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12081006-2)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畅志坚张晓军李欣詹海仙杨足君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锈病
  • 3篇条锈病
  • 3篇偃麦草
  • 2篇中间偃麦草
  • 2篇小麦
  • 2篇小偃麦
  • 2篇抗条锈
  • 2篇抗条锈病
  • 1篇新种质
  • 1篇普通小麦
  • 1篇种质
  • 1篇细胞学
  • 1篇细胞学鉴定
  • 1篇抗条锈病基因
  • 1篇抗条锈性
  • 1篇抗性
  • 1篇抗性遗传
  • 1篇抗源
  • 1篇基因
  • 1篇分子定位

机构

  • 3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3篇詹海仙
  • 3篇李欣
  • 3篇张晓军
  • 3篇畅志坚
  • 2篇杨足君
  • 2篇郭慧娟
  • 1篇李光蓉
  • 1篇乔麟轶
  • 1篇张丛卓
  • 1篇贾举庆
  • 1篇刘洁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被引量:10
2012年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李欣张晓军张丛卓詹海仙杨足君畅志坚
关键词:中间偃麦草条锈病
小偃麦新种质CH7102抗条锈病特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对衍生于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杂种后代的抗条锈病新种质CH7102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其抗性来源及其遗传方式。采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1、CYR32对CH7102及其亲本进行苗期抗性评价;对CH7102分别与感病品种和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的杂交后代接种CYR32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验。CH7102具有与其抗病亲本‘小偃7430’和彭提卡偃麦草相似的侵染型,而所有的小麦亲本均感病,表明CH7102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CH7102与感病品种‘台长29’和‘绵阳11’杂交、回交,其F2、BC1、F2:3代的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1:1和1:2:1的单显性基因分离模式。而CH7102与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杂交F2代的抗感分离比为15:1。CH7102对条锈病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其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而且与已知的抗CYR31、CYR32的抗性基因Yr5、Yr10、Yr15、Yr24/Yr26、Yr41不存在等位关系,属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刘洁畅志坚李欣张晓军詹海仙郭慧娟
关键词:普通小麦抗条锈性
小麦新抗源CH5383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被引量:3
2014年
CH5383是新育成的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渗入系,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为明确其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和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CH5383的系谱材料及其与高感条锈病品种(系)杂交的F1、F2和F2:3家系群体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CH5383对条锈病的抗性源于中间偃麦草,对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2的抗性由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将此基因暂时命名为YrCH5383。从47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3对引物Xgwm108、Xbarc206和Xbarc77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是8.2 cM、10.7 cM和13.6 cM。根据这两对标记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抗病基因定位到3B染色体的长臂上。3B染色体的长臂还未见有正式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的报道,推测YrCH5383可能是一个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新抗条锈病基因。
詹海仙畅志坚李光蓉贾举庆郭慧娟张晓军李欣乔麟轶杨足君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中间偃麦草分子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