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佩林钟莉梁勇薛云虹白莎莎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清末巴县胥吏谭敏政被引量:5
- 2020年
- 1856年,谭敏政任职于巴县衙门中收入最为丰厚的户房,做了十年经书,于1866年升为典吏。同房胥吏之间的资金融通是该群体业缘纽带中最为明显的特点。谭敏政利用这种关系,在自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靠户房胥吏的多方借贷得以凑足升任典吏所需的巨额顶参费。其在户房的地位与活动,在很多方面也有赖于胥吏之间的业缘纽带。不过,胥吏业务的承包制以及负有填补亏空公款责任的“潜规则”,常会给他们带来经济上的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背上债务,成为纠纷的起因。谭敏政在1869年卸任典吏后,与户房慎班胥吏对簿公堂即是如此。谭敏政在退任回乡之后,通过捐纳得到了一个下级官员的虚衔,这是他在当地拥有权势的一个标志。谭敏政出身胥吏,最终成为乡绅,是众多胥吏努力出人头地的一个缩影。
- 小野达哉薛云虹吴佩林
- 关键词:清末胥吏
- 啯噜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以重庆为例被引量:7
- 2013年
- 清代中前期,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啯噜成为影响地方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以"巴县档案"为材料,分析啯噜的身份构成、犯案特点、组织特征及政府与民间的应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清代地方社会治理失效的原因,认为清政府保甲制度在功能上的缺失,是造成啯噜泛滥的根本原因。
- 梁勇
- 传统中国“割股疗亲”语境中的观念与信仰被引量:9
- 2013年
-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出发,对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割股疗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割股者忍受肢体的痛苦去疗亲的行为反映出社会环境中复杂的观念与信仰。在佛教的影响、他人的效仿、官方主流意识的推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隋唐以后,"疗亲"成为割股者的主要目的,进而促成了割股疗亲模式的集体构建。割股疗亲的根本则在于"股"所凸显的孝行象征话语。割股前的祭祀祝祷、禁忌话语等彰显了割股者的意志力,更显现了割股疗亲行为的私密性与神秘性。社会各方对此行为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及国家制度与实践的自相矛盾,说明儒家伦理存在自我冲突。
- 吴佩林钟莉
- 论清代州县衙门诉讼文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南部档案”中的“点名单”为例被引量:3
- 2019年
- 清代州县衙门档案中的诉讼文书是研究中国司法制度的重要文献。衙门审案时开列的点名单并非如法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为刑房独有,其文书结构主要由题名、受审人员名单、受审日期、承办差役四部分组成。在诉讼档案里,点名单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名称繁杂,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显著。它作为一种传唤工具或法律凭证,反映了清代州县司法的诸多环节,推动着案件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 吴佩林
- 关键词:司法文书
-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被引量:12
- 2013年
- 对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由于史料的来源和分析的视角不同,现有的研究得出了"反诉讼社会"、"诉讼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反诉讼社会"论者站在官方的立场,运用官箴、典籍一类的文献,更多的是表达了官民对无讼社会的理想诉求;而"诉讼社会"论者则是爬梳档案、方志、县官记录一类更接近民众实际生活的数据,力求探知到当时地方诉讼的实际状态。"反诉讼社会"论作为上层的政治理想无可厚非,事实上,官方为实现这一理想,也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而检讨"诉讼社会"论,疑问不少。"健讼"、"无讼"实则是一个话语的表达,官方及书写者关于"健讼"的描述与"无讼"一样,是一个基于道德和现实层面的价值判断,它并非指可以测算的诉讼规模。
- 吴佩林
- 关键词:清代地方社会无讼健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