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2025)

作品数:5 被引量:141H指数:4
相关作者:彭泗清郑晓莹彭璐珞张楠袁少锋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辽宁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心理
  • 3篇心理机制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比较
  • 1篇心理补偿
  • 1篇真诚
  • 1篇真诚性
  • 1篇社会行为
  • 1篇同理心
  • 1篇企业
  • 1篇亲社会
  • 1篇亲社会行为
  • 1篇助人
  • 1篇自我
  • 1篇自我概念
  • 1篇自我肯定
  • 1篇炫耀性消费
  • 1篇民营
  • 1篇民营企业
  • 1篇经济背景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5篇彭泗清
  • 3篇郑晓莹
  • 1篇袁少锋
  • 1篇彭璐珞
  • 1篇张楠

传媒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营销科学学报...
  • 1篇心理技术与应...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社会比较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心理补偿的视角被引量:24
2014年
炫耀性消费行为常常被认为源自于财富的攀比,其目的是显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从心理补偿的视角提出,除财富的直接攀比外,其他与消费无关的能力领域的社会比较也会引发炫耀性消费。此时,炫耀性消费是为了弥补由于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劣势和自我威胁,是一种替代性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当这种劣势感和威胁感经由其他自我肯定途径得以应对之后,人们便不会再通过炫耀性消费行为进行心理补偿。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对上述机制加以验证。实验一结果表明,与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他人进行比较(向上社会比较)之后,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将钱花费在炫耀性产品上;实验二通过测量更一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并且发现,进行自我肯定之后,向上比较对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便会消失。
郑晓莹彭泗清戴珊姗
关键词:社会比较自我肯定心理补偿
补偿性消费行为:概念、类型与心理机制被引量:56
2014年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发生的消费行为,是一种替代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补偿性机制作为看待行为的重要视角,可以解释许多看似不理性或不合常理的消费现象。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感缺失是导致补偿性消费的3种动机来源。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补偿性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1)根据补偿机制的不同,对补偿性消费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进行细分;2)评估消费行为的心理补偿效果;3)探讨除消费外其他替代性的心理补偿方式,以及消费补偿与其他补偿方式之间的关系;4)挖掘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补偿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与产生机制。
郑晓莹彭泗清
关键词:自我概念
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品牌的原产制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国有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同的创立和成长印记,这决定了两类企业在当前的转型经济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和理念,从而使消费者对两类所有制企业产生差异化的刻板印象。基于此,类比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原产地效应,在当前的转型经济背景下,针对中国品牌,可能存在品牌的原产制效应;即消费者对品牌所在企业所有制的差异认知,会影响其对相应品牌特性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偏好与购买决策。研究阐述了品牌原产制效应的内涵、分析了其存在的理论依据以及作用机制、讨论了品牌原产制效应研究对转型期消费者品牌决策心理机制和品牌资产形成理论的潜在理论贡献,以及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品牌提升的营销战略启示。
袁少锋彭泗清
关键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刻板印象
品牌本真性的三个层级与心理机制被引量:6
2018年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品牌变化,以及市场中失信行为的增多,消费者对品牌的传统性和信赖感的需求越来越高,由此,理解和塑造品牌本真性受到学界、企业和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品牌的复合性和消费者对本真性追求的动机差异,消费者对品牌本真性的感知是多层级的。本文基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系统性地提出品牌本真性感知的三个层级,即产品可靠性、理念可信性和关系真诚性,并探究各层级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以构建一个关于品牌本真性感知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为学界对品牌本真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企业塑造品牌本真性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张楠彭泗清
“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被引量:58
2015年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一中,被试被随机要求与学习成绩排名第一或者最后的人相比,然后测量其助人倾向。结果发现,与向上比较组和控制组相比,向下社会比较会提高个体的助人倾向。研究二通过虚构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社会比较,然后测量被试的捐款意愿。结果发现,得知测验成绩比大多数人好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捐款。两个实验共同表明,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个体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所中介。
郑晓莹彭泗清彭璐珞
关键词:社会比较亲社会行为同理心助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