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235)

作品数:7 被引量:56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品夏昭林张静张晨叶云杰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
  • 2篇多态
  • 2篇基因
  • 2篇苯接触
  • 2篇苯接触工人
  • 1篇低浓度
  • 1篇凋亡
  • 1篇凋亡途径
  • 1篇凋亡相关
  • 1篇凋亡信号
  • 1篇毒性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长度
  • 1篇信号
  • 1篇血细胞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毒性
  • 1篇噪声
  • 1篇正常生理现象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芜湖市疾病预...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7篇孙品
  • 4篇夏昭林
  • 2篇吕建萍
  • 2篇程周祥
  • 2篇周元陵
  • 2篇周莉芳
  • 2篇叶云杰
  • 2篇张晨
  • 2篇张静
  • 2篇陆叶
  • 1篇仇玉兰
  • 1篇黄简抒
  • 1篇金如锋
  • 1篇冯楠楠
  • 1篇余婷婷
  • 1篇郑文丽
  • 1篇常帅

传媒

  • 4篇工业卫生与职...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低浓度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苯接触工人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823名研究对象(直接接苯组253人,间接接苯组482人,对照组88人)进行健康体检,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卫生习惯、临床症状及白细胞降低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直接接苯组经常使用防护用品人数的比例(78.3%)明显高于间接接苯组(55.2%)(P<0.05);间接接苯组和直接接苯组白细胞波动率(32.2%,40.7%)及白细胞降低率(20.5%,27.7%)均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暴露、年龄和接苯工龄是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结论低浓度苯接触仍可能会产生血液毒性,白细胞计数是监测低浓度苯接触血液毒性的一个敏感指标。
张静吕建萍张晨周莉芳叶云杰孙品程周祥夏昭林
关键词:白细胞降低血液毒性
汽修厂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及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汽车修理厂职工职业卫生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维修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和健康状况,为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提高汽修工人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118名汽修厂职工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考察汽修厂、查阅职业卫生档案了解汽修厂企业基本情况、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种类及分布和职业卫生情况。结果 93.2%的职工学历为高中及中专以下,83.1%的职工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知晓工作岗位上存在的职业危害的有53人,知晓率为49.9%;知晓相应防护用品的有106人,知晓率为89.8%;不同年龄、工龄、文化水平和收入组间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5.6%的汽修职工通过培训等传统方式获得职业卫生知识,40.7%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兴方式获取。104人上岗前参加过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率为88.1%;108人在岗期间参加过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率为91.5%。结论汽修职工具备一定职业卫生知识和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但不能明确岗位上存在的职业危害和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郑文丽吴玉霞常帅孙品
关键词:职业卫生知晓率
苯致染色体损伤与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多态性与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459名苯接触工人和88名非接苯对照组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检测XRCC1第6外显子194密码子,第9外显子280密码子和第10外显子399密码子多态。结果接苯组微核发生率(2.12‰±1.88‰)明显高于对照组(1.19‰±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岁年龄组的接苯工人微核发生率(3.00‰±2.76‰)明显高于≤35岁年龄组(2.02‰±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XRCC1基因多态性与微核率有关。与AAA/AAA野生型比较,携带AAA/BAA、AAB/AAB、ABA/ABA及ABB/ABB双体型的接苯工人微核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接触能致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年龄及XRCC1基因双体型与苯致染色体损伤有关。
张静吕建萍张晨周莉芳叶云杰孙品程周祥夏昭林
关键词:DNA损伤微核试验
凋亡相关的microRNA分子研究进展
2013年
凋亡是细胞主动自我毁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过凋亡能消除自身不需要的、已严重损害的、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细胞。若细胞凋亡过程发生紊乱,可能会导致细胞无限制增殖,从而导致病变,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凋亡信号首先激活凋亡途径上游的Caspase启动分子.
冯楠楠孙品夏昭林
关键词:RNA分子CASPASE正常生理现象凋亡途径凋亡信号
苯接触工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苯接触工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的表达,分析p53基因表达与苯接触量以及p53-Mdm2-p14ARF通路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选取职业苯接触工龄≥1a的77名工人为接触组,37名无职业性苯及其他毒物接触史的本地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嵌合荧光法检测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表达量。同时采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检测法对接触组工人p53-Mdm2-p14ARF通路中8个基因多态进行检测。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p53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2-△Ct×103)的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85(0.57,4.04)和15.41(9.29,25.56),经稳健线性回归分析排除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苯累计接触剂量将接触组分为低、中、高苯累计接触组,各组p53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相对表达量随累计接触剂量的增加而降低(P<0.01)。携带p14ARF基因rs3731245多态突变型个体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低于野生纯合型(P<0.05)。结论苯接触可引起机体外周血中p53基因mRNA表达量降低。
孙品金如锋仇玉兰夏昭林
关键词:P53基因MRNA表达多态
上海市某石化企业苯接触工人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石化企业工人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接触情况,并对其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 收集该石化企业2010~2014年作业场所中苯系物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相关作业工人的一般情况,应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判定苯、甲苯和二甲苯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结果 该石化企业工作场所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监测浓度合格率为100%;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显示,苯有较高的致癌性风险,苯、二甲苯的非致癌性风险较大,甲苯非致癌性风险较小.结论 该石化企业苯接触工人的健康风险较大,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适用于化工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
陆叶黄简抒周元陵孙品
关键词:甲苯风险评估
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与外周血细胞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与外周血细胞端粒相对长度(relative telomere length,RTL)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石化企业工龄≥4a且个体噪声暴露40h等效声级(LEX,周)≥80dB(A)的52名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暴露组,(LEX,周)<80dB(A)的50名男性工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职业史和血常规检测结果,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研究对象的RTL,采用广义线形回归法分析职业暴露噪声强度与RTL的相关性。结果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除年龄和工龄外,在吸烟、饮酒人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常规以及苯系物累积暴露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工人RTL的检测值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别为暴露组1.31(1.16,1.55)和对照组1.34(1.22,1.63),经广义线性多元回归法校正影响因素后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LEX,周)是否大于85dB(A)将暴露组进一步分组后发现,(LEX,周)≥85dB(A)组工人RTL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RTL随职业噪声暴露强度增加而减少(P<0.05)。结论长期职业噪声暴露可能影响外周血细胞RTL。
余婷婷陆叶周元陵孙品
关键词:噪声外周血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