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05)

作品数:17 被引量:163H指数:8
相关作者:汪德清邹峥嵘谢云峥郑岚王淑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市血液中心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输血
  • 5篇献血
  • 5篇献血者
  • 4篇病毒
  • 3篇血液
  • 3篇核酸
  • 3篇核酸检测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隐匿
  • 2篇隐匿性
  • 2篇输血安全
  • 2篇无偿
  • 2篇无偿献血
  • 2篇无偿献血者
  • 2篇红细胞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上海市血液中...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北京市红十字...
  • 2篇辽宁省血液中...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州血液中心
  • 1篇白城市红十字...
  • 1篇白城市医学高...

作者

  • 5篇汪德清
  • 2篇潘纪春
  • 2篇郑岚
  • 2篇张婷
  • 2篇桂萍
  • 2篇庄远
  • 2篇孙晓琳
  • 2篇朱昭琼
  • 2篇吕颖
  • 2篇谢云峥
  • 2篇陈麟凤
  • 2篇邹峥嵘
  • 2篇王淑英
  • 2篇王芳
  • 1篇刘羿
  • 1篇肖小璞
  • 1篇杨璐
  • 1篇王瑞
  • 1篇乔木
  • 1篇冯博

传媒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临床输血与检...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被引量:3
2013年
缺血预适应现象可见于机体多种脏器中,其中尤其以脑部缺血预适应现象和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引人关注。随着多种脑部缺血预适应诱发因素的发现,相关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远处缺血预处理及药物诱导(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由于其较强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安全性,可能成为未来脑部缺血预适应在人体中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突破口。
张雪虞雪融黄宇光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促红细胞生成素
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钾离子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了解不同储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方法将储存3 d(3 d组,n=6)、16 d(16 d组,n=6)及31~35 d(31~35 d组,n=7)的悬红,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前、制备后0、16和24 h取样测定其[K+]和FHb。结果 3 d组、16 d组和31~35d组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 h时[K+]分别为(3.26±0.57)、(3.39±1.12)及(2.97±0.95)mmol/L(P>0.05),且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3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 h时的FHb分别为(0.29±0.18)、(0.63±0.40)及(1.06±0.55)g/L,其中31~35 d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FHb明显高于3 d组(P<0.01)。结论悬红储存时间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K+]影响不大,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 h保存期内的[K+]均低于人体正常参考值上限,但对FHb含量有较大影响。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接近储存期末的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
冯博段澜王景文任芙蓉
关键词: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钾离子浓度游离血红蛋白
上海血站血液核酸检测确认工作初探被引量:9
2013年
2010年,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推动下,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开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常规筛查,使得我国血液筛查体系在技术层面上有了一个飞跃,在减少血液“窗口期”输血感染疾病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2年来,上海市采供血机构在全市血液信息一体化以及血液检测集中化的基础上,使用罗氏、诺华、科华等核酸检测系统,开展全市血液病毒核酸常规检测近60万人份,进一步保障了上海地区的血液安全。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引入了对确认的要求。
邹峥嵘周国平郑岚谢云峥
关键词:核酸检测信息系统
Cobas s201 TaqScreen MPX试剂抗干扰实验的验证研究及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估乳糜、溶血对Cobas s201 TaqScreen MPX试剂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可疑干扰物按照分级稀释的原理加入正常标本,进一步结合目测法和生化检测对比分析第一代、第二代试剂的抗干扰效果,并制作干扰实验标准图谱应用于常规检测中。结果溶血标准管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 NAT)无假阳性结果;第一代、第二代试剂中,红细胞体积比占5%、15%的溶血标本中HIV、HCV、HBV等病毒的单混检检出率均为100%,第一代、第二代试剂中血细胞比容为10%的溶血标本HCV单混检检出率均为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乳糜标准管NAT无假阳性结果;第一、二代试剂检测中,混检和单检的重度乳糜标本对HIV、HCV、HBV等病毒的检出率均为100%,且在4℃保存至第3天对HIV、HCV、HBV等病毒的检出率均为100%,NAT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代、第二代MPX试剂抗干扰性能好,完全可以满足常规NAT对献血员标本的筛查。
冷婵刘正敏王瑞孟令志李江葛红卫
关键词:乳糜溶血COBASMPXHCVHBV
人D-二聚体分离纯化及鉴定
2013年
目的分离纯度较高和人D-二聚体(D-dimer),为制备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提供可靠抗原。方法以凝血酶、凝血因子等处理人纤维蛋白原,得到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消化,得到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对FDP作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和聚焦层析,分离纯化得到D-dime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dimer含量、染料结合法测定纯化蛋白含量,以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D-dimer的纯化情况,WestonBlot法确认D-dimer的存在。结果制备得到的FDP SDS-PAGE图谱显示有多条蛋白条带,1条分子量为180~250kD蛋白条带在Western Blot图谱中显示可以被D-dime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识别。FDP经Sephacry S-300凝胶层析和聚焦层析后得到纯度较高的D-dimer(n=3):总蛋白含量比为(77.82±7.98)%,蛋白回收率(25.27±6.35)%;SDS-PAGE图谱显示:经过两步层析得到的终产物为分子量180~250 kD的蛋白;Western Blot证实:经过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和聚焦层析处理,最终得到分子量为180~250 kD的终产物可被D-dimer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结论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和聚焦层析能够分离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D-dimer,可作为制备D-dimer单克隆抗体的抗原。
苏娜林方昭李长清马莉肖薇肖小璞
关键词:D-二聚体凝胶层析
输血风险认识过程变迁--谈第三类输血风险被引量:12
2016年
输血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输血治疗可以导致多种输血风险发生,甚至死亡,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输血风险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以说对输血风险及其防治方法的认识过程贯穿了整个输血发展的历史。为提高输血安全,有必要了解输血风险认识的变迁过程,加深对临床输血风险的认识,提高输血安全。
樊凤艳汪德清
关键词:输血风险
国产核酸检测试剂盒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性能评估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了解国产核酸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应用的稳定性及准确性,为NAT技术用于常规血液筛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将WHO-HBV/WHO-HCV/WHO-HIV国际标准品稀释至不同浓度,应用国产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并对每个稀释度重复检测6次;对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室内质控品B01/C01/HO4-a连续开展60次核酸检测。结果:(1)WHO-HBV每个稀释后标准液检出率均为100%;WHO-HCV稀释后标准液(20 IU/ml)检出率为66.7%,标准液(10 IU/ml)检出率为33.3%,其余检出率都为100%;WHO-HIV稀释后标准液(50 IU/ml)检出率为83.3%,标准液(10 IU/ml)检出率为83.3%,其余检出率都为100%;(2)精密性测试中B01检测结果 39.02,s=0.81,cv=2.07%;C01检测结果36.6,s=0.92,cv=2.52%;H04-a检测结果 32.4,s=0.57,cv=1.75%。结论:国产核酸检测试剂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的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张宁张怀勇王芳
关键词:核酸检测灵敏度血液筛查精密度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3年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HBV众多的传播途径中,输血是导致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为常规的血液筛查项目,大大保证了输血安全。通过输血引起的乙型肝炎在过去几十年里稳定降低。但是HB-sAg阴性的血液成分仍然会引起HBV输血感染。为此,引出了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名词,也就是隐匿性乙型肝炎(OHB),OBI是临床医学的一大挑战。它主要有2大特点:
刘丽王明民赵林
关键词:病毒感染
不同保存时间的库存红细胞携氧能力变化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建立红细胞携氧能力相关评价指标与库存时间的数学模型,为红细胞定量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名合格献血者,采集红细胞1 U/人(全血200 mL=1 U)制备成悬浮红细胞,置于专用储血冰箱,分别在库存0、7、14、21、28和35 d留取血样,测定有效携氧量(Q值)、氧亲和力(P50)、2,3-DPG、Na+-K+-ATP酶,综合评价红细胞携氧能力;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获得计算各携氧能力指标与库存时间的数学模型。结果在保存期内的红细胞Q值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14 d前下降较快,至14 d下降了32%,之后下降变缓,到保存末期仅为库存0 d红细胞的49%;P50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14 d前下降较快,至14 d下降了19%,之后下降不明显,到保存末期为库存0 d红细胞的71%;2,3-DPG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21 d前缓慢下降,之后出现急速下降,到储存期末仅为库存0 d红细胞的41%;Na+-K+-ATP酶随库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库存前7 d下降最为剧烈,下降54%,之后下降速度变缓,到储存期末仅为库存0 d红细胞的15%;对数据曲线的拟合分析显示:以Q值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回归方程为Y=4.367-0.066X;以P50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Y=28.346-0.234X;以2,3-DPG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Y=1.875-0.030X;以Na+-K+-ATP酶为因变量Y,库存时间为自变量X,得出为Y=4.534-0.127X。Q值和P50完全线性相关(r=0.999 43),与库存时间、2,3-DPG、Na+-K+-ATP酶存在回归关系,其多元线性模型为Q=5.457-0.925×2,3-DPG+0.142×Na+-K+-ATP酶-0.076×T(库存天数)。结论 Q值测定水平可以作为库存红细胞携氧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可根据其变化计算不同库存时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红细胞随库存时间的延长其携氧能力不断下降,库存前2周其携氧能力下降的尤为明显,贮存35 d的红细胞携氧能力仅为0 d的50%。
张婷潘纪春庄远周武王淑英吕颖魏超陈麟凤冯倩桂萍汪德清
关键词:红细胞血液保存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麻醉诱导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丙泊酚麻醉诱导的影响。方法80例行全身麻醉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20):分别静注利多卡因1mg/kg(L1.0组)、1.5mg/kg(L1.5组)、2mg/kg(L2.0组)或0.9%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后,再静注丙泊酚10mg/15s,直至改良清醒镇静(oaa/s)评分为1-0分为止。记录麻醉诱导前后HR、MAP、spO2,各组丙泊酚总用量、麻醉诱导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L1.0、L2.0组麻醉诱导后HR与基础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麻醉诱导后MAP与基础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L1.5组和L2.0组丙泊酚用量及诱导时间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提示静注不同剂量利多卡因与丙泊酚用量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0.600,P〈0.01)。发生注射痛的患者:c组有10例,L1.0组有2例,而L1.5组和L2.0组未发生。发生呼吸抑制:C组中有5例,L1.0、L2.0组各有2例,L1.5组有1例。发生低血压:C组有6例,L1.0组有2例,u.5组有1例。结论利多卡因2mg/kg联合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可增强丙泊酚镇静催眠效果,减少其用量和不良反应,且两者呈剂量一效应关系。
周莹朱涛朱昭琼刘进
关键词:利多卡因丙泊酚麻醉诱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