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219605)

作品数:66 被引量:558H指数:13
相关作者:吴财芳傅雪海刘卫群刘爱华秦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教育部新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16篇矿业工程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理学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煤层气
  • 19篇煤层
  • 14篇盆地
  • 14篇储层
  • 12篇含气
  • 11篇沁水盆地
  • 8篇气井
  • 8篇含气量
  • 7篇地质
  • 7篇瓦斯
  • 7篇煤层气井
  • 7篇煤储层
  • 6篇层压
  • 6篇储层压力
  • 5篇渗流
  • 5篇解吸
  • 5篇赋存
  • 4篇地质构造
  • 4篇渗透率
  • 4篇主采煤层

机构

  • 65篇中国矿业大学
  • 19篇教育部
  • 3篇新疆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河南工程学院
  • 1篇北华航天工业...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煤炭科学研究...
  • 1篇淮南矿业集团
  • 1篇贵州省煤田地...
  • 1篇中煤第三建设...

作者

  • 21篇吴财芳
  • 17篇傅雪海
  • 10篇刘卫群
  • 7篇秦勇
  • 6篇韦重韬
  • 6篇刘爱华
  • 5篇李腾
  • 5篇王聪
  • 5篇杜严飞
  • 4篇姜玮
  • 4篇朱炎铭
  • 4篇姜伟
  • 4篇陈召英
  • 3篇张宏燕
  • 3篇付江伟
  • 3篇周荣福
  • 3篇张馨元
  • 3篇罗斌
  • 3篇王怀勐
  • 2篇张俊凡

传媒

  • 13篇煤炭科学技术
  • 5篇2010年全...
  • 3篇
  • 3篇煤炭工程
  • 3篇黑龙江科技学...
  • 3篇地理空间信息
  • 3篇Mining...
  • 3篇Intern...
  • 2篇中国煤炭
  • 2篇力学季刊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矿业安全与环...
  • 2篇岩土力学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金属矿山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中国矿业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15篇2012
  • 23篇2011
  • 14篇2010
  • 3篇200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老厂四堪区主采煤层灰硫特征及聚煤环境分析
2010年
针对云南老厂矿区四堪区主要可采煤层灰分、硫分的分布特点和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灰成分对研究区聚煤环境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主采煤层垂向上灰分变化较小,平面上变化较大,而硫分含量则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煤层灰分与硫分存正相关关系,灰分和硫分的变化与海侵影响下的泥炭沼泽聚煤环境有显著的关系。
陈召英吴财芳
关键词:煤层煤质特征沉积环境
渗流随机有限元程序设计及煤层顶板涌水预测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随机有限元理论和渗流力学原理,通过推导渗流随机有限元列式,得到随机渗流单元水导矩阵,将可靠度计算引入采动岩体随机渗流之中.根据渗流随机有限元列式编写出可用于岩层渗流计算的随机有限元程序,并对俄霍布拉克煤矿的实际渗流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程序计算较好地反映了实际岩层的渗流特性;保护关键层和防水层对预防矿井的顶板突水具有重要作用.计算结果可为俄霍布拉克的开采提供合理化建议,也为随机有限元在渗流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刘卫群唐珺蔺海晓
关键词:采动岩体随机有限元验算点关键层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的有效运移系统被引量:1
2014年
煤层气藏有效运移系统的优劣取决于煤储层的裂隙发育程度与开合程度,决定着煤储层的渗透性,其外在显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煤储层的孔裂隙系统特征.本文基于煤基块弹性自调节效应理论和煤储层综合弹性能量理论,提出了煤储层裂隙开合程度参数△和裂隙发育程度参数ξ,定量化研究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有效运移系统,探讨了其对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现今阶段,ξ高值区位于安泽、沁源一带,郑庄、樊庄次之,说明这两个区域内,煤储层裂隙发育程度较高;△高值区位于郑庄、樊庄一带,安泽、沁源次之,说明区域内煤基块弹性自调节正效应占优势,裂隙趋于张开.综合分析ξ和△可以发现,二者的最佳匹配区域位于郑庄、樊庄一带,说明此区域内煤层裂隙相对较发育,裂隙张开程度较高,可能具有较高的流体压力和较好的渗透性,有利于煤层气藏高产.
吴财芳秦勇周龙刚
关键词:煤层气藏渗透率
焦作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在系统研究焦作矿区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渗流、运移及煤层气开发产生的影响,并对煤层气井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付江伟傅雪海刘爱华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焦作矿区赋存运移
淮南矿区剩余煤层气资源可采潜力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在分析淮南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采用含量梯度法、压力—吸附法计算了研究区可采煤层的剩余煤层气资源量,探讨了影响该区煤层气可采潜力的煤储层压力、渗透能力、吸附/解吸特征、含气饱和度、可采系数等因素。结果表明,淮南矿区-1 500m以浅剩余煤层气资源量为2 419.70×108m3,可采资源量为1 102.20×108m3,可采资源丰度为1.98×108m3/km2,属于中等储量丰度的大型气田;区内煤储层为正常压力储层,煤储层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偏低,但本区可采煤层层数多,在渗透率总体偏低的背景下,区内存在的高渗区,具备煤层气地面开采的基础地质条件。
孙文卿张萼分吴桁张永生张玉东
关键词:淮南矿区
峰峰、大城、开平矿区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被引量:6
2009年
为获得峰峰、大城、开平矿区的深部煤层含气量,基于其浅部煤储层压力、镜质组反射率、试井实测资料以及钻孔剖面温度,采用煤级-吸附-压力方法,分析三个矿区深部储煤层温度、镜质组反射率梯度及煤储层压力梯度,结合煤的等温吸附特征,预测其深部煤层含气量。结果表明,峰峰、大城、开平矿区均处于正常地温梯度带;煤化作用受地层埋深控制,深层镜质组反射率梯度分别为0.13%/hm、0.17%/hm、0.08%/hm;煤储层压力梯度大多低于0.98 MPa/hm;煤层饱和吸附量随煤级的增加而增大,800~2000 m煤层原位含气量预测为3.40~13.03 m3/t。
刘爱华傅雪海张军周宝艳彭伦
关键词:煤层气深部煤层
林西矿瓦斯赋存特征及其地质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为了掌握林西矿的瓦斯赋存特征,基于林西矿的地质特征及瓦斯资料,研究了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岩浆岩、煤层埋深、地下水及煤层顶板岩性。结果表明:正断层利于瓦斯逸散,逆断层利于瓦斯保存;岩浆岩附近煤层瓦斯易聚集,瓦斯涌出量可达3.2 m3/min;随煤层埋深增大,瓦斯含量以每百米0.10~0.35 m3/t的梯度增加;煤层顶板砂泥岩比与瓦斯含量大小呈反比,随着下部煤层顶板砂泥岩比的减小,瓦斯含量从3.0 m3/t增加到5.2 m3/t;地下水流动利于瓦斯的逸散,使得林西矿平均瓦斯含量较邻区赵各庄矿同水平低4.0 m3/t。
王怀勐朱炎铭罗跃李伍张建胜钟和清
关键词:岩浆岩顶板岩性煤层埋深地下水
沁水盆地南部含气饱和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为了查明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含气饱和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采用类比法、内插法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3煤层和15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煤层含气饱和度一般为20.60%~128.01%,平均70.53%,变化范围较大;15煤层含气饱和度一般为11.09%~132.42%,平均59.47%,分布较为集中;3煤层含气饱和度总体上高于15煤层;以此将沁水盆地南部划分为3个区,其中,位于研究区尉迟以北的Ⅰ区含气饱和度最高,位于寺头断层以东、樊庄以西和Ⅰ区以北的Ⅱ区块次之,而位于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的Ⅲ区块最差。指出含气饱和度与煤层气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煤储层埋深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煤厚、煤阶及煤储层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亦对含气饱和度有一定的影响。
高和群韦重韬申建曹佳潘海洋
关键词: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沁水盆地南部
基于地应力转移的拱形围岩稳定性
2011年
为了研究综放开采方式下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以大佛寺煤矿40301综放工作面为背景,基于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探讨围岩拱形存在的合理性,分析采场周围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前方的应力随开挖的进行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峰值所在位置随着围岩拱形高跨比的变小而逐渐远离工作面。
杨鑫李玉寿刘卫群
关键词:高跨比ANSYS
潘庄区块煤层气井层间干扰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以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区块W01井为研究对象,运用Comet3数值模拟软件拟合了3#、15#煤层的实际排采数据,反演了煤储层的渗透率、含气量等煤储层参数,引入干扰系数的概念,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讨论了储层参数对层间干扰系数的敏感性,并通过模拟单采、合采条件下煤层气产量及储层压力的变化,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层间干扰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合层排采时,层间干扰程度随着煤层气井开发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特点;渗透率、孔隙度、朗氏体积是层间干扰的主要影响因素,原始储层压力的影响较小。
姚帅吴财芳李腾
关键词:煤层气层间干扰数值模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