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002)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刘绍根徐锐吴昌生李卫华黄显怀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建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污泥
  • 5篇脱氮
  • 4篇絮凝
  • 4篇污水
  • 3篇生物絮凝
  • 3篇水解酸化
  • 3篇酸化
  • 3篇碳源
  • 3篇废水
  • 3篇除磷
  • 2篇絮凝吸附
  • 2篇叶绿素A
  • 2篇脱氮除磷
  • 2篇泥水
  • 2篇偏最小二乘
  • 2篇偏最小二乘法
  • 2篇前置反硝化
  • 2篇污泥水
  • 2篇污泥水解
  • 2篇硝化

机构

  • 14篇安徽建筑大学
  • 1篇安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1篇刘绍根
  • 4篇徐锐
  • 2篇黄显怀
  • 2篇李卫华
  • 2篇李贵敏
  • 2篇刘晨
  • 2篇杨丹丹
  • 2篇罗月
  • 2篇吴昌生
  • 1篇盛国平
  • 1篇俞汉青
  • 1篇刘怡心
  • 1篇严国兵
  • 1篇凌琪
  • 1篇唐玉朝
  • 1篇毛钦焱
  • 1篇夏娇
  • 1篇夏姣

传媒

  • 5篇安徽建筑大学...
  • 2篇工业用水与废...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淮阴工学院学...
  • 1篇安徽水利水电...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污泥水解酸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2015年
通过对絮凝吸附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水解过程的试验研究,得到其水解过程中SCODCr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絮凝污泥水解效果最好,初沉污泥次之,剩余污泥最差。根据试验数据,利用经典的Eastman模式对3种污泥水解酸化动力学模式进行研究,确定了水解反应的关键参数——水解速率常数kh的取值。3种污泥中颗粒性CODCr水解过程均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较好。由动力学分析亦可看出在水解反应初期的8 h内kh已高于0.1 d^-1,而反应初期24 h内也比总反应7 d的kh高出4倍,说明水解反应在初期的6-8h已达到较高速率,而后期速率逐渐降低,这就为工程中设计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提供参考。
胡星梅刘绍根徐锐
关键词:污泥水解反应动力学
污泥厌氧产酸发酵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污泥水解酸化是将污泥厌氧消化控制在厌氧反应的前两个阶段,污泥水解酸化上清液可作为内碳源用于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影响污泥水解酸化的因素有温度、pH、ORP、SRT、HRT、污泥性质以及预处理。其中预处理包括:超声预处理、碱预处理、热预处理、添加表面活性剂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和预处理对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较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其具体的影响规律。
叶秋月张赛楠
关键词: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因素预处理
参数优化对生物絮凝吸附-倒置A^(2)/O组合工艺的影响
2022年
采用生物絮凝吸附-倒置A^(2)/O组合工艺处理实际校园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回流比参数优化对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RT为7 h,活化污泥回流比为40%时,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效果最佳,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0.98%与91.31%,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02%与96.99%,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34%与71.23%,对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73%与87.49%,出水水质均能达到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
姚昕刘绍根叶秋月左玉春
关键词:参数优化脱氮除磷污水处理
回流比对生物絮凝-A^2O组合工艺去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调整混合液回流比和污泥回流比,考察了生物絮凝-A^2O组合工艺的去除特性。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对COD_(Cr)和NH_3-N的去除率受混合液回流比和污泥回流比的影响较小。TN的去除率随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污泥回流比的增加而增加。磷酸盐的去除率随混合液回流比的增加而增加,随污泥回流比的增加而减少。综合考虑组合工艺对COD_(Cr)、NH_3-N、TN和磷酸盐的去除率,混合液回流比取300%和污泥回流比取80%较合适。在最佳条件下,组合工艺对COD_(Cr)、NH_3-N、TN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64%、97.56%、70.25%和84.97%。
霍坤坤徐锐吴昌生刘绍根
关键词:脱氮除磷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
分段进水运行方式提高SBR工艺脱氮性能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存在有机碳源不足、脱氮效率低的问题,因此新的SBR运行模式(分段进水SBR)得到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模式的优势为可以利用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减少外加碳源,实现脱氮效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传统SBR工艺及分段进水SBR运行模式下对生活污水的脱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常规进水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5.19%,分段进水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64.23%,分段进水对总氮的去除率比常规SBR工艺对总氮的去除率高9.04%;在进水NO_3^--N浓度相近的情况下:常规出水NO_3^--N的平均出水浓度为12.996 mg/L,分段出水NO_3^--N的平均出水浓度为9.982 mg/L,出水NO_3^--N的浓度分段SBR的比常规SBR工艺的低3.014 mg/L;而分段进水SBR与常规SBR工艺对NH_4^+-N、COD在去除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以上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分段进水SBR工艺可更好的实现脱氮效果。
刘晨杨丹丹刘绍根
关键词:生活污水分段进水脱氮效率
不同pH条件下菌-藻系统处理废水污染物研究
2023年
在总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运用活性污泥与小球藻混合组成菌-藻系统处理废水,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菌-藻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微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为中性条件NO_(3)--N、PO_(4)^(3-)-P、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7%、94%、89%;叶绿素a含量和OD值结果表明,中性条件更有利于系统中小球藻生长。偏酸性和偏碱性条件下,对菌-藻系统处理污染物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菌-藻结构的形成。
吴丹丹
关键词:小球藻活性污泥PH叶绿素A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养殖业废水氨氮(NH4-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高,同时含有抗生素与重金属,处理不当会导致自然水体严重污染。传统的生物处理法往往对该类废水处理效果不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基于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污废水具有较大优势,特别对一些难处理的微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抗生素等。文章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菌与藻相互作用机制,详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机理及研究进展,提出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处理的优势和挑战,最后展望了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的发展前景。
吴丹丹张乔丹黄鑫胡昊
关键词:畜禽养殖废水抗生素重金属资源化
污泥性质对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3组构造一致的完全混合流态水解酸化反应器,分别以同等浓度的絮凝污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作为底物污泥,在温度35℃,初始p H=10的反应条件下,研究污泥性质的差异对污泥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初沉污泥、剩余污泥相比,絮凝污泥更易水解产酸发酵,至第9天水解产SCOD达到最大值2 713.2 mg/L,第7天酸化产VFAs达到峰值1 392.7 mg/L。3种污泥酸化产VFAs的主要组分均为乙酸和丙酸,但絮凝污泥VFAs组分中乙酸、丙酸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其所占比例分别高达48.9%和27.2%。此外,3种污泥水解酸化产碳源的同时均伴随着氮、磷元素的释放,整体而言,絮凝污泥产酸发酵中氮、磷元素的释放量及释放率均较低。
刘绍根徐锐胡星梅
关键词:水解酸化发酵碳源
絮凝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解决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本试验利用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外加碳源,通过生物絮凝吸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研究水解酸化液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投加水解酸化液的条件下,出水COD、NH4+-N和TN平均值为17.57mg/L、1.27mg/L和10.21mg/L,系统去除率分别达到77.91%、95.48%、64.52%左右;在碳源投配比1:60时,进入前置BAF系统的COD/TN为3.71,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12%和79.80%。研究表明,以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可显著提高前置BAF生物脱氮性能,且实现絮凝污泥的资源化与减量化。
刘绍根李贵敏夏姣罗月
关键词:低碳氮比污水前置反硝化脱氮
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聚β羟基烷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强化生物除磷是废水生物除磷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厌氧与好氧交替运行的反应过程中,污泥中聚β羟基烷酸酯(PHA)经历了厌氧储存和好氧降解的过程,其位于1740 cm^-1吸收峰亦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通过比较PHA标准品的红外光谱图,实现了活性污泥PHA的红外特征归属,1740 cm^-1红外吸收峰源于PHA羰基特征吸收。利用高斯分峰法将相互重叠的PHA 峰、蛋白质Ⅰ峰和蛋白质Ⅱ峰进行了分离, PHA与蛋白质Ⅰ峰的峰面积比值与PHA测定值有较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可达0.873,峰面积比值可反映污泥中PHA的变化趋势。选取1480~1780 cm^-1区域红外光谱,经过归一化处理并转化为吸光度数据后,结合污泥样品PHA含量的色谱分析结果,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污泥样品红外光谱与PHA含量的关系模型,模型预测值与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未知浓度活性污泥样品的红外光谱以及该关系模型,可以迅速预测未知污泥样品中的PHA含量。该方法的研究为污泥胞内PHA的快速表征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李卫华毛钦焱刘怡心盛国平俞汉青黄显怀刘绍根凌琪严国兵
关键词: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