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6B02)

作品数:12 被引量:149H指数:8
相关作者:刘正文李宽意李柯张强张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太湖
  • 3篇沉水
  • 3篇沉水植物
  • 2篇群落
  • 2篇种间
  • 2篇种间关系
  • 2篇苦草
  • 2篇浮游
  • 2篇沉积物
  • 1篇氮磷
  • 1篇氮吸收
  • 1篇氮形态
  • 1篇底泥
  • 1篇东太湖
  • 1篇多样性
  • 1篇选择性
  • 1篇叶片
  • 1篇伊乐藻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水平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1篇刘正文
  • 6篇李宽意
  • 3篇李柯
  • 2篇周德勇
  • 2篇张强
  • 2篇李艳敏
  • 2篇张雷燕
  • 2篇张强
  • 1篇叶佳林
  • 1篇李传红
  • 1篇章铭
  • 1篇姚思鹏
  • 1篇关保华
  • 1篇刘小玲
  • 1篇王卫民
  • 1篇邢鹏
  • 1篇郭亮
  • 1篇文明章
  • 1篇蒋伟伟
  • 1篇杨柳

传媒

  • 5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不同污染程度底泥对磷滞留能力的比较被引量:10
2010年
磷(P)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而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沉积物对P的滞留能力是决定湖泊自净能力的重要因素。采用室内有机玻璃圆柱装置,研究了太湖两种污染程度不同的底泥对P的滞留能力。结果表明,污染程度较轻的黄泥在实验期间对P的最大滞留量为28.365μmol·m-2,污染程度较重的黑泥最大滞留量仅为9.321μmol·m-2,两种底泥对P的滞留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与实验初期相比,实验末期黄泥中总磷增加0.06%,而在黑泥中却减少0.02%,黄泥对P的滞留能力远远大于黑泥。
张雷燕李柯刘正文
关键词:底泥太湖
螺类牧食对伊乐藻与苦草种间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动物牧食可以调节植物种间的相对竞争能力,从而改变物种在群落中的竞争地位。外来植物伊乐藻生长迅速、具有较强的光竞争能力,土著种苦草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地下资源竞争能力。选择这两种各具竞争特色的沉水植物为模式生物,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螺类牧食对两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有无螺类牧食,伊乐藻的相对生长率为苦草的2~5倍,伊乐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苦草低密度种植时,螺类牧食与种间竞争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高密度种植时,螺类牧食活动促进了苦草的生长,种间竞争则使苦草的生长率明显降低。无论伊乐藻种植密度如何,螺类牧食均使其生长率明显降低,混栽高密度的苦草也能抑制伊乐藻生长。探讨了螺类牧食对沉水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的作用机理。
李宽意张雷燕刘正文
关键词:伊乐藻苦草种间竞争
东太湖四角菱(Trapa quadrispinosa)生长特性被引量:7
2009年
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沉积物类型及不同水体营养水平条件下东太湖四角菱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对菱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在营养相对丰富的湖泥中,菱的相对生长率、同化根与吸收根的生物量以及株高增长率分别为相对贫瘠的岸泥的4.3、2.4、7.3、2.5倍,菱盘直径增长率在湖泥中为16.5%,在岸泥中则为负增长(-13.2%)。水体营养盐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菱的生长,而且营养盐浓度(尤其是磷)升高对菱生长的促进作用在岸泥中要比在湖泥中显著得多。探讨了沉积物类型与水体营养水平对菱生长的作用机理,并认为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及湖泊沼泽化所造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沉积物中的大量积累是东太湖菱种群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宽意张强张强
关键词:东太湖
太湖梅梁湾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食性与个体大小的关系:对生物调控与管理的启示被引量:9
2011年
红鳍原鲌是太湖常见鱼类之一.对2004年11月到2005年10月的样本(236尾)分析结果表明:在食物组成上,红鳍原鲌主要摄食枝角类和小型鱼类,其食物组成随体长变化明显.全长小于130 mm的红鳍原鲌主要摄食枝角类,小型鱼类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全长大于130 mm的红鳍原鲌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在对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上,红鳍原鲌喜食溞和哲水蚤成体,而对桡足幼体、无节幼体、裸腹溞、角突网纹溞和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表现出回避.因此,不同大小红鳍原鲌因食性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下行效应,本文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湖泊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物调控和湖泊管理提出了建议.
周德勇叶佳林王卫民刘正文
关键词:太湖食物组成选择性
三角帆蚌对蓝藻的滤食作用及其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双壳贝类是淡水生态系统常见的滤食性动物,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物悬浮颗粒为食,其作用可能降低蓝藻浓度,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通过构建4组(草+蓝藻、草+蓝藻+低生物量蚌、草+蓝藻+高生物量蚌、草)室外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了湖泊下风区常见蓝藻堆积浓度下,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滤食作用对蓝藻水华和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蓝藻对苦草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藻组和草组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7.65mg/g·d和7.19mg/g·d;(2)三角帆蚌对蓝藻具有明显的下行滤食压力,其大小与蚌生物量有关,蚌生物量高时效果明显;(3)三角帆蚌的滤食可以不同程度上缓解蓝藻对苦草的生长抑制,低蚌组和高蚌组苦草相对生长率分别为-5.31mg/g·d和4.24mg/g·d。蓝藻颗粒被滤食后,水体光照条件的改善可能是有蚌组苦草生物量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说明双壳贝类可以通过滤食浮游植物使水体理化环境向着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作用的大小与贝类生物量的合理配置有密切关系。
刘旭博李柯周德勇姚思鹏刘小玲李宽意刘正文
关键词:三角帆蚌沉水植物蓝藻
叶片损害强度与基质营养水平对苦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室外双因子控制试验,研究了叶片损害强度与基质营养水平对沉水植物苦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损害与基质类型对苦草的累积生物量、生物量的分配(根叶比)及分株数均有显著影响.与未受损植物相比,强受损使苦草的累积生物量及无性分株数显著降低,根叶比明显升高,而弱受损与未受损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与营养贫瘠的岸泥相比,生长在肥力较高湖泥中的苦草的累积生物量较高,而根叶比与分株数较低;叶片损害与基质类型对苦草的相对生长率也有显著影响,受损使苦草的生长率明显提高,而两受损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别.未受损与强受损时,湖泥中苦草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岸泥,弱受损时则相近.并初步探讨了水生植物受损后的补偿生长机理.
李宽意李艳敏刘正文
关键词:苦草
基质类型对两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以外来种伊乐藻与土著种苦草为实验生物,通过室外受控实验研究了基质类型对2种水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伊乐藻在2种不同营养水平的基质中均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植物竞争(混栽伊乐藻)对低密度苦草的生长影响不明显,对密度高苦草抑制显著,然而基质类型对低密度苦草的生长影响显著,对高密度苦草无明显影响。同样,植物竞争(混栽苦草)对低密度伊乐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对密度高伊乐藻抑制显著,然而,无论种植密度高低,基质类型对伊乐藻的生长均有极大影响。本文还对伊乐藻与苦草的种间竞争关系机理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对分析外来种入侵后水生植被的演变规律以及湖泊水生植被的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宽意
关键词:沉水植物种间关系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及氮磷释放形态的实验分析被引量:31
2011年
在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华蓝藻堆积使叶绿素浓度达到1600μg/L时,水体所含蓝藻形成的碎屑在水中的分解速率及其营养盐释放情况.结果表明:蓝藻碎屑的总氮含量为88.56±4.10 mg/g,其在水体中有较高的分解速率,2 d内即分解掉41.9%的生物量;蓝藻碎屑磷释放速率要高于氮,但其导致的水体中溶解性总氮浓度的升高则较溶解性总磷持续时间更长;实验前4 d,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均有所升高,之后DIN趋于稳定,而DON则持续升高;DIN中以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较低;DON中尿素氮比例仅为3%,说明其不是蓝藻分解释放的主要有机氮形式;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在前4 d均有所升高,之后DOP逐渐转化为DIP并趋于稳定.本实验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蓝藻水华对湖泊氮、磷循环的影响.
李柯关保华刘正文
关键词:营养盐释放氮形态磷形态
附着藻类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附着藻类是清水态浅水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附着藻类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在室内柱状装置中,将尼龙网所培养的附着藻类加盖到太湖沉积物上,即处理组,并设置无附着藻类加盖的对照组,进行为期13d的实验.结果表明:加附着藻类的处理组中的无机磷释放速率显著低于无附着藻类的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期间加附着藻类的处理组释放到水体中的磷,平均减少1.16mg.其中附着藻类吸收了0.81mg磷(70%),而附着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改变沉积物表面的氧环境抑制了0.35mg磷的释放(30%).研究表明,底栖附着藻类可以通过吸收磷和抑制沉积物磷释放降低水中营养盐含量.
张强张强
关键词:附着藻类沉积物磷释放太湖
太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被引量:36
2011年
为研究太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5月中旬采集太湖6个点位水样,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对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的吸收,结果表明: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均值最高,占几种氮总吸收量ρ(DN)的62.8%,各点位值在0.181-1.575μmol/(L.h)之间.各点位浮游植物群落对硝态氮和尿素态氮的吸收速率范围分别为0.004-0.118μmol/(L.h)和0.043-1.116μmol/(L.h).梅梁湾,湖心以及五里湖三个湖区浮游植物群落均优先吸收铵态氮、其次为尿素,对三种氮的吸收速率都是ρ(NH4)>ρ(UREA)>ρ(NO3),而胥口浮游植物群落优先吸收尿素,且对尿素的绝对吸收速率最大,其次为铵态氮,硝态氮最低.在可利用氮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浮游植物丰度、组成结构等因子可能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空间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杨柳章铭刘正文
关键词:太湖浮游植物氮吸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