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6JJD72040002)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 相关作者:郑伟宏林国良肖平杨金萍程朝侠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被引量:7
- 2007年
-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 郑伟宏
- 关键词:因明
- 日本的印度因明研究历程——以因与喻的关系为中心
- 2013年
- 印度的陈那在三支作法之喻支中增设喻体,一改古因明只有喻依、因之外别设喻的情况,使得三支论式的可靠性程度大大提高。之所以会大大提高,其原因在于同、异喻体与因三相以及因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对该问题的讨论开始于唐疏,之后传入日本并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拟对日本自因明产生至今的因与喻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阐明其从"二喻即因"到"遍充"、"随伴"的演变过程,揭示日本的印度因明研究道路上的特色及其不足。
- 程朝侠
- 关键词:因三相随伴
- 印度因明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 2007年
- 因明,原本是明了事物之因的学问,最早产生于古代印度。我国唐代著名佛教译经师玄奘在印度求学时曾研习过因明之学,并在回国后将梵语因明著作《入正理论》和《正理门论》译成汉语。因明之学由此在中国汉地得以形成风气。随着日本遣唐使的到来,日本学僧在修学因明的同时,还把大量的因明书籍带回到日本。因明传入日本之后,经历代学僧和学者的努力,逐渐将因明发展成为一个较完备的学问体系,而本文就是对因明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情况所做的历史性回顾和评述。
- 杨金萍肖平
- 关键词:因明逻辑
- 因明与墨辩关于逻辑规律的比较研究
- 2009年
- 演绎推理必须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比较了因明与墨辩关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相关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因明中的共许要求、相违过的产生以及九句因中的第五句因的产生就是为了避免违反三大基本规律的结果,而墨辩中的"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攸,不可两不可"等也是如此,从而证明了在因明与墨辩中也同样有对逻辑规律的研究。
- 张忠义
- 关键词:逻辑规律因明墨辩
- 唯识论的知识可能性和可靠性思想探源被引量:1
- 2007年
- 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林国良
- 关键词:唯识论量论现量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