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30280)

作品数:33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彪徐群渊于顺李昕李尧华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蛋白
  • 13篇帕金森
  • 13篇帕金森病
  • 12篇细胞
  • 11篇多巴
  • 11篇多巴胺
  • 9篇神经元
  • 8篇多巴胺能
  • 8篇突触
  • 8篇突触核蛋白
  • 8篇核蛋白
  • 8篇胺能
  • 7篇多巴胺能神经
  • 7篇能神经
  • 7篇Α-突触核蛋...
  • 6篇多巴胺能神经...
  • 6篇能神经元
  • 5篇炎症
  • 5篇羟化酶
  • 5篇酪氨酸

机构

  • 2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卫生部北京老...
  • 2篇北华大学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罗马大学

作者

  • 18篇陈彪
  • 11篇徐群渊
  • 9篇于顺
  • 8篇李尧华
  • 8篇李昕
  • 5篇徐胜利
  • 5篇杨慧
  • 4篇赵春礼
  • 3篇张进禄
  • 3篇赵焕英
  • 3篇王莉莉
  • 2篇李军泉
  • 2篇林庆玲
  • 2篇殷娟娟
  • 2篇曹三勇
  • 2篇袁艳鹏
  • 2篇邹西峰
  • 2篇蔡彦宁
  • 2篇高楠
  • 2篇叶懿文

传媒

  • 6篇解剖学报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Neuros...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Chines...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苍白球炎症反应后黑质铁代谢的改变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苍白球炎症对黑质铁代谢的影响及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探讨帕金森病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05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脂多糖组,每组10只。①脑立体定位注射生理盐水或脂多糖入大鼠双侧苍白球,分别于术前、术后7,14,21,28d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动物行为轨迹分析软件计算平均运动速度及30min内运动距离。②用药4周后麻醉后处死大鼠(n=10,每组各5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erl’s铁染色观察黑质游离铁及铁蛋白表达以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变化。③另10只大鼠于用药后4周断头提取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统计分析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变化。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行为学观察:脂多糖组大鼠术后7,14,21,28d的平均运动速度、30min内运动距离较术前呈进行性减少,生理盐水组大鼠运动指标无明显变化。脂多糖组动物术后14,21,28d平均运动速度和30min内运动距离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95±0.1),(1.65±0.10)cm/min;(0.75±0.08),(1.60±0.09)cm/min;(0.45±0.07),(1.73±0.07)cm/min;(1710±180),(2970±180)cm;(1350±144),(2880±156)cm;(1170±126),(3314±140)cm,P<0.05,0.01]。②脂多糖组大鼠苍白球、黑质小胶质细胞增生且呈现异常激活状态。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低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002.0±362.1),(6079.0±510.2)个,P<0.01]。③脂多糖组大鼠黑质内铁蛋白及游离铁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④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脂多糖组纹状体多巴胺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6.49±1.79),(22.79±1.56)nmol/g,P<0.05]。结论:苍白球的炎症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黑质中游离铁和铁代谢相关蛋白的改变�
霍洁鲁强孙晓红徐群渊张进禄
关键词:苍白球炎症铁蛋白酪氨酸羟化酶
α-突触核蛋白抑制酪氨酸羟化酶基因-495^+25区调节活性
2008年
高楠李尧华于顺李昕陈彪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酪氨酸羟化酶调节活性蛋白抑制PARKINSON
EGCG对帕金森病神经保护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
2007年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起病隐袭和进展缓慢之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重,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临床尚无有效控制和逆转病程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选择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启动和进展的机制,寻找延缓或阻断病变进程的药物,即成为攻克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
王莉莉陈彪徐胜利
关键词:帕金森病信号转导机制神经保护作用EGCG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元变性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的表达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时钟基因的表达,探讨帕金森病的分子时钟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17例帕金森病(PD)患者(9例男性,8例女性)和16例正常人对照(9例男性,7例女性),分别在夜间21:00、00:00、06:00和09:00四个时间点取血样,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PD患者中,Bmal1在21:00、00:00、06:00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差异具有显著性:21:00[(22.17±4.09),(51.14±8.31),P=0.003];00:00[(30.30±5.45),(100.00±24.71),P=0.008];06:00[(19.02±3.33),(65.61±14.11),P=0.002]。Bmal2在21:00、00:00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21:00[(48.09±7.40),(84.96±9.34),P=0.005];00:00[(65.85±7.88),(100.00±11.78),P=0.025]。结论PD患者的周围分子时钟发生了改变。PD患者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在外周血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为疾病监控和研究疾病对药物的反应性提供分子基础。
林庆玲蔡彦宁袁艳鹏左晓虹陈彪
关键词:BMAL1昼夜节律白细胞帕金森病
半胱胺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半胱胺(Cysteamine,CS)是细胞内的组成成分,具有抗氧化功能。1976年,被第一次应用于胱氨酸病(Cystinosis)的治疗,1994年获得FDA批准。半胱胺和它的相关药物也被应用于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其他疾病的研究。本文搜索了相关的文献,对半胱胺的理化性质、用药剂量、药理机制和应用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孙林娟陈彪
关键词:半胱胺药理机制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MPTP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0年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4次MPTP(16mg/kg,间隔2h),EGCG治疗组为MPTP+EGCG(5mg/kg)组,EGCG正常给药组不做任何处理,每日给予5mg/kgEGCG。连续给药3周后检测行为学指标,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结果模型组5min内的自发运动次数(71.4±14.0)下降,而EGCG治疗组自发运动次数(87.9±10.7)提高(P<0.05)。与模型组转杆停留时间(73.5±24.9)s相比,EGCG治疗组转杆停留时间(118.6±31.2)s延长(P<0.05)。形态学结果显示,EGCG治疗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与模型组相比,数量明显增多。模型组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浓度显著降低,而EGCG治疗组DA、DOPAC和HVA浓度虽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GCG改善MPTP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能力下降,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王涛岳峰刘佳左萍萍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神经保护多巴胺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可能保护作用
2006年
目的:分析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乳胞素)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关系,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完成。实验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由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用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处理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系SH-SY5Y作为帕金森病的细胞模型,于对数生长期时接种到培养皿、6孔板、96孔板中,24h后分不同组给药处理:对照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加0.1μmol/Llactacystin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加0.25μmol/Llactacystin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加0.5μmol/Llactacystin组。镜下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对照组活细胞数×100%。磺酰罗丹明B法测定细胞活力,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检测波长为540nm。吸光度值=实验组细胞孔吸光度值-空白孔细胞吸光度值。取8复孔读数均值。细胞活性=实验孔吸光度值/平行对照孔吸光度值×100%结果:①50μmol/L6-羟基多巴胺组对细胞有明显毒性,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只有(51.31±3.52)%,加用0.1,0.25,0.5μmol/Llactacystin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到(72.16±3.97)%,(82.36±3.78)%,(91.44±3.06)%,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用0.5μmol/L的lactacystin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②50μmol/L6-羟基多巴胺组对细胞有明显毒性可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减少,6-羟基多巴胺组细胞存活率只是对照组的(47.33±3.25)%,加用0.1,0.25,0.5μmol/L的lactacystin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到(69.67±2.13)%,(80.38±1.12)%,(90.59±2.01)%,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用0.5μmol/L的lactacystin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③正常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密度大,轮廓清晰,突起明显,胞体折光性好,6-羟基多巴胺处理的神经元,多数细胞死亡,残存细胞突起缩短或消失,胞体皱缩,轮廓不清,胞体折光性差,6-羟基
曹三勇陈彪徐胜利
关键词:帕金森病蛋白酶抑制药
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体外制备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研究其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重组人α-突触核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观察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形成规律;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检测α-突触核蛋白单体和寡聚体向经体外培养的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内及线粒体的转运及分布情况:罗丹明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α-突触核蛋白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寡聚体(包括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和十四聚体),形成数量随着振荡孵育时间的延长及α-突触核蛋白单体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均P〈0.01)。甜突触核蛋白单体和寡聚体可以进入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并进一步转运至线粒体上,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作用较其单体更为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α-突触核蛋白在适当的体外振荡孵育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寡聚体,寡聚体进入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后可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李雁殷娟娟李昕李尧华刘光伟陈彪于顺
关键词:突触蛋白类膜电位线粒体多巴胺
Effect of α-synuclein on the promoter activity of tyrosine hydroxylase gene被引量:2
2007年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associated mechanism by which α-synuclein (α-Syn) might regulate the metabolism of dopamine. Methods A DNA fragment, located at --495 to +25 of the human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inserted into the pGL3-Basic luciferase reporter vector.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GL3-THprom was transfected into a dopammergic cell line MES23.5 or a α-Syn over-expressed MES23.5 (named MES23.5/hα-Syn^+). The promoter activity was detected by the Dual Luciferase Assay System. Results The luciferase activities in the MES23.5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Gl.,3-Basic, pGL3-THprom, and pGL3-Control vectors were 5.60±0.67, 26.80±4.11, and 32.90±4.75,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luciferase activity of pGL3-THprom in the MES23.5 (26.80±4.1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ES23.5/hα-Syn^+(14.40±0.61) (P〈0.01).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495 to +25 region in the TH gene possesses promoter activity for controlling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that α-Syn may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metabolism of dopamine by affecting the function of TH promoter as a trans-acting factor.
高楠李尧华李昕于顺傅桂莲陈彪
关键词:Α-SYNUCLEIN
鱼藤酮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中脑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2006年
目的研究鱼藤酮(rotenone)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早期毒性作用,并探索一种较理想的组织模型。方法采用界面组织培养法建立SD乳鼠的中脑脑片长期培养体系。加入鱼藤酮作用一定的时间,并用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组织中DA含量以及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等技术观察它对整个脑片及脑片上DA能神经元的毒性效应。结果不同浓度的鱼藤酮作用24 h后,组织中DA含量随浓度增加明显下降,TH阳性神经元突起呈串珠样改变,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低浓度鱼藤酮作用14 d后,脑片组织中的DA水平显著降低,但未见明显的DA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中脑脑片培养体系;鱼藤酮对整个脑片以及脑片上DA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功能性损伤早于形态学变化,突起的变性是形态学变化的早期特征。
商燕李良徐群渊
关键词:鱼藤酮多巴胺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