6.3mm·a-1,变化于3.1—9.9mm·a-1之间。所有滨珊瑚的骨骼生长率一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1997年后比之前下降了26%。气候变暖、SST快速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导致了涠洲岛乃至全球范围内珊瑚生长率的下降。较高纬度海域的珊瑚应对气候持续、快速变暖的能力表现得较弱,尤其是面对极端事件频发的情况时其脆弱性更加显著。
陈天然郑兆勇莫少华周雄陈特固
关键词:滨珊瑚全球变暖南海北部
涠洲岛滨珊瑚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海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对南海北部涠洲岛珊瑚礁的负面影响已被初步肯定,但缺少直接、定量的研究实例.本文通过分析涠洲岛滨珊瑚骨骼内侵蚀生物的种类及其侵蚀强度,研究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侵蚀之间的关系,评估生物侵蚀作用对涠洲岛珊瑚以及珊瑚礁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采集的滨珊瑚样品中发现的大型侵蚀生物主要包括:双壳类(bivalves,主要是Lithophaga spp.)、海绵(sponges,主要是Cliothosa spp.和Cliona spp.)、藤壶(barnacles)和蠕虫(包括星虫sipunculans和多毛类polychaetes),此外还发现了微型生物侵蚀的痕迹.其中,双壳类Lithophaga spp.占主导,特别是靠近人类活动密集、污染物排放集中、富营养化程度高的海域,这主要集中在岛的南部,其生物侵蚀强度也明显高于岛北部远离污染源、水质相对较好的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侵蚀生物数量明显上升,侵蚀强度增加,对涠洲岛珊瑚的生存、礁区碳酸钙的堆积乃至礁体的增长都极其不利.本研究还提出,珊瑚骨骼内的生物侵蚀强度,特别是双壳类和海绵的侵蚀强度,可用来指示礁区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陈天然郑兆勇莫少华汤超莲周雄
关键词:滨珊瑚富营养化珊瑚礁南海北部
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沉降物的来源、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沉降物捕集器收集了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岸礁区的礁坡沉降物,进而分析了其沉积速率、粒度组成和物质成分.结果表明该岸段礁坡沉降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9.9mgcm2d1,变化于5.70mgcm2d1(春季)~97.41mgcm2d1(夏季)之间,主要由有机质(~9.5%)、礁内海洋自生组分(~44.5%)和礁外输入的陆源组分(~45.9%)组成;沉降物属黏土质粉砂,80%以上的沉降颗粒粒径小于63μm.沉降物的时空差异主要与沉降物特征和礁区水动力环境有关,该珊瑚礁处于背风低波能岸段,海面平静时段水动力条件较弱,悬浮的细颗粒物质可在礁区沉降,下礁坡沉降物中细颗粒含量明显高于上礁坡;受台风等强风浪影响时,沉积速率急剧增加,并导致沉降在礁区的细颗粒物质再悬浮,造成观察到的沉积速率比海面平静时高出10倍以上.综合考虑沉积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得出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的年平均陆源沉降物约1900mg/cm2,陆源细颗粒物质在向外海运移过程中途径珊瑚礁岸段,在礁区沉降并停留较长时间,通过参与再悬浮对该礁区的珊瑚等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赵美霞余克服施祺张乔民严宏强黄玲英
关键词:珊瑚礁沉降物生态影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