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6Z3-E0681) 作品数:3 被引量:73 H指数:3 相关作者: 彭少兵 钟旭华 黄农荣 郑海波 江远汉 更多>> 相关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国际水稻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钟旭华 黄农荣 彭少兵 Roland J.Buresh 田卡关键词:纹枯病 茎粗 茎叶比 水稻 不同时期施氮对华南双季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8 2007年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 a 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水稻总吸氮量,基肥和蘖肥对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作穗粒肥施用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基肥和蘖肥高;水稻最适吸氮量随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肥和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华南双季杂交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钟旭华 黄农荣 郑海波 彭少兵 Roland J Buresh关键词:施氮时期 氮肥利用率 氮肥后移 水稻抽穗期叶色诊断指标与叶面积指数及结实期光强的关系 被引量:13 2006年 叶色是氮素营养诊断最常用的指标,获得准确的叶色诊断指标是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的基础。叶色诊断指标实际上就是稻谷产量最高时的最适叶色。已有报告指出,叶色诊断指标受到群体大小和结实期光照条件的影响。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叶色诊断指标随群体大小和光照条件而变化的规律,为精确定量施氮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在广州以两系杂交稻粤杂122为试材,设置8种不同氮肥处理,进行2年4季田间试验,抽穗期测定叶色(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的最适叶色存在明显差异,4季变动于39~45之间。根据产量与叶色的定量关系,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特定条件下的叶色诊断指标。(2)稻谷产量与抽穗期群体指数(SPAD与LAI的乘积)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抽穗期SPAD、LAI和结实期日照时数,可以解释不同年度、季节和不同氮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变异的86%。最适群体指数随着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3)最适叶色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随着LAI的增加而降低,3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定量关系。应用这一关系,可根据结实期光照条件,估计出异地异季的叶色诊断指标。 钟旭华 黄农荣 郑海波 江远汉 Roland J.Buresh 彭少兵关键词:叶色 氮肥 叶面积指数 水稻 水稻群体质量对纹枯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水稻群体日益繁茂,病虫害加重,农药用量越来越大,影响稻米的食用安全性,农药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华南地区高温... 钟旭华 黄农荣 彭少兵 Roland J.Buresh 田卡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