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49-14)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5H指数:8
- 相关作者:吴淑勤石存斌王庆曾伟伟任燕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济宁市渔业监测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草鱼出血病发生风险半定量评估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
- 2012年
-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草鱼出血病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初步构建该病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旨在为防控疾病提供决策依据。该模型包括由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德菲尔法确定的各风险因素权重,由综合评价法表述的风险评估结果。构建的草鱼出血病风险指标体系包括9个目标层,即鱼种(B1)、免疫(B2)、水质(B3)、放养密度(B4)、水温(B5)、饲养管理(B6)、发病史(B7)、天气(B8)、池塘状况(B9);26个风险指标层,主要包括如鱼种是否带毒(C1)、是否免疫(C4)、免疫时健康状况(C6)、放养密度(C13)、水温(C14)、近年来发病情况(C19)等。目标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167;0.202;0.124;0.109;0.101;0.097;0.092;0.081;0.064},其中免疫和鱼种权重值最高。采用综合评价法表示风险评估结果,其函数模型为,ij ij得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发生草鱼出血病的风险值分别是0.699、0.690、0.568,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即采取免疫接种措施后华南地区发生草鱼出血病的风险较华中和西南地区低。
- 杨淞吴淑勤李宁求石存斌邓国成林文辉林强
-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
- 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被引量:10
- 2011年
- 大宗淡水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鲂)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体,在我国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呈现出疾病种类多、发病面积广、延续时间长、死亡率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每年经济损失高达40亿元,约占鱼类病害损失的7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病害防控技术特别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病害问题仍是阻碍我国大宗淡水鱼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论文回顾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药物防控技术、免疫防控技术、生态防控技术以及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病害防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战略构想。
- 李宁求付小哲石存斌吴淑勤
- 关键词: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
- 编码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结构蛋白新基因ORF90.5L的鉴定分析
- 2010年
-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全基因组序列于2001年完成测定,全基因组为111362bp,含有124个推测的开放阅读框(ORF)。2007年,Eaton等对12株已完成序列测定的虹彩病毒代表株进行分析比较,除了已经推测的ORF外,认为ISKNV基因组中还存在一个的核心基因(Core gene)ORF90.5L。本研究以ISKNV的cDNA为模板,根据Eaton等报道中推测的上下游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出一段963bp的PCR产物。该序列编码一个32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推测分子量为35kD,含有预测的跨膜区,与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其他成员编码的肉豆蔻基膜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将该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pET90.5L免疫昆明鼠获得高效价多克隆抗体。利用抗pET90.5L抗体与纯化病毒进行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抗pET90.5L的多抗可以特异性识别病毒粒子中大小约为35kD的蛋白条带,ORF90.5L编码的蛋白应为病毒的结构蛋白。本研究旨在为ISKN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和病源侵染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 王庆罗永文刘春曾伟伟张超石存斌吴淑勤
- 关键词:核心基因病毒结构蛋白
-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27
- 2010年
-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末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张超王庆石存斌曾伟伟刘永奎江海明吴淑勤
- 关键词:草鱼呼肠孤病毒病毒分离病毒鉴定
- 云斑尖塘鳢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4
- 2010年
- 2009年10月,广东顺德地区一云斑尖塘鳢养殖场暴发不明病因疾病,发病尖塘鳢体长15—18 cm不等,死亡率约85%,濒死尖塘鳢从池塘底层游至水面,呈现游动失衡状态直至死亡。死亡尖塘鳢腹部膨大,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从内脏器官肝脏、脾脏和肾脏未分离到致病菌。病鱼内脏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20尾尖塘鳢,7d后开始出现死亡,10d后全部死亡,对照组无死亡。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鱼的病理切片显示肝脏、脾脏和肾脏出现大量肿大细胞,超薄切片经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脾脏和肾脏观察到大量病毒颗粒。电镜下病毒呈六边形,直径约135 nm,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针对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鱼的DNA作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利用NCBI的Blast搜索,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与肿大细胞病毒属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闪电丽鱼虹彩病毒(DGIV)和条石鲷虹彩病毒(RBIV)MC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8.1%和94.7%。利用MCP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导致云斑尖塘鳢发病死亡的病毒为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暂命名云斑尖塘鳢虹彩病毒(MSGIV)。
- 王庆曾伟伟刘春李凯彬常藕琴潘加雄石存斌吴淑勤
- 关键词:云斑尖塘鳢虹彩病毒MCP
- 草鱼呼肠孤病毒JX-0902株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14
- 2011年
- 收集江西南昌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脾、肾样品中发现大量病毒颗粒,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取病鱼肌肉、内脏研磨,组织液经离心、过滤除菌后进行鱼体人工感染试验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人工感染试验鱼出现死亡,且具有典型出血症状;组织滤液感染草鱼肾细胞系(CIK)细胞后,盲传6代未观察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存在,与病鱼组织切片观察到的病毒形态一致。SDS-PAGE结果进一步揭示,新分离病毒株(暂命名JX-0902)基因组由11条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但基因组带型与GCRV 873株存在差异,而与HZ08株接近。根据GenBank上已提交的草鱼呼肠孤病毒S6序列(GQ896337)设计特异引物,以JX-0902株的cDNA作为模板,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基于S6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X-0902与GCRV HZ08株、GD108株S6同源性高达98%、99%,该分离株应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 刘永奎王庆曾伟伟石存斌张超陈道印吴淑勤
-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呼肠孤病毒
- 鲢鳙鱼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13
- 2010年
- 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rR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相关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为一支。Aero气溶素基因PCR扩增出209bp条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此3株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 孙承文任燕石存斌潘厚军吴淑勤
- 关键词: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
- 3种免疫途径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保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浸泡、口服、注射免疫后鳜皮肤、肠道黏液和血清中抗体的变化关系,揭示鳜对3种免疫途径的免疫应答效果。结果显示:黏液抗体产生快(7 d达到峰值),但持续时间短,抗体水平低(213);血清抗体产生慢(28 d方达峰值),但持续时间长,抗体水平高(225)。不同方式免疫鳜后均产生远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滴度(P<0.05)。注射组产生的抗体水平高(225),免疫保护率最理想(70.6%);口服组相对另两个实验组,其抗体峰值(215)和免疫保护率(41.2%)均较低;浸泡组在皮肤黏液产生水平和溶菌酶含量方面,产生较好的免疫效应,分别为213和178μg/mL,但相对保护率仅为47.1%,低于注射组的70.6%。浸泡和口服组可诱发局部黏膜免疫,在抗体动态变化方面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且峰值时间早于注射组。初步推断浸泡和口服可以直接刺激鱼体黏膜组织产生局部的特异性抗体。
- 刘雨果潘厚军石存斌吴淑勤
-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浸泡免疫
- 硫酸铜中毒对剑尾鱼肝脏和鳃损伤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Howell红氨酸染色、原子吸收光谱检测等方法,对硫酸铜处理28 d的剑尾鱼进行组织病理学变化、Cu2+在组织中沉积和蓄积研究。硫酸铜中毒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粘液分泌增多,鳃丝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增生,鳃小片融合,鳃丝棒状化;肝脏水肿,肝静脉和肝窦淤血、溶血,肝细胞的水泡变性,弥漫性坏死、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胰腺细胞的酶原颗粒减少;Cu2+主要沉积和蓄积在肝脏中。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病理变化具有代谢性中毒特征,并与肝脏中Cu2+蓄积量具有一致性;肝脏是Cu2+的重要蓄积器官,蓄积量与时间、浓度具有相关性;Howell红氨酸染色后Cu2+在肝脏中的显示和病理变化可作为铜中毒的重要指标。
- 常藕琴石存斌吴淑勤
- 关键词:剑尾鱼硫酸铜中毒病理学
- 一株斑点叉尾致病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2
- 2011年
- 从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的一株细菌GD091027,对该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 CFU/尾时,能引起斑点叉尾100%发病死亡,对斑点叉尾的LD50为6.2×104 CFU/g。分离株GD091027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阴性,在25℃、35℃均有运动性,能耐3%的NaCl,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不利用西蒙氏柠檬酸盐,不利用丙二酸,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甲基红(MR)试验阴性。在16S rRNA系统发育树中,该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聚为一分支。分离株GD091027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16种抗菌药物敏感,利福平、青霉素等3种抗菌药物不敏感。除不产生溶血、不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甲基红(MR)试验阴性外,病原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符合迟缓爱德华氏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 任燕巩华陶家发梁慧丽刘礼辉石存斌吴淑勤
- 关键词:R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