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DJ004)

作品数:16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建华庄蕾贠栋李冠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民主
  • 4篇中共
  • 3篇民主革命
  • 3篇民主革命时期
  • 2篇选举
  • 2篇演进
  • 2篇战争
  • 2篇政党
  • 2篇政权
  • 2篇执政
  • 2篇中国共产党
  • 2篇实践逻辑
  • 2篇苏区
  • 2篇群众
  • 2篇中央苏区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民主选举
  • 2篇局部执政
  • 2篇局部执政时期

机构

  • 16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3篇王建华
  • 1篇李冠宇
  • 1篇庄蕾
  • 1篇贠栋

传媒

  • 3篇人文杂志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党的文献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党史文苑(下...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阶级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选举动员被引量:4
2013年
苏维埃选举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它通过有无选举权的划分,进行阶级鉴定;通过配合选举的查田运动,来纯洁阶级队伍。强化阶级选举的目的是完成革命的社会动员,在此,组织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即便出身贫苦阶级,一旦不遵从组织的要求,就成为阶级异己分子,成为整肃的对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当个体政治身份的获得意味着基本权益的让渡时,这种选举式动员的工具效用必然是有限的。
王建华
组织发展的弹性空间——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吸纳党员机制的历史考察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列宁主义的组党理念,加入中国共产党,须经过入党介绍、资格审查以及候补期等多个环节。民主革命时期,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组织扩张的紧迫性,"公开号召"一度成为中共吸纳党员的主要手段,入党程序与标准几无不可突破的底线;但源于工人阶级先锋队与超越资本主义的组织自觉,创造了组织修复的内生动力。梳理革命政党组织发展历程,运动式扩张与巩固交错展开;使得中共既壮大了组织队伍,又没有超出阶级政党的弹性限度。由此可见,列宁主义组党理念与"灵活的革命的实际主义"相结合,是中共早期组党成功的经验所在,并藉此实现了精英与草根的结合。
王建华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权利抑或责任——革命情境下妇女解放的行动逻辑被引量:3
2017年
共产革命情境下的妇女解放是目标更是手段,强调的是解放妇女投身革命。在中国乡村,革命者依据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塑造着妇女解放的内容。以婚姻自由为中心的权利表达无疑可以把妇女动员起来,但个体权益的觉醒并不必然转化为革命的动力。从瑞金到延安,中共妇女解放内涵经历了由权利向责任转化的过程,只是革命的复杂性使得这一转化呈现非连续性的特点。同时,当现代战争把女性卷入其中时,它必然按照战争的需要塑造着革命妇女的形象,表现为身体与精神的同质化。
王建华
关键词:妇女解放权利同质化
陕甘宁边区工农通讯员制度的实施及成效被引量:1
2019年
工农通讯员制度是党在宣传领域建立的联结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抗日战争时期,党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文艺和宣传工作要为工农兵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延续和发展了党的工农通讯员制度,并开展了相关工作。根据地党的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一方面深入群众收集鲜活的新闻材料,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动员群众向党报投稿,动员农民参与办报。通过党组织的耐心引导,农民不仅提高了写稿水平,还加深了对时局和党的政策、纲领的了解。他们开始主动学习党的文件,观察身边的革命实践,积极参与新闻宣传。针对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偏差,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通过建立通讯小组等形式将工农通讯员组织起来,使稿件质量得以提高。陕甘宁边区工农通讯员制度的实施,丰富了边区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是党的群众路线生动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林棵王建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路线
让信息流动起来——延安《解放日报》在乡村的实践逻辑被引量:1
2020年
在陕甘宁边区,报纸承载着启蒙思想,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的宣传功能。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加强对根据地军民抗战的报道,也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但问题是,乡村群众识字困难,交流方式以人际传播为主,若仅依靠文字开展宣传工作,难免收效甚微。为破解传播效能不足的困境,中共在组织根据地群众读报的同时,在人口密集区创办黑板报,鼓励当地群众把日常见闻记录下来,以生动事例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从纸质媒介、人际传播到群众叙事,目的就是要让信息流动起来。信息流动路径的转换就是将革命意识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可以说,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中的生动实践。
林棵王建华
关键词:黑板报人际传播思想启蒙
革命的理想人格:延安时期劳动英雄的生产逻辑被引量:26
2016年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权通过选拔与塑造劳动英雄来动员群众生产。不同于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政治仪式的编排与操演,中共呈现的是英雄人物的群体形象,展示了共产革命的理想人格。劳动英雄的选拔与表彰属于共产主义革命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对英雄人物的政治训练与调适,这也显示了塑造英雄的难度。同时,草根成长为英雄,英雄的神圣意义无疑已被现实生活所解构。全面审视劳动英雄在中共根据地社会动员中的作用,可以管窥英雄塑造对未来国家建设的多重影响。
王建华
关键词:延安时期理想人格
建立有组织的生活——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乡村支部建设被引量:2
2016年
让拿着锄头的农民,跟上中共的脚步确非易事。因而,为乡村党员建立有组织的生活是中共基层支部的工作任务,目的是训练合格的中共党员。问题是,相对党员的思想政治训练,以扩军、征粮为主要内容的战争动员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紧迫性,使得基层支部更似任务型组织。由于支部生活的中心内容就是战争动员,使得新党员训练、模范支部建设也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中共基层组织生活的事务化必然带来党员思想训练的弱化,为了弥补思想建党的不足,定期整党就成为中共保持组织纯洁性的经常性手段。
王建华
关键词:支部
中共话语体系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演进(1921-1949)被引量:4
2019年
自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后,“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随统一战线的调整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就修辞而言,经历了从“异种民族”“弱小民族”到“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的转变;就地域而言,从仅指蒙古、西藏、回疆三部拓展至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境内。梳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概念演进的过程是中共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透过概念内涵的演进,可以体悟中共对阶级革命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卢阳凌冰王建华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领域的“游击战”与红色民主的建构——中共局部执政时期的政权选举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共产革命在颠覆乡村传统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建构根据地的红色民主。从中央苏区到陕北,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力推动下,根据地选举得以运转起来;但选民的被动参与决定了以选举为中心的基层政权改造,更多的是发挥了共产党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打上了战争动员的烙印。为赢得生存空间,中共倡导的"三三制"选举,也充分展示了制度的灵活性。可以看出,当选举内化为战斗的"武器"时,不同时期的选举必然呈现差异性特点,表现为制度成长的非连续性、突变与碎片化,成为施米特"游击队理论"的政治诠释。
王建华
关键词:民主选举
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研究的可能路径被引量:4
2013年
"代表性"是包容政党差异性的核心概念。因为没有代表性的组织势必沦为宗派,而代表某个阶级的强意识形态政党是无法强大起来的,唯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党,才能赢得执政地位。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因代表性而正名,从此有了生存的正当性;因代表力而成长,从此有了努力的方向。代表性可以自我标识,而代表力却是需要政党努力去争取。基于代表力的政党建设,需要政党与其代表的社会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对政治生活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关切,及时作出回应。而这恰是各类政党发展的共同目标导向。
王建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