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202)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高志良谢仕斌柯伟民林炳亮谢冬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衰竭
  • 4篇急性肝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慢加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衰竭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3篇肝炎
  • 2篇预后
  • 2篇启动子
  • 2篇去甲基化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启动子
  • 2篇甲基化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4篇高志良
  • 2篇张旻
  • 2篇柯伟民
  • 2篇肖新强
  • 2篇谢冬英
  • 2篇龚国忠
  • 2篇林炳亮
  • 2篇彭敏源
  • 2篇蒋永芳
  • 2篇梁云生
  • 2篇谢仕斌
  • 1篇李学俊
  • 1篇崇雨田
  • 1篇杨劲
  • 1篇张欣欣
  • 1篇朱建芸
  • 1篇刘添皇
  • 1篇张东华
  • 1篇陈俊峰
  • 1篇于德敏

传媒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胞苷对T淋巴细胞株程序性死亡受体-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以T淋巴细胞株Molt-4细胞为模型,探讨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胞苷(5-azacytidine,5-Zac)对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基因启动子的去甲基化作用及其诱导的PD-1基因表达的改变,并进一步研究去甲基化作用与PD-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不同浓度的5-Zac分组(0μmol/L组、5μmol/L组、10μmol/L组)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olt-4细胞72 h,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表面表达PD-1的Molt-4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5-Zac作用后PD-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亚硫酸氢钠处理各组Molt-4细胞DNA,PCR扩增PD-1启动子基因片段,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挑克隆测序,检测扩增的PD-1启动子片段甲基化状态。结果:0μmol/L组、5μmol/L组、10μmol/L组的5-Zac作用于Molt-4细胞72 h后,PD-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率分别为(1.13±0.01)%,(18.96±1.87)%和(63.09±6.25)%,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D-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0μmol/L组相比,5μmol/L组、10μmol/L组5-Zac处理72 h后Molt-4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0μmol/L组、5μmol/L组、10μmol/L组凋亡率分别为(1.9±0.06)%,(8.98±1.36)%和(24.5±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3组DNA亚硫酸氢钠测序结果表明:加入甲基化抑制剂5-Zac处理后,PD-1启动子上-601 bp和-553 bp CpG点去甲基化程度明显增高。结论:甲基化抑制剂5-Zac可导致体外培养的T淋巴细胞系Molt-4细胞表面PD-1 mRNA表达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增高,这种增高可能与PD-1基因启动子区域出现的去甲基化有关。
张旻肖新强梁云生彭敏源蒋永芳许允龚国忠
关键词:程序性死亡受体-1去甲基化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评估的预后评分系统,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系统比较。方法对存活组203例和死亡组19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MELD评分,同时选择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肌酐、肝性脑病、并发感染、血清总胆红素、肝脏大小和胸腹水量等7个肝功能衰竭相关的临床指标,按严重程度以1~4分评分,并合计总分,再采用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来比较这两种预后评分系统的异同。结果采用本预后评分系统的存活组为(8.07±3.14)分,死亡组为(16.91±3.5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5,P〈0.01),存活组81.32%的患者总分为3.91~12.23分,死亡组81.32%的患者总分为12.23~21.60分,两组分界点在12.23分。采用MELD评分系统存活组为(26.43±5.58)分,死亡组为(40.16±10.2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66,P〈0.01),存活组61.02%的患者MELD评分为21.49~31.19分,死亡组61.02%的患者MELD评分为31.19~48.94分,两组分界点在31.19分。本预后评分系统和MELD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5%可信区间为0.944~0.977)和0.886(95%可信区间为0.852~0.920),两者95%可信区间无重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预后评分系统适用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评估,且敏感性近似于MELD预后评分系统。
刘添皇朱建芸张绍全谢仕斌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预后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CD40表达及其配体血清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不同病程CD40L血清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CD40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CD40L血清水平及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别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ACLF-E)和晚期(ACLF-L)组(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8例)、肝炎肝硬化(LC)组(13例)及健康对照(HC)组(20例)的PBMCs上CD40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血清中可溶CD40L(即sCD154)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果与HC组比较,CHB组、LC组、ACLF-E组及ACLF-L组PBMCs的CD40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ACLF-E组增加尤其明显;ACLF-E组中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也明显高于HC组、CHB组、LC组及ACLF-L组;ACLF死亡组病程早期与晚期CD40及CD40L表达的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结论血清CD40L浓度及CD40表达与ACLF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CD40L水平及PBMC上CD40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CLF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郑玉宝谢仕斌谢冬英林炳亮赵志新崇雨田高志良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CD40表达预后评估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同时相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合适时机。【方法】91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两大组,干细胞治疗组45例,其中进展期12例,平台期33例;对照组46例,进展期13例,平台期33例。首要研究终点是比较12周不同组不同期患者生存状况;次要研究终点是观察干细胞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6/12,50%)与对照组进展期患者生存率(6/13,4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02),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28/33,84.8%)较对照组平台期患者生存率(18/33,52.2%)高(P=0.0037)。在干细胞治疗组中,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较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9)。干细胞组平台期患者总胆红素(μmol/L)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97±124、-189±166,而进展期患者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10±206、-1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w=0.040;P4w=0.013)。平台期患者MELD评分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4.5、-12.5±5.1,而进展期患者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8.1、-4.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w=0.000;P12w=0.005)。【结论】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疾病平台期进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翁伟镇陈俊峰梅咏予李建国曹会娟谢冬英高志良林炳亮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MELD评分与HBV DNA载量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肝衰竭患者极期与缓解期HBV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观察并比较51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变化。结果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分别为20.5±4.4分和12.2±6.1分,HBV DNA载量为6.2±1.5log10 copies/ml和4.5±1.5log10 copies/ml,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则分别为11.9±3.2分和6.4±3.1分,HBV DNA载量为6.5±1.5log10 copies/ml和4.9±1.8log10 copies/ml。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之间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均存在差别(t=6.692~13.215,P均<0.000)。结论不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还是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着肝病的缓解,其MELD评分明显下降,HBV DNA载量出现显著的自发性下降。
黄旭明李学俊赖菁雷姿颖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DNA载量
5-杂氮胞苷诱导人淋巴细胞系Molt4细胞PD-1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及PD-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以T淋巴细胞株Molt-4细胞为模型,探讨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胞苷(5-Zac)对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基因肩动子的去甲基化作用及其诱导的PD-1基因表达的改变,并进一步研究去甲基化作用与PD-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5-Zac(0、5、10μ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olt-4细胞72 h,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表面表达PD-1的Molt-4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Zac作用后PD-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亚硫酸氧钠处理各组Molt-4细胞DNA,PCR扩增与转录因子Brn-2结合的PD-1启动子基因片段,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挑克隆测序,检测扩增的PD-1启动子片段甲基化状态.结果 0、5、10μmol/L的5-Zac作用于Molt-4细胞72 h后,PD-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率分别为1.13%4±0.01%、18.96%±1.87%、63.09%±6.25%,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PD-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相比,5-Zac处理72 h后Molt-4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3组凋亡率分别为1.9%4±0.06%、8.98%4±1.36%、24.5%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DNA亚硫酸氢钠测序结果表明,5-Zac处理后,与转录因子Bin-2结合位置的CG点明显受到去基化影响,其去甲基化概率与周围其他CG点去甲基化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基化抑制剂5-Zac可导致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系Molt-4细胞表面PD-1表达显著增加,PD-1基因mRNA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率增高;PD-1基因活化和表达的增加可能与5-Zac降低PD-1基因启动子上与转录因子Bin-2结合位置的CG点甲基化水平,从而促进Brn-2与基因启动子结合,使转录表达增加有关.
张旻肖新强梁云生彭敏源蒋永芳龚国忠
关键词:去甲基化
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过程中病毒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载量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eumann数学模型对门诊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并早期规则随访(0、2、4、12、24周)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HBV载量及其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恩替卡韦每天0.5mg治疗HBeAg阳性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效力为99.970%(n:6),游离病毒半衰期为1.6d(n=6),感染细胞半衰期为21.3d(n-5)。其中1例患者(例6)在随访至38周时发现有病毒学突破,与其他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患者相比,其清除病毒的速度、药物效力、感染细胞消失的速度值较低,而游离病毒和感染细胞的半衰期较长。结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DNA的二相下降模式可以由数学模型模拟,提示该模型对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姚碧莲张欣欣杨劲于德敏张东华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药恩替卡韦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