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1BZW004)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先霈邵滢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文学理论基础的广泛性与本土性问题被引量:5
- 2002年
- 文学理论批评创新 ,可能遇到纵向时间轴和横向视线轴两个维度的屏障。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都有过基础过于狭窄的问题。为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和文学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既有的许多概念重新审视 ,“非美学化”和“泛文化化”的倾向都应克服。无所不包的大一统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太可能重建 ,需要的是多种文学理论的竞争。
- 王先霈
- 关键词:文学理论批评本土性
- 文本的文学性与接受的文学性被引量:3
- 2007年
- 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是在历史的社会的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参与建构的不仅有理论家、作家,还有读者。最广大的读者群,是建构文学观念不容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力量。文学的定义,不但会随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而迁变,而且会随着民族、国度、地域、人群的文化单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文学观念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但不应该造成断裂,需要寻求"文学"概念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学科基本概念的建构是群体的社会性行为的结果,是历时的和共时的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近年来,媒体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学产品与文化商业的日形紧密的联结,社会大众对文学概念建构的影响力增强。我们需要把接受的文学性、审美性作为一个重点来关注。
- 王先霈
- 关键词:文本
- 双重维度间的冲突与选择
- 2005年
-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 邵滢
- 关键词:审美维度社会维度京派文学批评
- 三十年来文艺学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最早由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开创,近三十年来文艺学家在这个领域里声音日渐响亮,与古代文学专家的研究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文艺学家力图通过对古代文论的阐释,揭示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为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寻求思想资源。文艺学家研究古代文论,应力戒脱离古人的文本和语境,强人证己,力戒比附西方文论,游谈无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不应停留在词语和口号,关键是从当代的文学实际出发,以解释、解决文学发展中的问题为目的。
- 王先霈
- 关键词:古代文论学科视角
- 异质理论的本土化道路被引量:2
- 2007年
- 异质理论的交流和接受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个话题。中西学养深厚的京派,通过对异质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而实现将其“本土化”的目标。对同处于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京派的西学之路至少可以引发三个方面的思索:异质理论引进过程中接受的方式应着重寻找异质间的差异还是寻找异质间的相通之处;接受的标准主要是追求理论自身的准确性还是理论的本土适用性、可接受性;接受的重心应落实在理论的知识性层面还是落实在蕴含于理论更深层次的思维及方法层面。
- 邵滢
- 关键词:京派本土化
-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范式建构之反思被引量:1
- 2005年
-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从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层面建构现代范式。其中西方与本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学批评审美独立性追求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关系、文学批评自身价值体系与文学商业化的关系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不仅当时大多数批评家必须面对,他们的所思所为至今仍然值得批评界反思与借鉴。
- 邵滢
- 关键词:批评范式审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