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90463)

作品数:13 被引量:206H指数:8
相关作者:黄明斌袁国富王力上官周平张永坤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水分
  • 9篇土壤
  • 8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5篇黄土高原
  • 2篇植被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壤干层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群落
  • 2篇利用效率
  • 2篇黄土旱塬
  • 2篇沟壑
  • 2篇含水量
  • 2篇旱塬
  • 1篇地带性
  • 1篇冬小麦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宁夏大学
  • 1篇陇东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王力
  • 3篇黄明斌
  • 3篇袁国富
  • 2篇上官周平
  • 2篇段良霞
  • 2篇张永坤
  • 2篇闫艺兰
  • 2篇张洛丹
  • 2篇刘晓
  • 1篇张希彪
  • 1篇武高林
  • 1篇朱元骏
  • 1篇安慧
  • 1篇王金成
  • 1篇王棣
  • 1篇张林森
  • 1篇易小波
  • 1篇邓蕾
  • 1篇邵明安
  • 1篇毛宁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在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应用的适宜性评价被引量:7
2017年
对近些年提出的两种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固有水分利用效率(u WUE)与经典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指标在黄土高原典型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主要分析了不同指标在小时、日和年尺度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提出优化水分利用效率(o WUE)指标,比较了不同定义的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在模拟总初级生产力(GPP)逐日动态过程上的表现。结果显示:IWUE和u WUE适合在日和小时尺度分析植被的碳水耦合特征,WUE适合分析年尺度的碳水耦合特征;o WUE指标在描述碳水耦合特征方面与u WUE相比并没有本质性改善,但在用于模拟GPP动态过程时模拟效果改善明显;采用o WUE和u WUE指标能改善植被生长盛期的GPP动态过程模拟,但在生长季早期和晚期的模拟效果比WUE差。IWUE指标不适合模拟GPP动态过程。
刘晓戚超闫艺兰袁国富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
六道沟流域不同冠层小叶杨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小叶杨作为六道沟流域植被恢复的优势乔木速生树种,对该区的生态恢复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六道沟流域生长旺期(8和9月)不同冠层高度下小叶杨叶片的水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叶片全N全P含量,分析了冠层叶片的δ^(13)C、光合特性指标、叶水势等在不同月份及冠层高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小叶杨8、9月份间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均随着冠层高度增加而减小。(2)小叶杨叶片δ^(13)C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随冠层高度增加而增加,δ^(13)C沿冠层高度的变化范围为-29.81‰^-27.43‰。(3)叶片δ^(13)C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8月份和9月份δ^(13)C沿树高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22‰和2.12‰。研究发现,六道沟流域小叶杨叶片确实受到来自树高所引起的水分胁迫,叶片δ^(13)C能真实反映其长期的水分利用状况,且叶片δ^(13)C的变化是自身遗传特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魏特王力杨国敏
关键词:小叶杨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参数
黄土旱塬区冬小麦土壤水库动态被引量:10
2017年
土壤水库是旱作农业区粮食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长武旱塬2012—2015年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的研究,分析了土壤水库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和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冬小麦田间平均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曲线均呈"双峰双谷"形,第1处峰点在10~20 cm土层,第1处谷点在50 cm左右,第2处峰点在100 cm左右,第2处谷点在280 cm左右.无论何种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库对降水的响应滞后且滞后的程度一致.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库的年际与年内动态变化影响较大.与丰水年相比,枯水年、平水年土壤水库对大气干旱的调节能力降低,表现为主要供水层上移;枯水年、平水年降水量虽少,但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较丰水年明显;丰水年土壤水库有较大盈余(84.2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枯水年土壤水库稍有亏缺(1.5 mm),水分平衡出现负补偿,平水年土壤水库稍有盈余(9.5 mm),水分平衡出现正补偿.长武旱塬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4个时期:苗期耗水期、缓慢消耗期、大量消耗期、收获期,整体蒸散耗水大小顺序为:大量消耗期>苗期耗水期>收获期>缓慢消耗期.
李鹏展王力王棣
关键词:黄土旱塬区冬小麦土壤水库蒸散土壤干层
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4种牧草形态及其生理特征表达被引量:19
2020年
草地作为半干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开展牧草对土壤水分变化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半干旱区4种典型牧草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干旱及旱后复水处理模拟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牧草的形态、水分生理、光合生理等特征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水分胁迫下牧草地上形态指标(单叶面积、地上干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地下形态指标(地下干重、根冠比)则反之;复水结束后,牧草形态特征指标有明显的恢复,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出现了超补偿效应。②水分胁迫下牧草水分生理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复水后逐渐恢复,复水14~21 d后基本恢复对照组水平。干旱条件下,2种豆科牧草能维持较高的水势,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型;而禾本科牧草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型。③水分胁迫下,牧草光合生理特征也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轻微水分胁迫能够暂时提高豆科牧草光合能力;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叶片光合特性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干旱胁迫,豆科牧草通过及时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散失,而禾本科牧草通过延缓气孔关闭牺牲叶片水分的方式维持正常生长。
张静鸽田福平苗海涛黄泽黄泽
关键词:牧草水分胁迫复水生理特征
不同降水年型黄土高原半干旱撂荒草地水分收支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以黄土高原六道沟流域半干旱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根据2014—2017年连续观测得到的降水量(P)、蒸散量(ET)、土壤贮水量(S)和植被组成等数据,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撂荒草地的水分收支特征。结果显示:(1)观测前期平水年下0—5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以第三年的一场暴雨(109.60mm/d)为分界,后期土壤贮水量总体增加,但波动幅度大增,受蒸散量增加的影响,土壤水分消耗明显;(2)年总蒸散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平水年下,地表蒸散年际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丰水年下,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明显;(3)水分收支呈现季节性,2—6月为撂荒草地的缺水期,7月—次年1月为丰水期,四年观测结果显示草地处于总体水分亏缺状态(总亏缺165.60mm),存在对深层土壤水(50cm以下)的大量消耗。研究结果表明:撂荒草地水分的持续损失是导致撂荒草地发生演替的重要原因,演替过程中植物深层土壤水的大量消耗可能会导致形成的次生草地土壤水分条件更差,需要加强人为干预措施,防止草地再次退化。
戚超刘晓闫艺兰袁国富
关键词:土壤水分涡度相关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的地带性与影响因素被引量:33
2017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大面积(北纬34°05'—40°75'、东经107°14'—111°09')土壤含水量(0—500 cm剖面)测定和相应植被类型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农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含水量皆呈现南北向地带性变化,自南向北土壤含水量有明显递减趋势,与多年平均降雨量、潜在蒸散量、土壤质地等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农地>草地>灌木和乔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分布、蒸散耗水量的不同是造成含水量差异性的原因。植被建设应遵循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索立柱黄明斌段良霞张永坤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类型
Response of soil water dynamics to precipitation year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被引量:13
2016年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for-Green project has led to rapid land cover changes and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sponses of soil water dynamics under four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against precipitation years. Soil water contents (SWCs) were measured in 0–4.0 m profiles on a hillslope under the four vegetation types of shrub, pasture, natural fallow and crop in a re-vegetated catchment area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normal (2010), dry (2011), wet (2014) and extremely wet (2013) yea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types jointly controlled the soil water temporal dynamics and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y region. SWCs in 0–4.0 m profiles of the four vegetation types were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as crop>fallow>pasture>shrub and this pattern displayed a temporal stability over the four years. In the extremely wet year, SWC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0–2.0 m layer under shrub and pasture while the changes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depth of 4.0-m deep layers under fallow and crop. In the other three years, SWCs change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0–1.0 m layer and kept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layers deeper than 1.0 m for all the four vegetation typ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oil depth of SWCs was about 0–2.0 m for shrub and pasture, about 0–3.4 m for fallow and about 0–4.0 m for crop, respectively. The dried soil layers formed at the depths of 1.0, 0.6, 1.6 and 0.7 m under shrub, and 1.0, 1.0, 2.0 and 0.9 m under pasture, respectively in 2010, 2011, 2013 and 2014. The infiltrated rainwater mostly stayed in the 0–1.0 m layer and hardly supplied to soil depth >1.0 m in normal, dry and wet years. Even in the extremely wet year of 2013, rainwater recharge depth did not exceed 2.0 m under shrub and pasture. This implied that soil desiccation was difficult to remove in normal, dry and wet years, and soil desiccation could be removed in 1.0–
LIU BingxiaSHAO Ming'an
关键词:RESTORATION
黄土旱塬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文特征对比被引量:7
2016年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 cm的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土钻法进行校准。结果表明:1)0~600 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9龄果园〉玉米地〉小麦地〉19龄果园,均值分别为186.5、183.6、158.6和132.8 cm,除9龄果园与玉米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农林用地土壤贮水量两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2)4块样地浅层(0~200 cm)土壤含水量波动程度为中等变异(10%600 cm;4)19龄苹果园土壤干化最严重,0~200 cm土壤干化程度呈季节性变化,200~250和250~320 cm土层分别为严重干燥化与强烈干燥化,320~600 cm呈极度干燥化,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其次为小麦地,0~100 cm产生临时性干层,250~300 cm发生强烈干燥化;玉米地与9龄果园干化程度较轻,在水分补给不足情况下,只在土壤浅层产生临时性土壤干层。长武塬区农业结构由大田作物转向苹果经济林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苹果林达到盛果后期,土壤贮水量亏缺,土壤干化严重,苹果经济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作用等都将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用水措施及调整林分密度等科学方式,完成长武塬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王石言王力张静张林森
关键词:黄土塬区土壤含水量土壤干层
黄土高塬沟壑区两种乔木林土壤水分平衡的模拟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了解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乔木林的耗水规律,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和Hydrus-1D模型详细研究了两种乔木林(侧柏林,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结合优化的水力参数,Hydrus-1D模型能准确地模拟两种乔木林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在0.018~0.029cm3/cm3之间,相对平均绝对误差在9.8%~12.5%之间;水分平衡各要素受气候和植物类型影响,蒸散量是水平衡中的主要支出项,侧柏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83.4%~108.4%,刺槐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75.9%~96.2%,生长季内刺槐林土壤储水量始终大于侧柏林。
张洛丹张瑜黄明斌朱元骏
关键词:侧柏林刺槐林土壤水分水量平衡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粮食安全威胁及气候变暖背景下,旱区农田土壤提质增效及固碳减排的需求日趋增加,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旱地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广阔的产业化发展前景使生物炭成为当今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生物炭能否提升旱地...
李帅霖
关键词:旱地土壤生物炭水力特性养分循环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