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AA711A08)

作品数:8 被引量:81H指数:5
相关作者:宋传贵邵志敏沈镇宙狄根红胡震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乳腺
  • 7篇突变
  • 7篇基因
  • 6篇乳腺癌
  • 6篇腺癌
  • 6篇基因突变
  • 4篇乳腺肿
  • 4篇乳腺肿瘤
  • 4篇肿瘤
  • 4篇腺肿瘤
  • 3篇多态
  • 3篇BRCA1
  • 3篇BRCA1基...
  • 2篇乳腺癌患者
  • 2篇族性
  • 2篇家族
  • 2篇家族性
  • 2篇癌患者
  • 2篇BRCA1/...
  • 2篇BRCA2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附属...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山东省肿瘤医...
  • 3篇辽宁省肿瘤医...

作者

  • 6篇胡震
  • 6篇宋传贵
  • 6篇狄根红
  • 6篇沈镇宙
  • 6篇邵志敏
  • 3篇王永胜
  • 3篇柳晓义
  • 3篇李文凤
  • 3篇张斌
  • 3篇曹明智
  • 3篇赵林
  • 2篇陆劲松
  • 2篇沈坤炜
  • 2篇韩企夏
  • 2篇吴炅
  • 1篇杨文涛
  • 1篇陆洪芬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1
2005年
目的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象为来自上海地区的50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其中13例(26%)有一级亲属患病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6个致病突变位点,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位点,包括两个移码突变(3449insA,5587-1del8)和两个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BRCA2基因的两个致病突变位点都很接近位于11号外显子上;其中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5950delCT),另一个错义突变(5911G>C)可能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SNP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频率(12%)比BRCA2基因(4%)高;BRCA1基因突变频率在有无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别为30.8%和5.4%。结论新发现的4个BRCA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和一个BRCA2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本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可能的筛查模式。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突变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在BRCA1/2基因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分布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 Vall58Met(G→A)多态性在BRCA1/BRCA2基因无突变的具有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 BRCA1/BRCA2突变的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COMT 基因第4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 DNA 直接测序鉴定 Vall58Met 多态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相对危险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COMT 基因 Vall58Met 多态的 GG,GA 和 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58(65例),0.32(36例)和0.10(11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60(66例),0.37(41例)和0.03(3例)。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含 A 基因型的频率为0.57(21例),显著高于家族性乳腺癌的0.35(26例)(P=0.026)。以 GG 基因型为参照,AA 基因型(158Met)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3.15;95% CI:0.70~14.19)(P=0.039),在绝经前妇女尤为明显(OR=9.98;95%CI:1.00~99.64)(P=0.004);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 kg/m^2的妇女中,AA 纯合基因型(158Met)临界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7.57;95%CI:0.57~101.28)(P=0.056)。结论 COMT 基因 Vall58Met 可能与乳腺癌、特别是绝经前或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可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
宋传贵胡震狄根红沈镇宙邵志敏袁文涛黄薇
关键词:乳腺肿瘤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遗传学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被引量:36
2006年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40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BRCA1基因BRCA2基因基因突变
ER-α基因多态性与无BRCA1/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在上海地区无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3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ER-α基因2号内含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PvuⅡ和XbaⅠ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113例病例和113例对照均成功进行测序,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例(14.2%),58例(51.3%),39例(34.5%);XbaⅠ多态性AA、AG、GG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例(67.2%),34例(30.1%),3例(2.7%)。分别以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为参照,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乳腺癌无明显关联;但在绝经前妇女中,PvuⅡ多态性的C/T基因型提高乳腺癌发病风险达2.1倍(P=0.044);XbaⅠ多态的GG基因型携带者患乳腺癌发病危险降低达9倍(OR= 0.11,P=0.058)。基因型的联合分析表明,与CC+GG基因型相比,同时携带PvuⅡCT和XbaⅠAA的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达11倍(OR=11.4;95%CI 1.12-116.7),P=0.03。结论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可能与有遗传倾向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尤其是绝经前发病者(含早发性)。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Α疾病遗传易感性多态现象
CYP19A1基因R264C在中国上海BRCA1/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癌遗传多态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115例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包括前期研究的35例),应用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全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11例BRCA1基因突变和3例BRCA2基因突变,总的突变发生率为12.2%。根据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分层后,突变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家系中先证者和所有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早于突变阴性的家系(P〈0.01),同时家系中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越多,突变携带率就越高.结论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患者的发病年龄能有效地预测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率,但是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的预测功能却较差。
胡震李文凤柳晓义张斌曹明智王永胜赵林宋传贵陆劲松吴炅狄根红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基因BRCA1基因BRCA2突变
中国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和散发性乳腺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BRCA1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证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但中国人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本研究对中国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与非携带者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比较。
胡震李文凤柳晓义张斌曹明智王永胜赵林杨文涛陆洪芬陆劲松吴炅狄根红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BRCA1基因突变散发性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特点组织病理学抑癌基因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频发突变5589del8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乳腺癌人群中是否存在BRCAI/2基因突变的“热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77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的BRCAI/2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DNA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已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在前期研究的7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本研究的177例患者(共247例)中,共发现3例BRCAl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在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也发现了2例BRCAl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单倍型分析的结果显示这5例患者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单倍型。结论BRCAl5589del8突变是中国人群中BRCAl基因的频发突变,它是否是中国人群中的“始祖突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胡震李文凤柳晓义张斌曹明智王永胜赵林宋传贵陆劲松吴炅狄根红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关键词:乳腺癌BRCA2基因基因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