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238)

作品数:6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恒鹏李新艳徐昔保聂小飞李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太湖
  • 2篇
  • 2篇
  • 1篇氮磷
  • 1篇氮磷去除
  • 1篇氮平衡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地区
  • 1篇地表径流
  • 1篇蓄水
  • 1篇蓄水运行
  • 1篇三峡库区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塘
  • 1篇水土
  • 1篇水土流失
  • 1篇太湖流域
  • 1篇太湖上游
  • 1篇丘陵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李恒鹏
  • 3篇李新艳
  • 2篇聂小飞
  • 2篇徐昔保
  • 1篇杨桂山
  • 1篇苏伟忠
  • 1篇韩莹
  • 1篇庹刚
  • 1篇李燕

传媒

  • 4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模拟暴雨条件下农田磷素迁移特征被引量:19
2009年
开展三次重复人工暴雨试验,研究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农田磷素在暴雨径流过程中的迁移输出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是暴雨径流过程农田磷素迁移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水相和侵蚀相磷素迁移量分别占总磷输出量的58.50%和34.69%;随壤中水流输移的磷素仅占总磷输出量的6.81%.磷素迁移以颗粒态为主,约占总磷输出量的60.73%,溶解态磷素以无机磷酸盐输出为主,溶解态磷素更易于在土壤中运动.地表径流与壤中流磷素输出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土壤对磷素具有较强的滤减作用,尤其对总颗粒态附着磷浓度的消减效果明显,可达80%以上.尽管暴雨径流过程中磷素迁移以地表径流为主,然而在降雨丰富的太湖地区,一般降雨条件下壤中流是产流的主要形式,同时壤中流溶解态磷流失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区域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加强壤中流溶解态磷素输移和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庹刚李恒鹏金洋李燕
关键词:地表径流壤中流太湖流域
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氮平衡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系统物质平衡模型,对1995—2005年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的N收支平衡进行了核算,并分析了不同来源N收支量的时间序列特征以及N盈余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自然灾害和政策实施对N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的N输入量变化范围是(155.5~184.2)×107k.ga-1,平均值为168.5×107kg.a-1.在N输入源中,以生物固N为主,占N输入总量的43.1%;氮肥施用是氮输入的第二大来源,占N输入量的30.9%;大气硝态氮沉降和人畜排泄分别占N输入总量的17.0%和9.1%.人类活动来源的N输入量是自然来源N输入量的2.3~2.9倍.N盈余量变化范围是(39.6~59.0)×107kg.a-1,平均值为47.3×107kg.a-1.系统内N持续发生盈余,必然会导致系统内的N发生累积并最终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增加系统中养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失和淋失的风险.N盈余强度较高的地区位于环鄱阳湖区,这与该地区农业生产和人口密集、施肥强度高有密切关系,直接威胁到鄱阳湖水体的水质.
李新艳李恒鹏
关键词:氮平衡
巢湖典型子流域上下游水塘对暴雨径流氮磷去除效率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从流域上下游环境条件及氮磷输出强度差异出发,探讨上下游水塘对径流氮磷去除的特征及效率,选取巢湖小柘皋河源头流域上下游水塘开展水塘去除暴雨径流氮磷的对比试验,研究暴雨及暴雨间期上下游水塘氮磷去除效率差异及原因,为流域上下游设计不同类型净化塘去除氮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暴雨期,上游径流氮磷浓度高于下游,且颗粒态所占比例上游大于下游,流域上游应作为防治暴雨径流氮磷流失的重点区域;暴雨期,上游塘对暴雨径流中的氮磷去除效果明显,氮、磷去除率分别为74%和52%,且对颗粒态去除效果好于溶解态,下游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去除效果;暴雨间期,上游塘塘内氮磷浓度平均下降50%和20%,下游塘则分别为72%和16%,且均以溶解态去除为主;水塘去除暴雨径流氮磷有一定的浓度适用范围,浓度过低,去除效果不明显;流域部位不同引起入塘径流氮磷浓度和形态的差异是上下游水塘对暴雨径流去除效果差异的主要外部原因.流域上游出山口,可以在渗透性好的山前洪积扇上构建深水宽塘,通过增加暴雨径流拦截量和降低流速增强物理沉降作用,实现暴雨径流氮磷的高效去除;流域下游农田区,宜构建水面较大的浅滩湿地,通过延长滞留时间和促进生物活动增强去除暴雨径流氮磷的效果.
聂小飞李恒鹏李新艳
关键词:暴雨径流水塘
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前后水土流失时空变化模拟及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和250m的MODIS-NDVI数据,模拟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前后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库区2000-2008年水土流失波动较大,总体上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和强度都呈减弱趋势,2006-2008年年均水土流失总量和面积分别比2000-2002年减少4.10×106t和1129.6km2;强度、极强度和剧烈等级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秭归、巫山、巫溪、石柱和武隆等坡度15°以上的林地和耕地,水土流失减弱主要集中分布在奉节、云阳、万州和忠县等坡度1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库区水土流失时空变化主要受降水强度与分布、移民与蓄水运行和生态工程实施影响.库区水土流失总体虽然呈好转趋势,但库区水土保持与治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库首秭归、兴山和巴东及库中武隆等区域,需严禁坡耕地退耕还林反弹.
徐昔保杨桂山李恒鹏苏伟忠
关键词:三峡库区蓄水运行水土流失
中国大气NH3和NO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6
2012年
根据我国不同氨源的数量、燃料消费量和相应的氨与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1995~2004年历年的氨(NH3)排放量与1985~2005年历年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了2006~2010年的NOx排放量,并分析了NH3和NOx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NH3排放量为12.0Tg,比1995年的10.6Tg增加了大约13.2%;2004年的NOx排放量为20.6Tg,比1995年的12.2Tg增加了大约68.9%,比1985年的6.2Tg增加了大约2.3倍.在1996年以前,我国NH3和NOx的排放量基本相当,但是此后NH3的年排放量在经历了1997~1999年的下降之后,变化比较平稳,而NOx的排放量自2000年之后呈逐年迅速增加的趋势.2004年全国NH3的排放总量中,畜禽排泄、氮肥施用、人类粪便、氮肥与合成氨生产的贡献率分别为69.2%、15.2%、13.9%和1.9%;2004年全国NOx的排放总量中,由于受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制约,煤炭来源的NOx占到了排放总量的77.4%.NH3和NOx的排放强度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在中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与中东部地区人口多、能源消费量大以及畜禽养殖数量大有关.
李新艳李恒鹏
关键词:NH3
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类型氮、磷收支平衡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氮、磷收支平衡决定了氮、磷在土壤的富集,进一步影响氮、磷的流失强度,分析该过程有助于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对区域的环境效应.以位于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的天目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农户调查问卷、土壤和植被生物量实验分析、文献调研和氮、磷表观平衡模型的方法,选择研究区的茶园、水田、马尾松林和竹林四种典型用地类型,系统分析了氮、磷的输入要素,包括肥料输入、大气沉降、秸秆返田/枯枝落叶、生物固氮、人畜排泄物返田,以及输出要素,包括植物生长吸收、氨挥发、反硝化,并比较不同用地类型氮、磷收支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土壤表层氮、磷含量比较,揭示太湖流域上游丘陵山区主要用地类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氮、磷盈余量大小顺序为茶园>水田>马尾松林>竹林,分别是648.6、248.9、115.5、53.6 kgN/(hm2.a)和319.9、29.7、1.2和-3.4 kgP/(hm2.a);氮、磷利用效率以竹林最高,茶园的氮、磷利用效率均最低,仅为15.0%和3.1%;土壤氮盈余量与表层氮含量未能呈现出一致的关系,土壤磷盈余量与表层磷含量比较类似,并由此得出竹林比马尾松林更有利于水环境保护,而茶园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超过水田.
韩莹李恒鹏聂小飞徐昔保
关键词:太湖上游丘陵地区茶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