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106B02)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郑玉新刘清君贾光牛勇段化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态
  • 2篇遗传易感
  • 2篇遗传易感性
  • 2篇易感
  • 2篇易感性
  • 2篇三氯乙烯
  • 2篇酮类
  • 2篇卫生问题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丁二烯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医药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医药卫生体制
  • 1篇医药卫生体制...
  • 1篇易感性分析
  • 1篇永生细胞系
  • 1篇运动神经

机构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宁波市疾病预...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济南市疾病预...

作者

  • 4篇郑玉新
  • 3篇刘清君
  • 2篇刘庆
  • 2篇宾萍
  • 2篇戴宇飞
  • 2篇段化伟
  • 2篇牛勇
  • 2篇贾光
  • 1篇林彬
  • 1篇孙晓光
  • 1篇张济
  • 1篇周敬文
  • 1篇王爱红
  • 1篇张艳淑
  • 1篇刘岚铮
  • 1篇杜仙梅
  • 1篇谭红汕
  • 1篇陈泓
  • 1篇马衍辉
  • 1篇闫蕾

传媒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卫生研究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正己烷对人体血清髓鞘P0与P2蛋白抗体的影响
2011年
目的了解正己烷对人体血清髓鞘P0蛋白抗体与P2蛋白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接触正己烷1年以上的工人269名作为接触组,同时选取未接触正己烷的工人104名作为对照组,测定工人尿中2,5-己二酮的含量,并依据WS/T243—2004《职业接触正己烷的生物限值》将含量超出和未超出生物限值的工人分别设为高接触组和低接触组,进一步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工人血清中P0抗体、P2抗体的水平。结果正己烷接触组工人尿中2,5.己二酮含量均值为(3.10±1.35)mg/L,对照组尿中2,5-己二酮含量均低于最低检出限。接触组工人血清中P0抗体(IgG、IgM)和P2抗体(IgG、IgM)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接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己烷可导致人体血清中P0抗体以及P2抗体升高,血清中P0抗体以及P2抗体可作为正己烷接触的易感性标志物,这将有助于正己烷职业中毒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同时也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易娟周伟何家禧刘清君黄先青
关键词:糖蛋白类
三氯乙烯致大疱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护理
2009年
刘健陈媛肖罗敏刘璐
关键词:三氯乙烯护理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多态与职业性锰中毒易感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与比较了164例汉族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病例与328例汉族对照的MnSOD基因9Ala.Val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析MnSOD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关系。结果MnSOD基因9Ala-Val位点V等位基因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7%和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5,P〈0.01,OR=2.07,95%CI=1.43~3.00);具有VV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与具有非VV基因型的个体相比升高了1.30倍(OR=2.30,95%CI=1.52~3.49,P〈0.05)。结论MnSOD基因可能是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易感基因,携带MnSOD基因型VV可能增加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性。
蔡绍雷孙明霞闫永建孙晓光林彬傅继华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疾病遗传易感性
发展生物监测技术 进一步提高职业人群健康监护水平被引量:8
2010年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同时面临着传统的职业病(如尘肺、急慢性中毒等)和新的职业卫生问题(如新材料和新化学物)的双重挑战,加之大规模流动人群的职业健康问题,使得当前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新近发布的《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也提出了2015年之前的职业卫生工作规划目标,即要大力开展职业中毒发病规律、健康损害机制、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及防护技术研究,制定重大职业中毒防治指南。加强生物标志物及生物监测的研究,也将是落实和实施国家规划的重要需求。
贾光郑玉新
关键词:监测技术生物监测监护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职业卫生问题
铬盐职业接触对T细胞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了解铬盐对职业接触者体内免疫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115名不同浓度铬盐接触工人为接触组,以远离铬盐污染区的90名居民为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对象作业环境铬盐浓度;采用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中T细胞CD3^+、CD3^+CD4^+、CD3^+CD8^+及CIM^+/CD8^+水平。结果接触组空气中铬盐个体环境暴露浓度为(27.51±33.25)μg/m^3,对照组浓度为(0.16±0.15)μg/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45,P〈0.01)。铬盐接触组人群CD3^+、CD3^+CD4^+、CD3^+CD8^+及CD4^+/CD8^+平均水平分别为:(30.08±17.75)%、(1.04±1.73)%、(11.94±9.78)%、0.10±0.14;对照组为:(63.00±13.57)%、(30.51±5.16)%、(14.82±4.59)%、2.17±0.53。两组比较,对照组高于接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484、5.227、1.976、-5.218,P值均〈0.05)。结论在铬盐个体环境暴露评价基础上,铬盐接触者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CD3^+CD4^+有望作为铬盐接触免疫损伤的早期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值得进行更深入研究。
闫蕾王天成何平平马衍辉张济刘岚铮张宁周敬文杜仙梅臧嘉捷王翔贾光
关键词:环境监测
甲醛的生物效应及研究方法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甲醛(formaldehyde,FA)属于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性室内空气污染物。环境中气态甲醛为无色、强嗅、具有强氧化性的刺激性气体。甲醛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医学以及室内装修材料中,因此,甲醛暴露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群流行病学资料证实,甲醛可导致白血病、鼻咽癌等肿瘤。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甲醛确定为1A类致癌物(人类致癌物)。甲醛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杨艳邬堂春
关键词:气态甲醛生物效应室内空气污染物室内装修材料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资料
2,5-己二酮对坐骨神经及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2,5-己二酮(2,5-hexanedione,2,5-HD)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运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分为400mg·kg^-1·d^-12,5-HD染毒0、7、14、21、28d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坐骨神经横断面NGF水平和坐骨神经NGF mRNA水平。选用0.2.5、5.0、10.0、20.0mmol/L2,5-HD染毒神经元瘤细胞VSCA.1,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NGF水平的改变;并选用10.0mmol/L2,5-HD作染毒剂量,观察0、1、3、6、12、24、48hNGF水平的变化。结果随染毒时间延长,坐骨神经NGF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坐骨神经NGF mRNA水平在染毒14d(2^-△△Ct=3.46)、21d(2^-△△Ct=5.28)和28d(2^-△△Ct=3.10)高于染毒0d(2^-△△Ct=1)和7d(2^-△△Ct=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染毒剂量组VSGA.1细胞N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88,P〈0.01);5.0、10.0、20.0mmol/L组NGF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43.24±7.52、43.48±10.86、63.13±10.68)高于0mmol/L组(16.32±4.20)(q值分别为19.92、19.72、32.78,P值均〈0.01)和2.5mmol/L组(19.78±2.66)(q值分别为17.50、17.42、30.63,P值均〈0.01);20.0mmol/L组高于5.0、10.0mmol/L组(q值分别为13.04、11.71,P值均〈0.01)。10.0mmol/L2,5-HD染毒不同时间VSC4.1细胞N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69,P〈0.01);染毒6、12、24、48hNGF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18.66±2.89、23.14±6.08、27.66±6.11、17.25±3.05)高于染毒0h(10.18±1.81)(q值分别为9.64、15.74、21.76、8.50,P值均〈0.01)、染毒1h(9.31±1.28)(q值分别为10.28、16.17、21.95、9.20,P值均〈0.01)和染毒3h(10.44±2.13)(q值分别为9.25、15.24、21.17、8.10�
刘清君张艳淑刘强段化伟戴宇飞刘庆牛勇陈泓宾萍何凤生郑玉新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1,3-丁二烯致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易感性与CYP2E1和GSTs基因多态性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代谢酶基因CYP2E1和GSTs的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对照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PCR-RFLP测CYP2E1c1c2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和GSTM1缺失情况。[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23±2.49)‰和(1.22±1.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发现CYP2E1c1c2/c2c2基因型和GSTM1非缺失型与染色体损伤相关(分别为χ2=14.39,P<0.01和χ2=4.23,P<0.05)。没有发现年龄、工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数可以作为1,3-丁二烯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指标。CYP2E1c1c2/c2c2基因型、GSTM1非缺失型与1,3-丁二烯诱导的染色体损伤有关。
谭红汕王琪王爱红冯楠楠叶云杰冯晓青郑玉新夏昭林
关键词:1,3-丁二烯染色体损伤
EB病毒转化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影响因素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人类疱疹病毒(EBV)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用B95-8细胞制备EBV,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测定EBV滴度以确保病毒有效性,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研究环孢霉素A(CSA)的浓度、CSA加入时间、淋巴细胞浓度3个因素对EBV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试验的影响,选择最优化条件对三氯乙烯接触工人的B淋巴细胞进行转化。结果制备的病毒滴度分别为5.45×106/ml和1.06×106/ml。不同浓度CSA(0.2、1和2μg/ml)作用以及不同加入时间(同时加入或2h后)B淋巴细胞均成功永生化;正常人B淋巴细胞转化时淋巴细胞浓度不低于2×106/ml时方能成功永生化,而接触三氯乙烯工人的淋巴细胞在1×106/ml浓度下亦转化成功。不同条件下转化成功的B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显微镜下可见B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并聚集成团。结论在建立B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过程中,CSA浓度和加入时间对转化结果未见影响,而淋巴细胞与EBV接触时的细胞浓度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接触三氯乙烯工人的B淋巴细胞在1×106/ml浓度下亦转化成功,推测与淋巴细胞致敏状态有关。
刘庆滕艳霞牛勇刘清君段化伟宾萍郑玉新戴宇飞
关键词:EB病毒永生细胞系环孢霉素AB淋巴细胞三氯乙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