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0452nm016)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楠温海陈江汉邹豪范国荣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两性霉素
  • 5篇两性霉素B
  • 5篇纳米粒
  • 4篇聚氰基丙烯酸...
  • 4篇聚氰基丙烯酸...
  • 2篇隐球菌
  • 2篇隐球菌性
  • 2篇球菌性
  • 2篇小鼠
  • 2篇小鼠体内
  • 2篇米粒
  • 2篇脑靶向
  • 2篇脑膜
  • 2篇靶向
  • 1篇血脑
  • 1篇血脑屏障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系统
  • 1篇隐球菌性脑膜...
  • 1篇制备及特性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5篇陈江汉
  • 5篇温海
  • 5篇徐楠
  • 4篇邹豪
  • 2篇范国荣
  • 1篇郁晓
  • 1篇赵谨
  • 1篇徐红
  • 1篇仇芸

传媒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载两性霉素B的PLA-PEG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载有两性霉素B(1)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HPLC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它脏器中的药物浓度。以1粉针剂和1脂质体为对照,评价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在小鼠脑内1粉针剂组未能检测出药物,1脂质体组于3h后能测得微量药物,1纳米粒组小鼠给药30min后脑内浓度达33.5ng/g,12h达最高(160.4ng/g)。
徐楠郁晓范国荣温海陈江汉
关键词:两性霉素B纳米粒脑靶向
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小鼠体内分布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方法:孵化法制备AmB-PBCA-NP,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流动相选择乙腈-水(40:60)及4%乙酸,405 nm处检测。小鼠分3组,每组28只,分别注射AmB粉针剂、脂质体(AmB-L)及纳米制剂(AmB-PBCA-NP),通过检测小鼠脑组织等脏器中的药物浓度,评价其主动脑靶向作用。结果:AmB-PBCA-NP平均粒径94.38 nm,平均包封率为82%,载药量56.1%。给药后AmB粉针剂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L组于3 h后测得微量浓度,而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测得可观浓度,3 h后达133 ng/g。结论: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主动脑靶向作用。
徐楠邹豪范国荣温海陈江汉
关键词: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携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BCA-NP、PBCA-NP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BPC)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4.302±0.3)和(3.3±0.37)×1012/L,AmB-PBCA-NP组分别为(4.77±0.49)和(4.88±0.46)×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466.6±357.30μmol/L(1天)和1755±175.39、2684.2±494.74μmol/L(1周),而AmB-PB-CA-NP组、载体材料组及表面活性剂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BC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徐楠邹豪温海陈江汉
关键词: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评价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Am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测定表征,并筛选制备工艺.方法:将抗真菌药物AmB以孵化法吸附在PBCA空白纳米粒上,制备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并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检测所制备AmB-PBCA-NP溶液的D405值,利用AmB的标准方程计算AmB药物浓度并评价药物溶液的稳定性;Nano-S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分布;将AmB-PBCA-NP胶体溶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浓度,按公式计算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等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实验;以不同处方条件下纳米粒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优化的处方工艺.结果:制备的AmB-PBCA-NP外观呈圆或类圆形,平均粒径(69.01±28.56) nm,分散均匀;AmB标准品在1.12~5.60 μg/ml范围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D405=0.163 4c+0.006 6,r=0.999 3,AmB-PBCA-NP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其溶液在12 h内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24 h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性;实验发现最优化的处方为稳定剂采用DextranT-70,且不加助溶剂脱氧胆酸钠,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比较高,分别为56.10%、82%.结论: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载药纳米粒性状符合药剂学要求.
徐楠邹豪温海陈江汉
关键词: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跨血脑屏障及抗隐球菌效力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孵化法制备AmB-PBCA-NP,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制剂治疗后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及脑内真菌感染情况。AmB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可测得浓度,3 h后达(132.52±3.67)ng/g,明显高于同期AmB-L脑内浓度;经AmB-PBCA-NP治疗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脑内染菌量下降。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脑靶向作用,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徐楠邹豪温海徐红仇芸赵谨陈江汉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脑靶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