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ZS005)

作品数:21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王星光柴国生张强贾兵强张军涛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农业
  • 4篇汉代
  • 3篇生态环境
  • 3篇能源
  • 3篇气候
  • 3篇煤炭
  • 2篇殷商
  • 2篇栽培
  • 2篇生态
  • 2篇农田
  • 2篇农业技术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先秦
  • 2篇甲骨
  • 2篇甲骨文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环境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地区气候变化
  • 1篇栽培技术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
  • 4篇中原工学院
  • 3篇河南大学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新乡学院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9篇王星光
  • 4篇柴国生
  • 3篇贾兵强
  • 3篇张强
  • 2篇张军涛
  • 1篇张小坡
  • 1篇高二旺
  • 1篇符奎
  • 1篇李秋芳

传媒

  • 7篇中国农史
  • 4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学术探索
  • 1篇古今农业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理环境与武王伐纣进军路线新探被引量:1
2013年
地理环境是历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商周之际鄘地一带黄河河道的重建结果表明,地属鄘地的今河南省新乡市南距黄河仅十华里许;牧野应在今河南省新乡市东北的卫辉市附近。综合考察商周之际黄河故道的走向以及百泉、牧野地望,结合当时多雨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黄河漫滩状况可以推知,在牧野大战时,出师获嘉,北上取道百泉,然后径直向东与殷军大战于今卫辉北的牧野,应为当时周武王最有可能选择的进军路线。
王星光张强
关键词:武王伐纣地理环境黄河故道
甲骨文与殷商农时探析被引量:12
2016年
我国先民对农时的认识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农时观念已较完善,农时内涵丰富。农业生产诸环节都有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时间阶段性明显,集中于耕作、播种和收获三个阶段,这与我国传统农业农事安排相一致,实为传统"三时"观的滥觞。当时农业生产已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农忙的月份安排有相应的农事活动。商代可能有类似月令体的历书,其中应含有相应月份的农事安排。商代农时观中夹杂有宗教迷信色彩。
王星光张军涛
关键词:农时农业殷商甲骨文
释甲骨文“斧枲”--兼论殷商大麻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6年
甲骨文中有"二月父■"一语,以往"■"字不识,影响了对该刻辞的理解。其实,"父■"即"斧枲",有以斧收割雄麻之义。大麻是商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与收割粟、麦、稻等农作物所使用的镰刀等工具不同,收割大麻需用斧。殷历"二月"即夏历六月,此时收割雄麻合于传统农时。通过对"二月斧枲"一语的考释,使我们得以了解殷商时期大麻栽培技术、农时和月令等方面的情况。
张军涛
关键词:大麻栽培技术商代
李家沟遗址与中原农业的起源被引量:9
2013年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1921年仰韶文化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就开始了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较为发达的原始农耕文化。1977年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年代为距今9000-7000年,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文化,农业文化已相当进步。2009年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的发掘,为探讨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及农业的起源都提供了新资料。李家沟遗址距今10500—8600年前的石器、陶器和猪、马、牛、羊等动物标本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已经孕育产生,该区域有可能已培育了粟、黍等农作物。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嵩山地区,应是中原农业起源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国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带。中原地区的农业起源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加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王星光
关键词:农业起源
宋代传统燃料危机质疑被引量:5
2013年
宋代是我国传统燃料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而在宋代出现了"传统燃料危机"的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通过将被用来引证传统燃料危机发生的相关史料还原于历史环境,并进行较为完整、客观的再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或以偏概全,或从史料表象简单推演得出的宋代发生传统燃料危机的结论,是与史实不相符的。宋代东京等城市及一些手工业区发生的燃料紧缺问题,实质上是传统生物质燃料特性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性的表现,而并非所谓的传统燃料危机所致。
王星光柴国生
关键词:宋代能源生物质燃料
汉都长安与农业发展被引量:3
2015年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也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供应京城内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和为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示范,西汉王朝尤为重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着力兴修水利工程,赵过推广代田法首先在太常、三辅之地,又令全国郡守派员到长安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学家氾胜之也致力于三辅地区的农业推广,其编著的《氾胜之书》也主要是对三辅及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汉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创制和推广,从西域等地引进的农作物率先在此得到培育和传播,使这里成了全国最富庶和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不但保证了京城的生活品供应,也为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汉都长安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星光
关键词:农业技术水利工程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被引量:9
2013年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结合三杨庄聚落遗址在汉代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汉代冬小麦的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史实,可知该遗址的农田形态正是为适应其周边环境的一种技术选择,这种技术选择与代田法抗旱保墒原理相一致。
王星光符奎
关键词:汉代赵过耕作法
汉代以前农田耕种方式的演变与生态环境变迁
2014年
古典文献中,甽和畎、畝和亩的用法存有差异。西汉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田制经历了从沟洫法到畎皊法,再到代田法的演变。在田制的演变过程中,畝的功能也发生了由主要起排水功能到耕种和供水功能的变化。甽功能的改变与气候为主要参数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田制的演变折射出汉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由温湿到干旱的转变。
张强
关键词:先秦汉代生态环境
《史记》“入山作炭”辨析被引量:1
2015年
学界对《史记·外戚世家》"入山作炭"的记载有"入山采煤"和"入山烧炭"两种解释,其考释论证都有其合理性,但相关论据多不确指,至目前仍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结论。本文从对两种观点的考释论证的分析出发,结合史料记载和汉代生产实际,对"入山作炭"进行考释分析,认为《史记》"入山作炭"即为"入山采煤",其"卧岸下""岸崩"的记载也是正确的。
柴国生
关键词:《史记》煤炭
楚国的生态环境与农业特征
2012年
从整体上看,楚国的生态环境处在第二个温暖期。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楚国农业发展的前提,确定了中国古代南方稻作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楚国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贾兵强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