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94)

作品数:4 被引量:125H指数:4
相关作者:冯灵芝熊伟曹阳杨婕武永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玉米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热带
  • 2篇作物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干旱
  • 1篇冬小麦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被指数
  • 1篇中国玉米
  • 1篇日较差
  • 1篇农作
  • 1篇农作物
  • 1篇作物模型
  • 1篇夏玉米
  • 1篇小麦
  • 1篇经验正交分解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农业部规划设...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熊伟
  • 3篇冯灵芝
  • 2篇杨晓光
  • 2篇武永峰
  • 2篇杨婕
  • 2篇曹阳
  • 1篇李龙辉
  • 1篇温小乐
  • 1篇罗格平
  • 1篇张琪
  • 1篇王柳
  • 1篇陈曦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6
2014年
通过分析1981-2006年温度、降水、辐射各气象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调查产量变化的影响,尝试剥离和评估各气象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6年玉米生育期内,中国绝大部分玉米种植区,日平均气温、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最低温度均表现为显著升高(全国尺度,平均每10年依次升高了0.39℃、0.37℃和0.40℃),日较差、降水和辐射则仅在部分地区表现出显著变化,且有增有减,因区域而表现不同。1981-2006年期间,中国玉米平均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变化,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还与日较差、辐射、降水变化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基准年份1981年相比,米生育期内平均温度每上升1℃、日较差每下降1℃、辐射每下降10%和降雨总量每下降10%,对中国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其中,生育期平均温度每上升1℃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相较其他因子而言,产量下降的区域(约25.1%)和变化幅度(平均约为-21.6%)都达到最大。1981-2006年,不同气候因子变化在各区域玉米产量的变化中作用有所差异,其中平均温度作为对产量影响的主导因子所占的区域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是日较差(23%),而辐射和降水则比例相当,均接近20%。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和政府部门进行气候变化条件下玉米产量预测、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王柳熊伟温小乐冯灵芝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日较差玉米
1962-2010年潜在干旱对中国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旱灾是冬小麦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该研究旨在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小麦受干旱的历史影响及变化情况,这对合理指导冬小麦生产的减灾、防灾,稳定冬小麦产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该研究采用CERES-Wheat模型,模拟了1962-2010年潜在干旱对中国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大气环流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了解中国近50a来冬小麦受旱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62-2010年中国冬小麦因干旱造成的潜在产量损失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中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下降趋势。2)在过去近50a里,中国冬小麦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受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受旱程度增强的影响。3)中国冬小麦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经纬度和影响中国降水的副热带高压、北极涡系统的部分指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冬小麦生长季同期(前一年10月-当年5月)的副热带高压系列指数与中心的相关关系表现显著,而生长季同期和生长季前期(前一年6月-前一年9月)的北极涡系列指数与中心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冬小麦生长季同期北半球的西太平洋副高、印度副高和南海副高的强度偏强、范围偏大时,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位置将会偏西;当北极涡在冬小麦生长季前期或同期偏大偏强时,中国冬小麦潜在产量损失中心将偏南,反之亦然。
曹阳杨婕熊伟武永峰冯灵芝杨晓光
关键词:干旱农作物冬小麦副热带高压
1982–2012年中亚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3
2016年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够反映植被生长状况,被广泛应用于区域乃至全球的植被变化研究中。该文利用1982–2012年GIMMS-NDVI数据,通过基于像元的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基于场域的经验正交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综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信息,研究了近31年来中亚植被的变化及其变化中的区域差异,分析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线性趋势分析发现,34%的中亚植被NDVI显著增长(p<0.05),山区植被NDVI的增长速率可达到每年0.004。偏相关分析表明,63%的中亚植被受到降水的显著影响(p<0.05,仅4%为负相关),而32%的植被受到气温的显著影响(p<0.05,仅9%为正相关)。EOF分析发现,中亚植被NDVI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山区及东北部的植被NDVI变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先增长(1982–1994年)、后波动(1994–2002年)、然后继续增长(2002–2012年);而西北部平原区的植被NDVI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即先增长(1982–1994年)而后减少(1994–2012年)。SVD分析表明:1982–2012年间中亚植被受到降水和气温的共同影响,植被NDVI的空间变化特征与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较为一致,但西北部和山区的植被NDVI对气温的响应存在差异。
张琪袁秀亮陈曦罗格平李龙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
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旱灾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采用CERES-Maize作物模拟模型,模拟了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与大气环流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了解我国50年来夏玉米受旱的变化情况,并为干旱的研究方法提供一些参考。结果表明:(1)1961—2010年我国夏玉米的潜在产量损失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表现为上升趋势。(2)在过去50年里,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损失中心有向东北移动的趋势,华北地区受旱程度的减轻和东北地区受旱程度的增强是造成损失中心移动的主要原因。(3)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经纬度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北极涡、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部分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北极涡在生长季前期或同期偏小、偏弱时,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将偏东、偏北,而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更为复杂。
曹阳杨婕熊伟武永峰冯灵芝杨晓光
关键词:夏玉米作物模型干旱副热带高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