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2009RFQXN085)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韩英鹏常玮李文滨杜玉萍徐香玲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大豆
  • 2篇线虫
  • 2篇抗性
  • 2篇胞囊
  • 2篇胞囊线虫
  • 2篇大豆胞囊线虫
  • 1篇上位性
  • 1篇上位性效应
  • 1篇塑料
  • 1篇注释
  • 1篇籽粒
  • 1篇籽粒干物质
  • 1篇籽粒干物质积...
  • 1篇线虫病
  • 1篇结构域
  • 1篇抗病
  • 1篇抗病基因
  • 1篇抗性鉴定
  • 1篇互作效应
  • 1篇环境互作

机构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3篇韩英鹏
  • 2篇李文滨
  • 2篇常玮
  • 1篇孙德生
  • 1篇张忠臣
  • 1篇滕卫丽
  • 1篇徐香玲
  • 1篇杜玉萍
  • 1篇高源
  • 1篇胡海波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种大豆胞囊线虫鉴定方法比较及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从计数方法、播种方法、鉴定准确性等方面对实用性较强的塑料钵柱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2种大豆胞囊线虫鉴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塑料钵柱法鉴定时,可观察到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主要发病特征,包括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根部有胞囊形成等典型症状。利用酸性品红染色法鉴定时未见叶片变黄,根部未见胞囊,但在20×显微镜下可检测处于二龄期的幼虫,可用于鉴定计数。2种鉴定方法对鉴别寄主具有同等区别抗感材料的能力,但在鉴别较大群体时品红染色法鉴定结果变异率低,同时在鉴定周期和效率上明显优于塑料钵柱法。因此,在对较大群体进行鉴定时,酸性品红染色法是一种便捷且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法。
高源常玮韩英鹏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
基于元分析与结构域注释的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挖掘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挖掘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CN)抗性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大豆品种中及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抗SCN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图谱整合软件BioMercator2.1将不同来源的QTL整合到遗传图谱GmComposite2003上,并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获得一致性QTL。运用抗病基因注释的方法获得一致性QTL内包含的抗性候选基因,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预测得到的基因,并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进行表达分析。【结果】通过元分析获得了27个一致性位点,根据hmmsearch的搜索结果显示,共得到77个SCN抗性候选基因,其中PK-LRR-TM和PK类的抗病基因为主要的类型,共占总数的77%。选择Gm16上抗病基因簇内的基因进行克隆,其中4个获得扩增产物,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Glyma16g31490.1只在抗线虫品种L-10中表达,而在感线虫品种黑农37中不表达,且在L-10根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叶片中的表达量。【结论】克隆得到4个SCN抗性基因与其它植物PK-LRR-TM类抗病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度。Glyma16g31490.1在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推测其在SCN抗性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元分析与结构域注释的方法挖掘SCN抗性基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玮韩英鹏胡海波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大豆胞囊线虫抗病基因
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QTL动态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在不同发育时期,探索影响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QTL的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及其对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可加深大豆育种工作者对产量形成的理解和加速育种进程。【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农594为父本及二者杂交所得F5所衍生的143个F5:9、F5:10和F5:11重组自交系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发育时期控制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QTL及其遗传效应对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发育时期检测到与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相关的13个加性QTL和14对上位性QTL,其中8个加性QTL和8对上位性QTL存在与环境互作效应。另外,在本研究中仅有加性QTLdmaC2_2能够在6个发育时期都被检测到,而其它加性QTL和14对上位性QTL只能在某个或某些时期被检测到。【结论】在6个不同的发育时期,加性QTL数目、加性QTL能够解释的表型变异呈现"S"型曲线变化,与大豆籽粒干物质重的表现型变化相似,而上位性QTL能够解释的表型变异相对稳定且较小。从效应值上看,加性效应在籽粒发育开始(30d发育时期)较大,从40d发育时期开始降低,在70d发育时期降至最低,在籽粒发育结束时(80d发育时期)略有上升;上位性效应从30d发育时期到70d发育时期一直上升,在籽粒发育结束时(80d发育时期)略有下降;QTL×环境互作效应在6个发育时期均显著地影响大豆籽粒干物质的积累。从连锁群的位置上看,在6个不同的发育时期控制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加性QTL主要集中在C2连锁群(从OPK14_70到satt134区间,即QTLdmaC2_1、dmaC2_2、dmaC2_3所对应的区间),特别是发育初期(30d发育时期);从40d发育时期到籽粒发育结束时(80d发育时期),控制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加性QTL的连锁群位置变化较多,表现为发育时期的选择性。在6个不同的发育时期中,除50d发育时期以外,控制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
韩英鹏滕卫丽杜玉萍孙德生张忠臣徐香玲
关键词:籽粒干物质积累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