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09694)

作品数:8 被引量:125H指数:5
相关作者:潘敖大孙照渤高苹宋静于堃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热带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高温
  • 2篇值模拟
  • 1篇低纬
  • 1篇低纬度
  • 1篇增雨
  • 1篇增雨效果
  • 1篇增雨作业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数值
  • 1篇中尺度数值模...
  • 1篇中低纬
  • 1篇中低纬度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稻
  • 1篇水稻高温热害

机构

  • 8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作者

  • 4篇潘敖大
  • 2篇孙照渤
  • 1篇倪东鸿
  • 1篇孙善磊
  • 1篇于堃
  • 1篇宋静
  • 1篇李忠贤
  • 1篇陈海山
  • 1篇严文莲
  • 1篇陈钰文
  • 1篇曾刚
  • 1篇魏建苏
  • 1篇商兆堂
  • 1篇苗茜
  • 1篇智协飞
  • 1篇曾燕
  • 1篇高苹
  • 1篇王珂清
  • 1篇韩桂荣
  • 1篇李超

传媒

  • 3篇气象科学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1961—2010年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5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验方法,分析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以热量、水分和光照为主的农业气候资源总量已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平均气温以0.29℃/10 a的趋势显著升高;≥0℃和≥10℃的年积温分别以101.1℃/10 a和83.4℃/10 a的趋势明显增加;无霜期略有延长;降水量以9.1 mm/10 a的趋势略有增加;年日照时数以-65.4 h/10 a的趋势明显减少。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的突变期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江苏省农业产生深远影响,制定相应的计划是保证未来生态性农业发展的必然。
朱敏袁建辉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MANN-KENDALL检验
太平洋中低纬度海表温差与副热带高压异常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夏季天气变化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密切,而中低纬度热力差异可能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文中利用NCAR/NCEP再分析位势高度、垂直速度和海表温度场资料,在对太平洋海表温度合理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海表温度EOF分解的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关系,定义了太平洋中、低纬度海表温差指数,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分别与中纬度太平洋的(30°-40°N,180°-140°W)和低纬度太平洋的(10°S—10°N,140°-100°W)两块区域海温关系密切,对由此两区域定义的温差指数分析发现,1976年前后温差指数出现一次显著的由弱变强的年代际突变,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副热带高压异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温差大值年,副热带高压偏强,面积增大,西伸尤其明显;温差小值年,副热带高压偏弱,面积减小,东撤明显。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NCAR/CAM3.0模式数值模拟都发现,夏季中低纬海表温差增大将引起哈得来环流加强,副热带的下沉速度加大,使副热带高压增强;夏季中低纬海表温差减小将引起哈得来环流减弱,副热带的下沉速度减小,使副热带高压减弱。因此夏季中低纬海表温差的变化是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潘敖大孙照渤周丽贤
关键词:SSTA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
近25a气候变化对江苏省粮食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利用1986—2010年江苏省63个气象站的常规气象数据和粮食单产统计资料,分析了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江苏全省三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基于自助抽样(bootstrap)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各区和全省粮食产量对作物年(11月—次年10月)、夏粮—秋粮生长季(11月—次年5月和6—10月)和月尺度气候要素的响应;并定量评价了过去25a气候变化对各区和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以及各气候要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在作物年、夏粮—秋粮生长季以及月尺度上,三区和全省各气候要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在不断发展的农业管理措施和技术以及气候的共同作用下,三区和全省粮食单产显著(p>0.01)增加,其中,全省增加趋势为66.89kg·hm-2·a-1。2)除苏南地区对作物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响应不显著外,粮食产量对降水的不随时间变化的负响应关系(即随降水的增加而减小,减小而增加)均在不同时间尺度和地区得到了体现,说明降水对这些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其中,苏北、苏中和全省粮食产量随作物年降水的增加(减少)而减小(增加),平均速率分别为0.19%·(10mm)-1、0.09%·(10mm)-1和0.11%·(10mm)-1。3)三类模型结果均显示气候变化使得苏北、苏南和江苏粮食产量减小,但结果略有差异,其中,利用月气候要素建立的模型C的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总产)的影响最大,其均值分别为-6.51%·(10a)-1(-11.28×108kg·(10a)-1)、-3.27%·(10a)-1(-2.36×108kg·(10a)-1)和-1.34%·(10a)-1(-4.45×108kg·(10a)-1)。另外,为了系统而全面地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考虑月尺度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潘敖大曹颖陈海山孙善磊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产量
江苏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与特征被引量:37
2010年
用江苏1961—2007年47 a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单季稻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2个高温敏感期,高温热害发生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常发生高温热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尤以宁镇扬丘陵地区为重,该地区47 a发生高温热害的总次数达到40次以上;而且年代际上表现为2001—2007年最重,1960 s次之,1980s最少。
于堃宋静高苹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
中东急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力影响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多年平均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东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南北温差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东地区上空西风带的强度和位置的垂直结构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西风中心强度较大,夏、秋季西风中心强度较小;600hPa以上,冬、春季西风中心位置偏南,夏、秋季西风中心位置偏北。各季节的所有高度上,200hPa的西风中心风速最大。2)中东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半年(11月—次年4月)中东急流较强,南北位置基本维持在27.5°N附近;夏半年(5—10月)中东急流较弱,5月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6—9月位于40°N附近,10月南撤至32.5°N。3)中东急流的强度和南北位置变化与500~200hPa整层平均的南北温差的对应关系很好,根据热成风原理,认为南北温差的季节性变化对中东急流的强度和南北位置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倪东鸿潘敖大孙照渤李忠贤曾刚
关键词:热力作用
长江三角洲近46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被引量:31
2011年
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84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1961—2006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6a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最大,春、秋次之。增温显著区域与城市带分布区域吻合。极端最低气温有明显上升,而年极端低温事件日数的下降趋势显著。部分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在城市密集带尤为突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降水的季节分配有所变化,冬、夏季降水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秋季降水量明显下降,春季没有明显变化。
潘敖大王珂清曾燕谢志清苗茜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长江三角洲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中尺度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根据AgI播撒影响机制,把AgI催化过程耦合到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更完善且有业务化能力的中尺度WRF模式中,并利用该模式对溧阳天目湖积云增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催化数值模拟分析。实况资料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溧阳天目湖地区的对流云系,作业后催化云的强回波面积扩大,平均回波强度增加,地面降水量增加,且微物理过程分析表明,作业后催化云中高空冰晶、雪、霰冰相大粒子含量增加,相应地低空雨水含量增加,导致地面降水量增加。
陈钰文王佳商兆堂王可法智协飞
关键词:增雨效果中尺度数值模拟
2010年江苏省连续性高温特点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江苏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61—2010年全省73个站的历史高温资料以及NCEAP 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总结了江苏省高温天气气候特点及2010年高温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2010年连续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占高温总日数的44.1%)、8月次之(占29.2%);空间分布上呈西南部地区多,东部沿海少的特点;2010年8月连续高温频发,过程间隔时间短,且区域性连续高温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份,较多年平均偏晚,部分市县最高气温创当地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新高;盛夏期间前期赤道辐合带不活跃,不利于副高北抬,是造成该年出梅后区域性连续高温偏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8月份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盛的副高持续控制江苏省,加上台风北上活动影响少,致使该月连续性高温频发。连续高温期间副高能快速恢复增强,促使连续性高温过程频繁且间隔时间短。
严文莲韩桂荣魏建苏李超孙燕
关键词:高温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