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70298)
- 作品数:8 被引量:76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卫平李甘地张文燕李俸媛鲁昌立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肿瘤细胞属性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初步探讨所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 )肿瘤细胞的属性及其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组织芯片技术将 5例“恶组”尸检病例的每例不同组织各集成在一张组织芯片上 ,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 (LSAB)法检测瘤细胞的免疫表型 ,用EBER1/ 2原位杂交检测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 ( 1) 5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CD3ε、T细胞限制性细胞内抗原 1(TIA 1)、GranzymeB ,无瘤细胞表达CD5 6、CD3 0、CD2 0、CD68。 ( 2 ) 5例经EBER1/ 2原位杂交均为阳性 (簇型 3例、弥漫型 2例 )。结论 至少部分“恶组”
- 鲁昌立刘卫平郭嘉李甘地李俸媛
- 关键词:组织芯片技术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EB病毒感染
-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被引量:52
- 2002年
- 目的 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的预后情况 ,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EB病毒基因产物对其预后的影响 ,以期寻找确切的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 4 2例ITCL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观察CD4、CD8、CD4 5RO、CD5 6、TIA 1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 (LMP 1)的表达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TCR γ基因重排扩增 ,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收集全部 4 2例IT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SPSS10 0软件分析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基因产物各项指标与治疗及生存率曲线的关系。结果 (1) 4 2例ITCL中有随访结果者 2 9例 (6 9% )。存活 6例 ,最长存活时间 15 6个月 (13年 )。死亡 2 3例 ,其中复发 4例 ,存活时间 0 3~ 2 4 3个月 ,存活时间中位数3 0个月 ,1年生存率和 2年生存率分别为 30 %和 2 2 %。 (2 )在病灶为单发或多发 ,患者是否出现发热、便血、肠穿孔、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表现 ,肿瘤细胞是否表达CD4、CD8、CD5 6、LMP 1,有无TCR γ基因重排、手术治疗后是否合并化疗或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各因素中 ,除TCR γ基因重排 (P =0 0 0 78,)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P =0 0 2 5 0 )外 ,其他各因素与预后不相关。 (3)没有发现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进程凶猛。
- 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任兴昌徐缓
-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肠肿瘤预后免疫表型分型疱疹病毒4型
- 胃癌形成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 检测正常胃黏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gene,hTERT)选择性剪接变异体(alternative splicing variants gene,ASVs)的表达,初步揭示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变化。方法 采用半巢式逆转录-PCR扩增8个hTERT ASVs,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各ASVs的阳性率;应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β^+ ASV的表达水平。结果 α^+β^+γ^+ASV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比胃癌前病变高(P%0.05);β缺失型ASV在正常胃黏膜、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2%、95.0%、100.0%(P〉0.05);8位点保留的ASVs(α^+β^+γ^+ASV、α缺失型ASV、γ缺失型ASV、αγ缺失型ASV)在正常胃黏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1%、40.0%、94.7%,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显示,胃癌中β^+ ASV表达水平比癌前病变高5.49倍。结论 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不同,β^+ ASV在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表达水平逐步升高,提示β^+ASV的检测可能为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王玉川徐晋珩耿鑫张维铭
- 关键词:癌前病变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选择性剪接聚合酶链式反应
-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TCR-γ基因重排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恶组 )”的瘤细胞属性。方法 用两组针对T细胞受体 (TCR)γ链的通用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 ,对 2 8例“恶组”的尸检病例进行了TCR γ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 2 8例中 12例 (4 3% )检测出单克隆性TCR γ基因重排。结论 我国西南地区的部分“恶组”病例在基因水平上被证实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
- 鲁昌立李甘地刘卫平郭嘉李俸媛廖殿英张文燕
- 关键词: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基因重排聚合酶链反应T细胞受体免疫组织化学
- 儿童弱视偏中心注视类型的治疗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视刺激疗法(CAM)联合He Ne弱激光对偏中心注视类型弱视治疗的效果。方法 :3.5~12岁偏中心注视有中心抑制暗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26例50眼 ,男6例 ,女20例。屈光矫正后用CAM刺激仪和He Ne弱激光视功能治疗仪治疗。结果 :有效率72 %,无效率28 %。44 %转变为中心注视 ,32 %去掉了中心抑制暗点 ,69.2 %立体视锐度≤200″。轻度弱视疗效好 ,注视性质越靠近中心凹疗效越好。屈光程度和中心抑制暗点大小与疗效无关。结论 :2种疗法联合治疗 ,较单一治疗效果好 ,简便易行 ,疗效可靠 ,患儿易于接受。
- 陈莉阴正勤陈红雨王一陈少军
- 关键词:弱视儿童氦氖激光
- 胃癌发生过程中hTERT选择性剪接变异体模式的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成正相关。hTERT的转录过程存在选择性剪接,肿瘤演进中可能呈现特定剪接模式的转换。本实验检测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hTERT选择性剪接变异体(alternative splicing variants,ASVs)的表达,揭示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变化。方法:在hTERT前体mRNA的三个选择性剪接位点(α、β、γ)内或横跨位点设计引物,采用半巢式RT-PCR特异性扩增8个hTERT ASVs,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ASVs的阳性率;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β+hTERT mRNA(β位点保留的ASVs)的表达水平。结果:α+β+γ+hTERT mRNA在正常胃粘膜中不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比癌前病变组织高(P<0.05);β缺失型ASV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2%、95.0%、100.0%;β位点保留的ASVs(α+β+γ+hTERT mRNA、α缺失型ASV、γ缺失型ASV、αγ缺失型ASV)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1%、40.0%、94.7%,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实时定量RT-PCR显示,胃癌中β+hTERT mRNA表达水平比癌前病变高6.99倍。结论:胃癌多阶段演变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不同,β+hTERT mRNA在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表达水平逐步升高,提示β+hTERT mRNA的检测可能为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徐晋珩王玉川耿鑫张维铭
- 关键词:癌前病变端粒酶逆转录酶选择性剪接聚合酶链式反应
-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的研究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中EB病毒 (EBV)潜伏感染的状态、其亚型的感染情况、基因产物表达与EBV阳性细胞的性质。方法 采用PCR检测 4 2例ITCL中的不同EBV亚型的核抗原基因 (EBNA 3C) ,并对其扩增产物行DNA序列分析。运用EBER1/ 2 RNA原位杂交证实EBV潜伏感染 ,IHC/ISH双重染色技术判断EBV阳性细胞性质。免疫组化检测EBV基因产物(LMP 1、EBNA 2 )的表达。结果 4 2例ITCL中EBV的总阳性率为 97.6 % ,以A型EBV感染居多 (32 /38例 ,84 .2 % ) ,B型为 2 / 38例 (5 .3% ) ,混合型为 4 / 38例 (10 .5 % )。EBNA 3C基因的PCR产物DNA序列中存在个别碱基的缺失和插入。EBER1/ 2的检出率为 85 .7%。EBER1/ 2阳性细胞同时表达CD45RO和TIA 1,且表达CD4、CD8及CD56的肿瘤细胞呈EBER1/ 2阳性。 16 / 4 2例ITCL(38.1% )表达LMP 1。ITCL中EBV的潜伏感染模式多为Ⅰ型 (2 4 / 4 2 ,6 6 .7% ) ,Ⅱ型次之 (12 / 4 2 ,33.4 % )。结论 在我国 ,ITCL中存在高水平的EBV潜伏感染 ,且多为A型EBV感染 ,感染模式为Ⅰ型和Ⅱ型。
- 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欧阳钦任兴昌李俸媛
- 关键词:肠道T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病毒肠道肿瘤
-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属性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的属性,EB病毒感染的情况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3例以往诊断为恶组的尸检病例及相关临床资料,并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将不同组织集成在一张切片上。免疫组化采用LsAB法。一抗选用CD4、CD8、CD20、CD45RO、CD56、CD3ε、CD30、CD68、TIA-1及GranzymeB。DNA-RNA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mRNA。结果:33例恶组中,排除不符合传统恶组诊断标准的4例,选择其中29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结果示29例中有28例属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中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16/28例为EBER1/2阳性;余1例为恶组样B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结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异质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绝大多数瘤细胞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或NK细胞(28/29),少数来源于B淋巴细胞(1/29),未发现组织细胞源性的肿瘤。
- 鲁昌立李甘地刘卫平郭嘉李俸媛廖殿英张文燕
- 关键词: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EB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