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6B03)

作品数:133 被引量:1,443H指数:22
相关作者:王蒂张俊莲邱慧珍李朝周刘星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6篇马铃薯
  • 23篇土壤
  • 21篇连作
  • 14篇干旱
  • 13篇抗性
  • 11篇胁迫
  • 10篇马铃薯生长
  • 9篇生长发育
  • 9篇抗性生理
  • 8篇收获机
  • 8篇农业机械
  • 8篇旱胁迫
  • 8篇干旱胁迫
  • 7篇沿黄灌区
  • 7篇土壤酶
  • 7篇马铃薯生长发...
  • 7篇抗旱
  • 7篇干腐病
  • 5篇植株
  • 5篇土壤酶活

机构

  • 111篇甘肃农业大学
  • 38篇甘肃省作物遗...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8篇定西市农业科...
  • 7篇固原市农业科...
  • 5篇甘肃省农业科...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贵州省马铃薯...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兰州职业技术...
  • 1篇教育部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甘肃畜牧工程...

作者

  • 65篇王蒂
  • 56篇张俊莲
  • 28篇邱慧珍
  • 23篇李朝周
  • 19篇孙伟
  • 19篇刘星
  • 19篇张文明
  • 18篇张春红
  • 18篇吴建民
  • 17篇白江平
  • 12篇沈其荣
  • 12篇李自龙
  • 10篇石林榕
  • 9篇余斌
  • 8篇魏宏安
  • 8篇秦舒浩
  • 7篇回振龙
  • 7篇王丽
  • 6篇史明明
  • 6篇杨宏羽

传媒

  • 29篇干旱地区农业...
  • 14篇甘肃农业大学...
  • 9篇草业学报
  • 8篇中国马铃薯
  • 5篇华北农学报
  • 5篇食品工业科技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农机化研究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科技视界
  • 3篇中国农机化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蔬菜
  • 2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18
  • 9篇2017
  • 21篇2016
  • 30篇2015
  • 28篇2014
  • 34篇2013
  • 6篇2012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马铃薯区试产量数据的AMMI模型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研究利用AMMI模型对2007—2008年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中的10个马铃薯品种、7个试点进行综合评价,分析10个马铃薯品种的稳定性及丰产性,以及7个试点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稳定性大小为L0206-6>L0227-17>L0227-18>天2008-8-2>富薯3号>CK>34-126>98-6-2>35-62>陇薯6号,其中L0206-6,98-6-2品种的稳定性最强,陇薯6号的稳定性较差;L0227-17,L0206-6,L0227-18以及天2008-8-2的产量最高,98-6-2品种的产量最低。各个试点的鉴别力也具有差异性,各试点的鉴别力顺序为天水>会川>安定>静宁>临夏>秦王川>宕昌,其中天水地区对品种的选择性最高,宕昌地区对品种的鉴别力低。AMMI模型中的主成分值,共解释总互作平方和的93%,比线性回归模型能更有效地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
李亚杰白江平张俊莲王蒂
关键词:马铃薯AMMI模型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8
2013年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然而突出的连作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于2010年在地处该区的白银市景泰县进行田间试验,以当地主栽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以轮作地块作为对照,选取相邻的连作1~5 a马铃薯种植地块,研究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的生物效应,试图从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入手探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与轮作地块(即不连作)相比,连作1 a和2 a马铃薯块茎产量无显著变化,但自连作3 a开始出现显著下降,降低44%-56%,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从产量上看,两年应是当地马铃薯连作的最佳终止时间。从产量构成分析,单薯重量下降是导致连作马铃薯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马铃薯植株根、茎、叶和块茎的生物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下降,而根冠比相反。植株光合生理受连作影响显著,Pn、Gs和Tr随连作年限的延长显著下降,Ci则表现上升趋势。叶绿体荧光特征则表现为F0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逐渐下降,Fv/Fm、ΦPSII和qP逐渐上升。植株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与不连作相比,连作1 a和2 a马铃薯叶片的MDA含量无显著变化,但连作3~5 a增加4~6倍。随连作年限延长,植株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显著下降,根系形态包括总根长、表面积和根尖数则逐渐增加,而根直径和根体积无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产生除了与光合生理有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和形态学的改变有关外,还可能与马铃薯植株体内的激素代谢水平有关,这些因素在整体上导致了马铃薯库源关系的失衡。
沈宝云刘星王蒂孟品品张俊莲邱慧珍
关键词:光合生理
马铃薯StSnRK2.2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以马铃薯‘陇薯3号’(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采用RT-PCR方法从马铃薯cDNA中克隆得到一个SnRK(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protein kinase)基因,命名为StSnRK2.2,提交GenBank注册,注册号为JX28091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020 bp,编码33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8.33 kDa,等电点为5.93,α-螺旋43.36%,延伸链16.22%,β-折叠6.78%,无规则卷曲33.63%,无信号肽、不跨膜,是一个膜内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预测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马铃薯StSnRK2.2基因与其他目前已报道的抗逆效果显著的SnRK2家族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同烟草PK11-C5基因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90.56%,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进化分枝上。并通过分析得到该基因具有13处丝氨酸磷酸化位点、4处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4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可能与植物体内Ser/Thr蛋白激酶有关,因此,推测该基因属于SnRK2基因家族成员,可能在参与逆境胁迫反应、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范阿棋毛娟刘思妍张俊莲王蒂白江平
关键词:马铃薯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马铃薯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714种胞外酶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以马铃薯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71(Ecc71)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软腐病果胶酸盐裂解酶(pel)、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eh)、纤维素酶(cel)和蛋白酶(prt)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将重组载体pET28a-pel、pET28a-peh、pET28a-cel和pET28a-prt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后,SDS-PAGE电泳鉴定和酶活测定,得到了与理论推算的pel、peh、cel和prt基因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相符的特异条带,并且其酶活性分别为1.672U·mL-1·h-1和0.024、112.7、16.95U·mL-1·min-1。这些结果为今后探究这4种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马铃薯抗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洋张俊莲白江平徐振峰王蒂
关键词:马铃薯软腐病致病因子
拮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功能测定被引量:22
2016年
为获得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具有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21株分离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的内生细菌进行抑菌能力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21株内生细菌对马铃薯晚疫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62AY11、262AY6和264AY2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8.41%、78.03%和75.38%,根据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在Gen Bank中的登陆号分别为KC414703、KC441759和HQ202817。262AY11和262AY6具有固氮能力;262AY6具有分泌IAA能力,在不含和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产IAA的量分别为9.94 mg/L和14.79mg/L,且对马铃薯坏疽病菌Phoma foveata、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菌率分别为70.25%、62.38%和81.75%;264AY2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7.09%、50.75%和75.99%。表明芽胞杆菌262AY11、262AY6和264AY2能有效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具有固氮和产IAA的生物学功能,且对另外3种马铃薯病原真菌也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利用。
崔月贞杨小利杨成德薛莉张俊莲姚玉玲
关键词:致病疫霉内生细菌
氯化钾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探究了KCl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施KCl(0.70g·株-1)显著缓解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抑制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升高,相对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施KCl还相对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基径、单株匍匐茎数量和单株产量,增施氯化钾使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株高、茎粗、单株匍匐茎数和单株产量分别相对提高6.32%、18.28%、13.75%和29.45%。由此可以认为,在干旱条件下增施氯化钾可通过提高马铃薯幼苗的保水能力,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并相对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幼苗的抗旱性。
孙业民张俊莲李真李自龙李朝周
关键词:马铃薯氯化钾干旱胁迫幼苗抗旱性
马铃薯块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载体的构建被引量:6
2012年
GBSSI是马铃薯块茎中控制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为培育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根据GenBank登录号X58453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得马铃薯块茎GBSSI相似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GBSSI相似基因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克隆的GBSSI相似基因与报道的GBSSI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99.78%,其开放阅读框长1824bp,编码607个氨基酸,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位点。三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淀粉合成功能,基因序列已注册到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EU403426。以此基因CDS内542bp的靶标序列作为干扰区段,扩增GBSSI的正反向基因片段,并引入237bp的内含子序列,构建由Patatin启动子驱动的具有"正义基因片段gbssA-内含子VP1-ABI3-like protein-反义基因片段gbssB"的植物干扰表达载体pBI121g-PgABI。本研究结果将为淀粉合成的进一步研究和高支链淀粉含量或纯支链淀粉含量的马铃薯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刘玉汇王丽杨宏羽余斌李元铭张俊莲王蒂
关键词:马铃薯基因克隆RNAI载体
轮作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6
2013年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不同种类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布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轮作箭筈豌豆、天蓝苜蓿和陇东苜蓿3种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微生物活性,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种植牧草前相比,轮作牧草后土壤中真菌/细菌最高可降低50.72%,说明真菌数量下降,通过轮作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与种植牧草前相比好气型固氮菌数量最高增加283.69%;脲酶活性最高增加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但是对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高低还与豆科牧草种类及土壤连作年限有关,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对不同种类的豆科牧草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曹莉秦舒浩张俊莲师尚礼王蒂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品种抗性评价
2016年
对定西市渭源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主要气象因子与病害发生流行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7个主栽品种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渭源县晚疫病8月初开始发生,下旬进入发病盛期,其病情指数与平均温、湿度综合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青薯9号和庄薯3号单产分别为1 467.40、1 371.06kg/667m2,出苗率分别为91.90%、96.70%,病薯率分别为5.95%、5.16%,晚疫病情指数分别为44.56和33.92,表明主栽品种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
杨小利杨成德陈秀蓉陈泰祥张俊莲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评价
拮抗内生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GFP标记和平板分离法研究了拮抗内生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土著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标记菌株ZA1-gfp在土壤中定殖数量为3.7×10^4~7.3×10^4 cfu/g;马铃薯根际为3.0×10~3~1.5×10^5 cfu/g,根内为49~630 cfu/g;马铃薯的根部横切面、根毛和根表皮等部位均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菌株ZA1-gfp菌体或聚集菌落。利用灌根法施入生防菌后,土壤中细菌、放射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真菌数量在中期下降;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在相对稳定范围内(数据之间差异不显著)消长。该结果说明菌株ZA1-gfp能够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定殖且不影响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群落稳定性。
王颖杨成德薛莉崔月贞杨小利
关键词:拮抗内生细菌GFP标记马铃薯定殖动态土壤微生物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