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31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陈艳艳刘小明赖见辉张伟伟方珊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配送
  • 2篇公交
  • 2篇轨道交通
  • 2篇城市
  • 2篇城市交通
  • 1篇地铁
  • 1篇队列
  • 1篇多模式
  • 1篇一卡通
  • 1篇移动通信
  • 1篇源数据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手机
  • 1篇通信
  • 1篇能耗
  • 1篇能耗计算
  • 1篇排队论
  • 1篇偏好
  • 1篇专用道

机构

  • 10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交通部公路科...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北京市市政工...

作者

  • 9篇陈艳艳
  • 4篇刘小明
  • 3篇赖见辉
  • 2篇张伟伟
  • 2篇方珊珊
  • 1篇陈宁
  • 1篇王振报
  • 1篇孙健
  • 1篇杨孝宽
  • 1篇丁日佳
  • 1篇程欢
  • 1篇刘花
  • 1篇韩旺
  • 1篇冯国臣

传媒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交通运输系统...
  • 2篇都市快轨交通
  • 1篇交通标准化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客流预测与运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海量的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数据和移动通信定位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属性特征、时空特征、接驳特征、票价调整影响特征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客流需求高增长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轨道交通工作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的中青年通勤族,77.25%的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10~60 min之间;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受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客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突出;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较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便利性和完善性程度影响乘客对轨道站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可接受范围内,票价调整对客流的影响在短期内较明显,经过渡期后客流量呈增加趋势。
李臣陈艳艳刘小明路尧
关键词: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移动通信
基于前景理论的地铁/公交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被引量:9
2014年
以"前景理论"为框架,通过对地铁/公交组合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特性分析,以地铁在常态运营下的行驶时间为单位广义费用,通过意向调查(SP调查)拟合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换算函数,建立了广义出行费用计算模型;然后针对前景理论中关键的参考点选择方法,提出用预留时间作为对期望费用的修正,并对参数进行标定,建立了在风险条件下的地铁/公交出行路径决策模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与被调查者的选择吻合率约90%.
赖见辉陈艳艳张伟伟吴德仓
M/M/c型与M/M/1型排队系统对比仿真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更具体地分析M/M/c和c个M/M/1并联系统在性能上的差异,首先分析了Little公式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然后通过AnyLogic仿真工具对模型运行过程进行跟踪,最后通过管理系统仿真(general purpose simulation system,GPSS)JAVA仿真获取了2种排队系统中服务台利用率、平均队长、最大队长、平均等待时间等对比指标,并指出了M/M/1并联系统用解析法求解存在的缺陷.仿真结果表明:2种排队系统中服务台利用率几乎相同;M/M/c系统中顾客平均等待时间稍短于c个M/M/1并联系统,对传统排队论中的"与c个M/M/1并联系统相比,M/M/c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服务效率和减少等待时间"结论进行了修正.此外,M/M/c系统中"短时等待"顾客更多,其"零等待"顾客数和"长时等待"顾客数均显著少于c个M/M/1并联系统.
孙健丁日佳陈艳艳
关键词:M/M/C排队M/M/1排队排队论ANYLOGIC
基于专用道与编队策略的货车队列最短配送距离研究
2017年
货车编队运输作为共同配送的一种新形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能耗,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根据车辆实际运行情况,多个配送车辆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相同的目的地,需要在路段上完成编队过程。以VISSIM作为仿真工具,结合C#编程与COM服务,构建了货车专用道与编队策略实施实验平台,提出了货车队列能耗与最小配送距离计算方法。通过不同车辆数的编队试验发现,最小配送距离随编队车辆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车辆数小于4时,最小配送距离基本相同。
方珊珊陈艳艳刘小明陈宁韩旺
关键词:共同配送能耗计算
描述性选择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在出行选择行为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如何实现合理有效的描述性选择试验设计,总结了不同试验类型(不标号试验和标号试验)的优缺点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设计和有效设计)的适用范围,以通勤者出行路径和出发时间联合选择为例,利用R软件针对多项logit模型,进行正交主效应试验设计.基于得到的标号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和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估计结果统计性显著.
程欢杨孝宽刘小明
关键词:正交设计
基于GIS的区域公交可达性计算方法被引量:20
2015年
为计算城市内部特定区域对周边其他区域的公交可达性,更加直观地得到不同区域公交可达性差异程度,提出区域公交可达性概念.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出基于公交站点权重和公交线路辐射范围权重的区域公交可达性计算方法.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计算朝阳区30个交通小区的区域公交可达性值.结果表明,区域公交可达性值,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对周边其他区域的公交可达性水平,这为选址分析、公交优化等提供了定量化的公交可达性信息.
陈艳艳魏攀一赖见辉张伟伟冯国臣
关键词:城市交通GIS公交站点
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人群分类被引量:1
2014年
为识别出行者选择不同出行方式的差异,将多重对应分析法应用到行为领域进行出行人群分类。根据北京市居民日常出行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选择出对出行方式影响比较显著的变量,分析出行人属性、出行属性、出行偏好和出行方式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选择出来的指标把出行人群划分成5个类别,分析每类群体所倾向的出行方式并针时不同群体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引导居民出行。
刘花陈艳艳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多重对应分析
方格型城市多模式公交线网关键设计参数优化被引量:5
2014年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地面公交等多种模式,多种模式的整合优化对于发挥公交线网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方格型路网布局结构,提出理想的公交线网布局结构,将多等级公交线路与公交换乘枢纽结合,表现为主线、辅线和补充线的组织形式.该线网结构的关键设计参数包括公交主线间距、快线线路站距和交通分区大小.从出行者、运营企业和政府管理者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关键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在特定的城市交通背景条件下,利用数值试验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给出不同出行距离条件下关键设计参数的建议值,其结果可以为大城市多模式公交线路整合规划提供参考.
王振报陈艳艳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交通网络结构参数优化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快递人员辨识方法被引量:4
2017年
提出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法(naive Bayesian classifier,NBC)的城市快递人员辨识方法.首先,通过相关问卷调查,研究快递派送人员的手机信令发生规则.然后,依据北京市移动用户手机通信信令数据,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2种数据源中同时包含的通信数据属性,建立通信数据与调查数据中类别变量(快递人员/非快递人员)之间的贝叶斯概率关系,以此为基础构建NBC模型并对其进行训练.最后,使用未参与训练的样本数据测试标定后模型的准确性,测试结果显示快递人员的预测成功率达到88.3%.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方珊珊陈艳艳刘小明魏攀一赖见辉
关键词:城市配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模式运营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多模式运营是应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多样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外成功案例,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内涵。从多交路、快慢车组合、跨线运营这3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出发,研究各运营模式的形式分类、客流特征、影响因素等适用条件。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给出我国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建议,提出规划阶段就预留多模式运营的基本设备设施条件的必要性,并从运营时间选择、空间设施改造等方面给出建议。
杨安安汪波陈艳艳黄建玲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