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项目([2011]95)

作品数:5 被引量:126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林海胡德夫刘刚刘树强何岚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黄土高原
  • 1篇地形条件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序列多态性
  • 1篇养殖
  • 1篇养殖业
  • 1篇养殖业发展
  • 1篇有机碳
  • 1篇孕期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碳库
  • 1篇碳库管理指数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土壤剖面
  • 1篇土壤有机

机构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北京自然博物...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陕西省动物研...
  • 1篇北京动物园

作者

  • 3篇胡德夫
  • 3篇李林海
  • 2篇何岚
  • 2篇刘刚
  • 1篇唐勇清
  • 1篇郎冬梅
  • 1篇卫宁
  • 1篇魏孝荣
  • 1篇邱莉萍
  • 1篇黄祥云
  • 1篇刘文华
  • 1篇刘燕
  • 1篇王毅花
  • 1篇王文霞
  • 1篇赵莎莎
  • 1篇徐超群
  • 1篇郜二虎
  • 1篇刘树强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国麝养殖种群现状及其养殖业发展的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我国麝养殖是解决麝类野生种群保护和中医药麝香来源的关键环节,是极为重要的野生动物养殖业。通过调查得出,截至2011年全国养殖麝已达8400余头,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等省份;养殖麝种群雄雌比率为1∶0.97,成幼比率为1∶0.53,表明养殖麝种群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种群结构基本合理。结合目前麝养殖业资料的调查,分析了养殖规模、养殖技术、种源管理、产业政策对麝养殖产业发展的作用并提出提升麝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李林海黄祥云刘刚王文霞卫宁刘燕胡德夫梦梦
关键词:养殖业
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激素变化及其指示作用被引量:8
2012年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郎冬梅刘文华王毅花唐勇清何岚刘树强胡德夫
关键词:非孕期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被引量:41
2012年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自然坡面和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剖面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坡地土壤的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高度变异指标,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为弱变异指标.土壤剖面酶活性受植被恢复措施的显著影响,随土层的加深,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3种水解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与土壤物理性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化学性质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与含水量和pH正相关外,与其他理化性质呈负相关.土壤水解酶类可以敏感指示植被恢复的土壤效应,植被恢复措施可以改善表层和深层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李林海邱莉萍梦梦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酶活性坡面土壤剖面黄土高原沟壑区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42
2013年
研究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塬面、坡地、沟道和梯田4种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总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介于32%—70%之间,表现出中到高度的变异特征。4种地形下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程度随有机碳活性增强而增加。以塬面土壤为对照所获得的碳库管理指数可灵敏指示有机碳对地形条件的响应特征,中活性有机碳库管理指数的指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地带性分布特征。
李林海郜二虎梦梦魏孝荣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形条件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圈养林麝线粒体D-100p区序列多态性的粪便DNA分析
林麝养殖已经历50多年的历史,并以小群体的家庭养殖为主要模式,导致种群遗传背景不清晰和近亲繁殖风险增大。本研究采集陕西凤县6个养殖场共计42份林麝的粪便,扩增线粒体D-loop区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1)以42份手工提...
刘刚徐超群何岚赵莎莎胡德夫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