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39007)

作品数:22 被引量:200H指数:9
相关作者:任理张仁铎黄爽李娜张家应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土壤
  • 4篇土壤水
  • 3篇植被
  • 3篇水分
  • 3篇污染
  • 3篇
  • 3篇PH
  • 2篇氮磷
  • 2篇运移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植被覆盖度
  • 2篇水稻
  • 2篇水分特征
  • 2篇水分特征曲线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热岛效应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8篇中国农业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学研究院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7篇任理
  • 5篇张仁铎
  • 4篇黄爽
  • 4篇李娜
  • 3篇管东生
  • 2篇毛萌
  • 2篇王康
  • 2篇潘蓉
  • 2篇张秋平
  • 2篇王刚
  • 2篇彭紫赟
  • 2篇张家应
  • 1篇吴群河
  • 1篇吴艳阳
  • 1篇吴英海
  • 1篇罗昊
  • 1篇许振成
  • 1篇周祖昊
  • 1篇符诗雨
  • 1篇黄介生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水利学报
  • 2篇Wuhan ...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Fronti...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ability Analysis on Automatic Control Methods of Open Canal
2011年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omatic control method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open canal is studi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nsteady flow in an open canal under different methods of control. It is found the Proportional-Proportional plus Reset (P+PR) control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LQR) control. Moreover, for the P+PR control, the hydraulic response of the constant volume method of oper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stant downstream depth method in the type of centrally controlled canal. Therefore, an appropriate flow change rate should be chosen instead of shortening the pool length to reach an acceptable drawdown rate. For the canal with a bottom width of 40 m, side slope of 3, Manning n of 0.015, bottom slope of 0.000 04, and design flow of 600 m3/s, the pool length of more than 30 km can provide acceptable drawdown rates of 0.2 m/h when a proper flow change rate is chosen.
FENG Xiaobo WANG Kang
生物碳促进水稻土镉吸附并阻滞水分运移被引量:13
2013年
该文以研究生物碳施加对中国南方酸性水稻土中镉的吸附能力和水分运移能力的影响为研究目的。以中国南方稻田耕层(0~20cm)和下层(>60~80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不同的生物碳添加量及其粒径对土壤中重金属镉吸附的影响;采用柱法研究生物碳对土壤水分运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添加可提高土壤pH值,对于耕层土壤,细碳(粒径为<0.075mm)添加量为3%、6%、9%时,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1.04、1.45和1.50;粗碳(粒径为0.5~1mm)添加量为3%、6%、9%时,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42、0.97和1.15;但pH值的增量会随生物碳添加量的增加而减缓。利用Freundlich、Henry、Langmuir和Temkin模型对土壤中镉的吸附进行拟合,可得在试验浓度范围内,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结果最好,其相关系数R2均在0.99以上。生物碳可提高土壤对镉的吸附能力且细碳对于提高土壤对镉吸附能力的效果更为显著。耕层土壤中细碳添加量为3%、6%、9%时,Freundlich模型中的吸附系数K分别增加了106.63%、182.32%和240.51%;下层土壤中细碳和粗碳添加量为3%时,Freundlich模型中的吸附系数K分别增加了39.72%和7.12%。就2种粒径的供试生物碳而言,生物碳的添加比例越大、颗粒越细越容易导致土壤的水分运移能力降低。细碳添加量为1%时,即可造成土壤水分运移能力明显降低,而粗碳添加量为3%时,土壤水分运移能力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考虑生物碳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来确定生物碳添加量及粒径范围,宜施加粗碳且适宜的添加量为3%左右。该研究可为水稻土中生物碳的施加量及粒径选择提供参考。
逄雅萍黄爽杨金忠彭紫赟王亚卿赵迪
关键词:PH生物碳水分运移
pH对土壤中三价铬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4种土壤,以环境因子pH作为影响因子,采用批量平衡法针对土壤中铬的动态吸附及平衡吸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铬的吸附反应为快反应,除酸性土壤红壤在24h内铬吸附达到平衡外,其余3种碱性土壤在2h内均达到平衡。除红壤外,其余3种土壤均对铬表现出极强的吸附。土壤pH值是决定铬吸附的重要影响因子。外加溶液的pH对铬吸附的影响与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有关,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越强,其对铬的吸附影响越大。因此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土壤pH的不同,可以通过改良其土壤pH理化性质或维持土壤的缓冲容量,降低重金属铬在土壤环境中的活性。
黄爽张仁铎张家应潘蓉
关键词:三价铬土壤PH
珠江三角洲桉树和相思人工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
<正>桉树(Eucalyptus)和相思(Acacia)是中国南部珠三角区域的主要人工林树种,目前关于这两类人工林不同林龄的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的详细定量化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调查了珠三角区域21个不同林龄的桉树和相思人工...
管东生张惠
关键词:桉树相思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珠江三角洲
文献传递
辽宁太子河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模拟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以辽宁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为定量估算该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后,利用单位负荷法和SWAT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域进行1997~2008年径流、泥沙和营养盐输出的模拟研究,进行了多参数、多目标和多站点详细的参数率定和模拟验证,最后分析了非点源氮磷负荷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径流模拟效果较好,泥沙和营养盐模拟结果符合要求,模型在太子河流域适用性较好,可以模拟分析该地区的非点源污染负荷问题;1997~2008年年均总氮和总磷负荷为17357.43t和7110.91t,氮磷负荷的时空分布受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汛期(6~9月)负荷总量占全年的77.76%和80%;负荷强度的空间差异较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值为13.20,5.41kg/hm2,流域内污染负荷关键源区是灯塔市和辽阳县.
罗倩任理彭文启
关键词:太子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
秋冬季节广州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调控作用差异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城市绿地具备"冷岛"效应功能,其在调控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以Landsat 8多光谱和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秋冬季节广州市地表参数比如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湿度指数(NDMI)和减化比值植被指数(RSR)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并综合绿地地表参数信息,定量研究了城市绿地面积和周长变化对其热环境调控功能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广州秋季热岛强度和范围大于冬季;相比冬季,秋季地表参数与地表温度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即秋季植被有更好降温效应。但是RSR与地表温度间呈对数函数关系,说明在高植被覆盖区降温效应可能出现"饱和现象"。秋冬季节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的影响距离为300 m左右。城市绿地面积和周长与地表温度间显著负相关,但秋季相关性小于冬季。绿地属性参数与地表温度间显著负相关,秋季相关性更强。然而,相关分析发现,除秋季绿地NDMI与内外累积温差间显著负相关外,其它地表参数与秋冬季节内外累积温度差之间的显著性并不明显,这一定程度说明绿地地表参数可能并不直接影响外部环境温度。
王刚张秋平张秋平管东生
关键词:热岛效应城市绿地植被覆盖度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法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评价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对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沉积物中PAHs的风险评价方法.因此,本研究以珠江广州段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平衡分配法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并结合概率风险表征对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PAHs固液相分配过程.通过对不同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建议首先采用相平衡分配法将沉积相暴露浓度分布转化为孔隙水暴露浓度分布,再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水体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后续评价,其中毒性数据应优先选择慢性毒性数据.
吴艳阳吴群河罗昊张恒军吴英海张仁铎许振成
关键词:沉积物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Selective recovery of Cu^2+ and Ni^2+ from wastewater using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被引量:4
2015年
作为 bioelectrochemical 系统,微生物引起的燃料房间(MFC ) 和微生物引起的电解房间(MEC ) 被开发有选择地恢复 Cu < 啜 class= “ a-plus-plus ” >2+ 和 Ni < 啜 class= “ a-plus-plus ” > 从废水的 2+ 个 离子。废水在系统的阴极房间被对待,在哪个 Cu < 啜 class= “ a-plus-plus ” >2+ 和 Ni < 啜 class= “ a-plus-plus ” >2+ 个 离子被分别地使用 MFC 和 MEC 移开。在起始的 Cu < 啜 class= “ a-plus-plus ” > 500 mg 瀠牥散瑮条 ? 景漠瑵異 ? 慶畬 ? 景椠摮獵牴 ? 湩敶瑳摥戠 ? 的 2+ 集中潈杮? 湯 ?? 捡潡 ? 慔睩湡愠摮愠牢慯? 攠敮杲 ? 牰捩 ? 湡 ? 湩敶瑳敭瑮漠 ? 諗棔娹驺硴超 _ 捥湨汯杯捩污愠瑣癩瑩敩 ? 潦 ? 湩畤瑳祲挠畯摬戠 ? 潰獳扩敬挠湯牴扩瑵牯 ? 湡 ? 牤癩牥 ? 潴琠敨椠摮獵牴慩? 湥牥祧攠晦捩敩据?
Haiping LUO Bangyu QIN Guangli LIU Renduo ZHANG Yabo TANG Yanping HOU
关键词:回收铜NI2水采MEC
灌区尺度氮磷的迁移转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解中国土壤中残留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特征,以前郭灌区典型灌域为研究对象,通过10组试验处理与小区田间试验,在不同深度提取水样,进行水质观测和数据处理,主要对铵氮、硝氮以及磷酸盐在土壤剖面上的迁移转化规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小区表层水的氨氮浓度在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一个峰值出现,并随后呈现衰减趋势,在灌水量和施肥量越大的情况下,随水向下迁移的铵氮量越大(灌水量NI处理比SI处理多2.2kg/hm2,施肥量NF处理比SF处理多1.5kg/hm2),在施肥越均匀的情况下,随水向下迁移的铵氮量越小(F1处理比F2处理少0.7kg/hm2);各试验小区表层水的硝氮浓度具有与铵氮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灌水量越大、施肥量越大及施肥越不均匀的情况下,进入地下水的硝氮量皆越大(灌水量NI处理比SI处理多1.12kg/hm2,施肥量NF处理比SF处理多0.55kg/hm2,施肥比例F1处理比F2处理多0.4kg/hm2),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也越大;各试验小区表层水的磷酸盐浓度在第一次施肥(底肥)呈现一个极大的峰值,然后迅速回落并持续稳定在一个较小的水平内(不超过2.5mg/L)。
李玉庆王康杨永红张文贤
关键词:面源污染物铵氮硝氮磷酸盐
基于SWAT模型的东北水稻灌区水文及面源污染过程模拟被引量:34
2014年
灌区水文过程对于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为揭示东北水稻灌区的水文及面源污染过程,该文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SWAT模型对其开展了模拟研究。2009-2011年在吉林省前郭灌区针对水稻生育期及冻融期内的灌区水文过程和农田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开展了系统的监测与试验。水稻生育期内,各级排水系统表现出不同的水文过程:末级排水沟中,由田间通过表层渗流进入排水沟的高浓度的水被灌溉退水所稀释,汇流排水沟的槽蓄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排水过程及污染物的对流和掺混过程。根据水稻灌区水文特性,以汇流排水沟为子流域,分别采用非稳定渗流公式和马斯京根法描述子流域中稻田向排水沟的渗流排水过程以及向子流域出口的排水汇流过程。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铵氮(NH4+)、硝氮(NO3-)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排水过程,表层渗流和深层渗流过程决定了排水沟中NH4+和NO3-浓度过程,而排水沟中COD浓度还受到灌溉退水的影响。采用溴(Br-)作为示踪剂,通过测定土壤含水率、温度及示踪剂浓度变化,研究了冻结期的水文过程和面源污染物迁移过程,示踪试验结果显示,冻融期土壤中水流运动受到土壤基质势、温度势及重力势的影响,冻土中平衡状态下基质势为土壤温度的函数,土壤中污染物渗出通量与水分渗出通量表现出线性关系。基于水稻灌区下垫面产汇流特性和冻融期土壤对于灌区水文过程以及面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机理,在SWAT模型模块修订的基础上,模拟了东北地区水稻灌区面源污染迁移流失过程,模拟流量、NH4+、NO3-、COD浓度与实测值符合较好,表明改进的模型能够用于东北地区水稻灌区的水文及面源污染过程模拟。
李颖王康周祖昊
关键词:水文污染农业面源污染SWAT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